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春鳳
野生鳥類,不吃就是保護
匡春鳳

小朋友在承諾不吃野味的條幅上簽名。攝影/匡春鳳
“我叫禾花雀,原本是和麻雀一樣常見的鳥,現在被人類吃成了世界瀕危動物,和大熊貓一個級別!許多人認識我,是從餐桌上開始的……”8月17日上午,北京動物園科普館,一段公益宣傳片深深感染了現場參觀者。
這是由光盤行動公益項目、讓候鳥飛公益基金主辦,北京動物園承辦的“不吃就是保護”公益攝影展。為保護更多的鳥類物種不受傷害,主辦方展出了49幅攝影作品,以展覽結合生態攝影師攝影講座的方式,呼吁公眾拒絕野味,保護鳥類。
在展出圖片中,還包括了十種常見野味經濟受害鳥,分別是斑鳩、野鴨、野雞、秧雞、禾花雀、天鵝、大鴇、大雁、貓頭鷹、東方白鸛。這些鳥原本都是常見鳥類,卻被人類吃成了瀕危物種。以禾花雀為例,這種小鳥曾在廣東隨處可見,被食客譽為“天上人參”。由于人類多年的大肆捕食,2013年11月26日,禾花雀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物種紅色目錄定位為“瀕?!?,與大熊貓同一級別。
據主辦方介紹,近年來,我國非法獵鳥現象仍在持續,野味市場不斷威脅著中國野生鳥類的生命。有媒體報道,中國每年有8萬-10萬只水鳥遭獵殺。目前,全國各地普遍存在非法獵鳥現象,獵捕的物種涉及各種游禽、猛禽、涉禽等鳥類,不分地區地域和保護級別。
長期以來,“山珍野味”已成為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寧要飛禽四兩,不要走獸半斤”被部分食客奉若神明。盡管盜獵野生動物最高可判有期徒刑10年,但在野味經濟利誘之下,仍有不少盜獵分子鋌而走險。今年6月,在江蘇徐州,捕鳥者播放求偶“鳥語”引誘、張網捕捉2萬余只野生鳥,數量之大為近年來罕見;2013年10月,在山東青島,盜獵分子在山中瘋狂布設鳥網,一張鳥網延伸7公里。而在鄱陽湖這個候鳥天堂,每年都有盜獵者用鳥網、毒藥捕鳥。
據專家分析,喜食野味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炫富心理,有些人為了擺闊,對野生動物趨之若鶩,對價格昂貴的“野味”情有獨鐘,野味已不僅僅是食物,更是地位、權力、財富和奢華的象征;二是獵奇心理,現在物質生活豐富了,一些人對平常的飲食感到乏味,喜歡野味的獨特口感;三是有些人認為“野味”更有營養,可以提高身體素質。
其實,前兩種情況,都屬于畸形的消費心理。第三種情況則屬于偏見和誤解,從衛生角度看,根據臨床觀察,平均每種野生鳥類攜帶1-2種寄生蟲,而這些寄生蟲很難通過烤、涮、炸、炒等烹飪手段徹底殺死,會導致人類患上多種疾病。而從營養成分上來說,野生動物與傳統的雞鴨豬牛等經濟動物沒有多大差別。另外,很多餐桌上的野生鳥類為毒藥致死,其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呋喃丹,在我國是限用農藥和禁用獸藥,對人、畜均為高毒。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中國很多野生鳥類的種群急劇下降,其中人類大肆捕殺和下毒是鳥類減少最根本的原因。據調查和估算,每消失一種鳥類意味著與之伴生的90種昆蟲、35種植物、2~3種魚類會隨之消失;同時,每兩種鳥類消失,必然會有一種哺乳類動物隨著絕跡。主辦方一位負責人表示,表面看來,直接傷害鳥類的是那些捕鳥人,但沿著利益鏈條往下捋會發現,養活捕鳥人的是靠野味招攬食客的商家,而養活這些商家的,則是貪圖野味的消費者。吃野生鳥類危害健康,甚至可能丟了性命,但就算沒這種風險,作為現代文明人,也不該放縱口腹之欲,殺害人類的美麗朋友。
“大家都不吃鳥,就是對鳥類最好的保護。所以我們的展覽哪怕只有一個人來聽,也會認認真真講解。要把保護鳥類的意義告訴更多人,影響更多人?!痹谡褂[現場,中國著名鳥類攝影師陳曉東告訴記者。陳曉東從事野生鳥類攝影多年,曾出版《天鵝之痛》一書,正是在他的努力下,促成了此次公益展覽。他告訴記者,捕鳥者通過各種途徑獵殺鳥,他曾拍過一只帶著夾子飛行的天鵝,叫聲疲憊而又哀傷,那個場景讓他難受又心痛。所以,一有機會他就無償到各地宣講保護鳥類的意義,“盡管力量有限,但只要堅持下去,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保護鳥類,關注生態平衡?!?/p>
■相關法條:
《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條 非法獵捕、殺害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或者非法收購、運輸、出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違反狩獵法規,在禁獵區、禁獵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進行狩獵,破壞野生動物資源,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