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鴻清 張艷麗 指導老師:黃 安
1.山西中醫學院,太原 030024
2.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艾灸足三里穴結合刺絡放血治療干眼癥臨床療效觀察
夏鴻清1張艷麗1指導老師:黃 安2
1.山西中醫學院,太原 030024
2.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干眼癥又稱干燥性角膜結膜炎,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淚液質和量異常或動力異常導致的淚膜穩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適,導致眼表組織病變為特征的多種疾病的總稱[1],臨床表現為眼干澀感、異物感、發癢或燒灼感、畏光、眼紅、視力疲勞等。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電腦、游戲機、電視等視頻終端的普及,空調的普遍應用,以及大氣粉塵污染等誘因,干眼癥患者十分普遍,已成為臨床常見的疾病之一。目前西醫以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為主,最常用的治療方法是使用人工淚液,無有效的根治方法。中醫對其治療有著獨特的優勢,中藥、針刺、艾灸等[2~4]治療干眼癥取得較好療效,且不良反應小,副作用少,患者容易接受,臨床療效較為滿意。我們采用艾灸足三里穴刺絡放血治療干眼癥,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
共收集2012年5月~2013年6月期間針灸門診及眼科門診干眼癥患者,選擇依從性好、全程配合、資料完整的干眼癥患者66例,其中男28例,女38例;年齡18~65歲,平均(38±10)歲。依據文獻方法[5,6],用Excel隨機函數“Rand”將66例患者分成治療組33例,雙眼27例,單眼6例。對照組33例,雙眼25例,單眼8例。
診斷標準[7]:①主觀癥狀:干燥感、異物感、疲勞感、不適感。②淚膜不穩定:淚膜破裂試驗(Break up time,BUT)。③淚液分泌減少:基礎淚液分泌試驗(SchirmerⅠtest,SIt)。④眼表面損害:角膜熒光素染色(Fluorescenceintegral,FI)。在上述幾項中,排除其他原因后有①+②(≤5s)或①+②(≤10s)+③或④可作出干眼癥的診斷。
納入標準:根據癥狀、淚膜破裂時間、基礎淚液分泌實驗、角膜熒光素染色符合干眼癥的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①合并結膜、角膜病變、青光眼、營養不良。②淚道阻塞患者。③角膜熒光素染色融合成大片者。④嚴重的角膜失代償者。⑤眼球突出患者。⑥妊娠和哺乳期婦女。⑦全身炎癥或眼部感染者。⑧嚴重的心、肝、腎功能障礙者。⑨正在應用其他眼部用藥者。⑩不配合治療者。
治療組為艾灸足三里穴加刺絡放血治療,艾灸雙側足三里穴:取雙側足三里穴,將艾條一端點燃,對準穴位,距皮膚約2cm進行熏灸,以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每穴15min,至皮膚潮紅為度;刺絡放血取穴[8]:雙耳尖、耳穴眼、攢竹。耳尖、眼操作方法:醫者左手拇食指提捏穴位,選擇穴區的小血管,右手用一次性無菌注射針(上海米沙瓦醫科工業有限公司)快速刺入皮膚,每穴2針,用無菌棉簽擠出流血,血流凈為度。攢竹穴,同樣方法點刺穴位,用一次性小號抽氣火罐拔上,間斷地抽氣2~3min取下。以上治療每天3次,治療2周。
對照組用人工淚液玻璃酸鈉滴眼液(聯邦制藥),每天4次,點患眼,治療2周(對照組治療首次在醫院進行指導,以后患者回家自行操作)。
觀察指標及檢查方法: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依次進行淚膜破裂試驗(BUT)、淚液分泌試驗(SIt)及角膜熒光素染色試驗(FI)進行評分,檢查主要有:①淚膜破裂時間:患者向上注視,以濕熒光條輕觸下穹窿部結膜,患者眨眼數次,于裂隙燈下以鈷藍光觀察淚膜,記錄最后1次眨眼完成至角膜出現第1個黑斑或黑線的時間,即BUT,BUT<10s為異常。②淚液分泌量:將Schirmer淚液試紙前端5mm處反折置于下瞼中外1/3瞼結膜面上,其余部分下垂,輕閉雙眼,5min取下濾紙,測量濕長,數值<10mm/5min為淚液分泌減少。③角膜熒光素染色:用熒光素鈉紙放于下結膜囊內,囑患者閉眼片刻,取出紙片,囑患者眨眼數次,鈷藍光觀察患者角膜上皮著染情況。規定無染色為0分,有染色則分輕、中、重3級,將角膜分為4個象限,每個象限0~3分,共0~12分。1~4分為輕度,5~8分為中度,9~12分為重度。
療效標準:顯效:自覺癥狀消失,SIt>15mm/5min或BUT>10s,角膜熒光素染色減少;有效:自覺癥狀減輕,SIt>(5~15)mm/5min或BUT>10s,角膜熒光素染色減少;無效:自覺癥狀無變化,SIt<5mm/5min或BUT<10s,角膜熒光素染色無變化。
結果:兩組干眼癥患者淚膜破裂時間試驗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淚膜破裂時間試驗評分比較±s)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淚膜破裂時間試驗評分比較±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眼數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60 3.71±1.06 8.32±2.74▲對照組58 3.76±0.94 7.22±2.14
由表1可知,兩組治療前淚膜破裂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治療后淚膜破裂時間均明顯增加(均P<0.05),說明兩種方法對干眼癥均有治療作用;治療后治療組淚膜破裂時間增加更明顯(P<0.05)。
