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論
新聞由頭:近日從河北省環境保護廳獲悉,河北綠洲新型化工有限公司因無排污許可證擅自排放污染物被責令停止排污并罰款七萬元整。
面對一些企業存在的惡意污染問題,不僅要在經濟上對其從重處罰,以給相關企業敲響環保警鐘,同時,更需要從源頭上加以根治,真正引導廣大企業能夠增強環保意識,自覺地將環境保護視為不敢觸碰的“高壓線”。因此,作為監管部門來說,必須要根除“以罰代管”的病態執法模式,唯有如此,才能夠真正有助于為公眾營造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
近些年來,有少數執法部門早已將手中的執法權視為“搖錢樹”。比如,當下,一些地區的“治超站”早已淪為了“收費站”,面對嚴重超載的車輛,有時不能堅決執行“逢超必卸”的原則,而是在收取“罰款”之后便萬事大吉。
執法部門如果總是固守“以罰代管”的執法模式,顯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面對近些年來很多地區出現的惡性環境污染事件,面對呼吸新鮮的空氣以及喝上安全放心水漸已成為公眾的奢望時,倒逼各級監管部門切實轉變作風,既要加大對污染問題的打擊力度,更要潛移默化 地引導廣大企業堅守科學發展理念。
新聞由頭:據報道,隨著環境治理力度的不斷加大,國家環保專項資金也呈現增長之勢。在少數地方,不符合國家申報要求的企業通過層層審批,數以百萬計的國家環保專項資金被裝到了私人口袋里。一項旨在改善環境污染的惠民政策,越過層層監管,淪為了權力自肥的斂財工具。
環保專項資金屢成 “唐僧肉”,無疑,說明其申報、審批、驗收等環節的監管幾乎是形同虛設。根據相關規定,對于國家專項資金項目的全程監管由各級環保部門負責,這意味著,環保局集項目實施監管權與驗收權于一體。但是,隨著這幾年“環保腐敗”的加劇,在環保領域窩案、串案不斷的背景下,環保專項資金的“安全網”,顯然是毫無安全可言。環保官員甚至和虛假申報者狼狽為奸,聯手騙取專項資金,又談何監管?
環保補貼屢成“唐僧肉”,關鍵在于申報、審批、驗收等一系列環節都是在“暗箱操作”下完成,缺乏公開透明的運行、監督機制。如果把所有環節都暴曬在陽光下,從申報到發放,一律在媒體公開公示,接受公眾的監督,不符合條件的、虛假申報的、里應外合的,還能屢屢得逞嗎?
新聞由頭:9月1日是中小學開學的日子。學生們領到一摞摞嶄新的教科書、寫字本,新一輪的包書皮“大戰”隨即打響。對此,環保組織呼吁,學校應踐行“惜物、節儉、環保”的理念,取消“強制包書皮”的規定。
現在,包書皮已經成為很多學校對學生的強制要求。事實上,包書皮既增加了學生家長負擔,又不環保。如果學校都強制規定包書皮且每學期更換,以每人每學期至少15個書皮估算,即6本書+9個作業本,一個學生上完六年小學總計將消耗180個書皮。按上述估算,全國有近億在校小學生,耗費的資源數量驚人。而且成品書皮大部分是塑料的,丟棄后將成為難以降解的垃圾,污染環境。
新聞由頭:近日,新改造的濟南市和平路道路兩旁重新安裝了垃圾箱,讓市民意外的是垃圾箱上帶有指針式溫度計。
給垃圾箱裝上溫度計,確實有高大上的感覺,讓不少市民感受到了市政人性化的貼心服務。但細細想來,此事經不起推敲,一來垃圾箱的本質就是用來裝放垃圾,裝上溫度計不倫不類;二來溫度計裝在垃圾箱上,后期的保養服務該如何落實?如此一來,垃圾箱裝溫度計是個好創意,但并不是個好主意,是畫蛇添足式敗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