金海峰 長春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曹雅欣 青年文化學者
文以載道 中正安和
金海峰 長春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曹雅欣 青年文化學者
國學的經典意義,在于我們今天遭遇的問題、面臨的困惑、需要的智慧,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里,早就提出過并解決過。人生代代皆相似,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在生態環境的構建方面,也需要立足傳統文化來古為今用、學以致用。
在世界范圍內,環境保護問題正在成為文明與進步的主流話題,當年羅馬俱樂部提出的“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必須愛護自己的家園”的觀念,正在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環保意識、環保觀念等等已經超越了工業技術、生產標準的范疇,成為一種具有倫理道德色彩的文化形態。
在社會環境中,自然環境的好壞影響著身體狀況,人文環境的高下影響著心靈狀況。很長時間以來,社會上都提倡要大家注重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而在當今,我們還應當關注文化健康。文化健康,關系到價值觀的塑造。價值取向正確與否,取決于一個人信奉著什么樣的文化、被什么樣的文化力量所引導。
文化健康,本質上就是用文化承載正面價值觀、傳遞正能量的問題,就是用健康文化來取代文化垃圾的問題,就是用健康文化來守衛精神家園的問題。
正所謂盛世修文,所以這道文化長城的意義在當今時代就更顯示出了它的重要性——當物質食糧極大豐富之后,誰來供應我們的精神食糧?誰來喂養我們的精神世界?誰來守衛我們的精神家園不受侵害?就依靠我們本民族五千年屹立不倒的文化長城,就依靠我們的文化健康。
《周易》里有這樣一句話很適用于當今的文化發展:“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就是在形象化的層次之上,是屬于道的層面、屬于精神的層面,比如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確立道之所在的思想概念,就是民族精神的靈魂提煉,就是文化發展的頂層設計;“形而下者謂之器”,是說在形象化的層面之下,物化為一種實體呈現,是器物化的東西、有形的物質產品。而在這“形而上者”與“形而下者”之間,其實還存在著一個“形”的層面,就是形象化的作品,是承載著形而上的“道”的載體,那是什么呢?就是文學藝術,就是文藝作品,就是“文以載道”的具體形式。所以說,價值觀是道、是靈魂、是頂層設計,文學藝術是形、是載體、是呈現方式。文藝作品的風格可以多樣,但是以文化人的主旨應當統一,否則,這份文藝作品就達不到傳遞正能量的目的,就沒完成“文以載道”的使命,就無法實現對人文環境的提升,因為它沒有使受眾通過文藝的享受而得到教化、感化、凈化和美化。
國學的經典意義,在于我們今天遭遇的問題、面臨的困惑、需要的智慧,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里,早就提出過并解決過。人生代代皆相似,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在生態環境的構建方面,也需要立足傳統文化來古為今用、學以致用。
文化健康,就是一種人文環境的和諧態勢。而和諧,正是中國文化里一直以來的最高追求。人與自我的和諧,就是身心和諧;人與他人的和諧,就是社會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就是天人合一。“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健康的文化,能以一種中正安和的文化感染力來調和社會環境,促使人們由內而外地修養性和情,和諧自我、和諧人際、和諧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