兩組干眼癥患者基礎淚液分泌試驗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基礎淚液分泌試驗評分比較(±s)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基礎淚液分泌試驗評分比較(±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眼數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60 2.95±1.38 7.52±2.60▲對照組58 2.98±1.15 6.26±1.90
由表2可知,兩組治療前基礎淚液分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治療后基礎淚液分泌均明顯增加(P<0.05),說明兩種方法對干眼癥均有治療作用;治療后治療組基礎淚液分泌增加更明顯(P<0.05)。
兩組干眼癥患者角膜熒光素染色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角膜熒光素染色評分比較(±s)
表3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角膜熒光素染色評分比較(±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眼數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60 5.12±1.35 1.52±1.03▲對照組58 5.07±1.35 2.26±1.05
由表3可知,兩組治療前角膜熒光素染色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治療后角膜熒光素染色均明顯減少(均P<0.05),說明兩種方法對干眼癥均有治療作用;治療后治療組角膜熒光素染色減少更明顯(P<0.05)。
兩組干眼癥患者療效:治療組60例,顯效42例,有效10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86.7%;對照組58例,顯效18例,有效20例,無效20例,總有效率65.5%。
干眼癥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最近研究認為,眼表面的改變,基于免疫的炎癥反應、細胞凋亡、性激素水平的降低是干眼癥發生、發展的主要因素,但是各因素之間的聯系或因果關系尚未完全明了。干眼癥屬中醫“神水將枯”“白澀證”“神氣枯萎”等范疇,與肝腎關系密切,《靈樞·經脈》載:“肝足厥陰之脈……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銀海精微》說:“淚乃肝之液。”《素問·五臟生成》說:“肝受血而能視。”肝腎同源,腎主津液,潤養目珠。若肝腎虧虛,陰血不足,淚液生成匱乏,目失濡養;或虛火上炎,灼傷陰津而發病。若脾胃運化失調,水谷精微生成不足,進一步導致肝腎陰虧,肝火上炎所致。
本研究結果表明:艾灸足三里穴結合刺絡放血治療干眼癥臨床療效優于單純使用人工淚液滴眼。通過艾灸足三里穴結合刺絡放血治療后,淚膜破裂時間、基礎淚液分泌試驗、角膜熒光素染色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后上述指標變化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足三里為胃的下合穴,胃經的合穴,足陽明胃經起于鼻旁及眼周,我們前期懸灸合谷穴與足三里穴對健康人面部不同區域的溫度影響進行研究[9],結果顯示:艾灸熱刺激足三里、合谷后均可引起面部T形區溫度升高;艾灸足三里可以引起人體表面內眥、口周、鼻周、前額、鎖骨上窩、乳腺、胃區、腹股溝等部位溫度的改變,推測足三里的諸多作用與血液循環的改善有關。干眼癥的誘發是局部血循環異常,局部供血異常,艾灸足三里穴能一定程度改善眼周的血循環,從而可改善干眼癥的臨床癥狀。取耳尖放血具有瀉肝火、消炎、止痛等作用;取眼穴、攢竹放血改善眼區局部的血液循環。通過艾灸足三里穴結合刺絡放血治療干眼癥總體具有改善眼區的血液循環、滋補肝腎之陰、瀉其實火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艾灸足三里穴結合刺絡放血治療干眼癥,臨床療效明顯優于人工淚液治療,且治療次數明顯少于人工淚液治療。針灸療法具有簡、便、廉、驗,效果穩定之優勢,可減輕患者經濟負擔,體現出獨特的中醫治療優勢。
[1]葛堅.眼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136.
[2]邢雁飛,宋小莉,王召英.化裁密蒙花散超聲霧化聯合雷火灸熏眼治療干眼癥的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3(3):88-92.
[3]黃蓉,吳曉陽,李杜軍.針刺治療干眼癥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3,20(2):67-68.
[4]謝廣芳,姚靖,王佳娣.針藥并用治療干眼癥的臨床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2,28(12):25-27.
[5]李志春,桂立輝.利用Excel實現對實驗對象隨機分組的應用[J].毒理學雜志,2005,19(3):235-236.
[6]周一平.用Excel軟件進行藥物毒理實驗的隨機分組[J].藥學進展,2005,29(9):425-426.
[7]劉祖國,彭娟.干眼的診斷與治療規范[J].眼科研究,2008,26(3):162.
[8]黃立春.耳穴治療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
[9]Yi Lingyang,Lai Xi,Gao Bo li,et al.Differences in thermal effects of moxibustion at Zusanli(ST 36)and Hegu(LI 4)on various facial areas in healthy people.J Tradit Chin Med,2012,32(3):1-6.
2013-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