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荷艷
(山西省潞城市中醫院,047500)
解毒散瘀方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郭荷艷
(山西省潞城市中醫院,047500)
筆者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90例,在常規西醫對癥治療基礎上,加用解毒散瘀方治療,并與單純西醫常規對癥治療對比,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治療前后下肢神經傳導速度等,探討解毒散瘀方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效果。
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180例,均符合中華中醫藥學會《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診斷標準[1]。入選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9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57例,女性33例;年齡39~70歲,平均(48.5± 6.8)歲;平均病程為(6.8±2.0)年。觀察組患者中男性58例,女性32例;年齡37~70歲,平均(48.1±6.6)歲;平均病程為(7.0±2.1)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病程等臨床資料方面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西醫對癥治療,包括飲食控制、運動療法、降糖藥物口服、甲鈷胺肌注等。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解毒散瘀方治療,方劑組成:黃芪20g,桂枝20g,劉寄奴20g,紅花20g,桃仁15g,當歸15g,赤芍15g,生地黃15g,伸筋草10g,透骨草10g,黃柏10g,水煎200ml,早晚頓服。兩組患者療程均為12周。
療效判定標準:根據王效非等[2]擬定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療效判定標準進行評定。顯效:自覺癥狀基本消失,感覺及腱反射恢復正常,神經傳導速度較治療前增加≥5m/s;有效:自覺癥狀、感覺及腱反射明顯改善,神經傳導速度較治療前增加,但<5m/s;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
兩組患者臨床改善總有效率比較:對照組90例,顯效24例,有效43例,無效23例,總有效率74.4%;觀察組90例,顯效40例,有效4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5.6%。觀察組患者臨床改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下肢神經傳導速度比較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下肢神經傳導速度比較(m/s)
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治療后下肢神經傳導速度較治療前均明顯提高,且觀察組患者提高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患者常見血管并發癥之一,國內外學者認為其發病與機體微循環代謝障礙密切相關[3,4]。我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近期流行病學研究顯示[5],糖尿病病程超過10年患者基本都合并周圍神經病變。西藥常規對癥治療無法有效控制麻木、疼痛等臨床癥狀,臨床致殘致死率居高不下[6]。中醫學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屬于“痹證”范疇,病機為消渴遷延,氣虛傷陰,瘀毒痹阻所致[7,8]。解毒散瘀方中黃芪補元滋陰,桂枝益氣溫陽,劉寄奴通經散瘀,紅花活血通絡,桃仁活血化瘀,當歸益氣補血,赤芍止痛散瘀,生地黃補腎養陰,伸筋草、透骨草祛風通絡,而黃柏則解毒祛濕。諸藥合用共奏活血通經、散瘀止痛之功效。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臨床改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治療后下肢神經傳導速度較治療前均明顯提高,且觀察組患者提高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解毒散瘀方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可顯著改善周圍神經損傷癥狀,提高下肢神經傳導速度。
[1]中華中醫藥學會.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25.
[2]王效非,張紅,魏淑鳳.中醫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42例療效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1,17(6):33-34.
[3]王璐,吳寅.清熱利濕解毒法治療糖尿病足的體會[J].淮海醫藥,2009,27(4):313-314.
[4]邱曉堂.張永杰教授論治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經驗[J].湖南中醫雜志,2010,8(5):220-221.
[5]Apdqst J,Bakker K,Van Houtum WH,et a1.Intemntional Con8en8usand practical guidelinesof the management and the prevention of thediabetic foot.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the Diabet Foot[J].Diabetes Metab Res Rev,2000,16(supp1):84-92.
[6]張軍平,許簌智,李明,等.四妙勇安湯對動脈硬化模型兔氯化應激及炎癥反應的影響[J].中醫雜志,2010,51(1):7-8.
[7]邱曉堂.養筋解毒膠囊配合中藥外洗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8,36(8):1184-1185.
[8]邱曉堂.養筋解毒膠囊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100例臨床觀察[J].中國美容醫學,2011,20(2):404-405.
2013-10-21)
·成藥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