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靜
極簡生活
楊曉靜
就在最近,我騰挪過一次辦公室,原以為整理一天就可以搞定的那些東西,結果我足足收拾整理了三天。除了感到累,我還感到沮喪:為什么有這么多的東西?
那一摞摞的打印紙是傳真機里常常吐出的一些商業廣告信息,正面無用時,背面還可再用,但是每天寫寫畫畫也趕不上它制造廢紙來得快;那些一次性的簽字筆,筆芯用盡,空心筆桿竟還攢了好多,只因了解它們的歸處是早已不堪重負的垃圾填埋場,才讓我不忍隨意丟棄;還有這類比賽那樣活動發的各類紀念品,因為一時用不上也便長期地堆在角落里。想想這還只是辦公場所,家里的東西隨著孩子的日漸成長,也早已是盆滿缽滿。衣服、玩具、書籍……似乎買時都是必需品,但很快就變成了閑置物,想轉手送人,但周圍的朋友似乎更加不缺;聯系到貧困山區,話說現在都愿意接收匯款,舊衣舊物也不像以前那么受到歡迎。雖說我從小惜物,總念叨著這些東西或許哪天就能重見天日了呢?但是一一收好的過程費心費力、令人抓狂。物質的豐富并不真的帶來愉悅,感慨今天的生活其實好多東西都已過量了。

民間環保組織綠中原發起人楊曉靜在綠色課堂上
難道你沒有同感嗎?當我們需要柴米油鹽,會發現同時購買來的還有各種容器;一到換季之時,歸納整理衣物不花上多日心血是難以收拾停當的;出差在外,僅是要帶的電子設備就拖拖拉拉一大堆……時間都去哪兒了?殊不知,太多的物質已經悄悄地捆綁了我們的生活。
從前,盡管很多人擁有的東西要比今天少得多,但他們的生活或許更有秩序,更加整潔,內心也更健康。日常生活的每個行為都要深思熟慮,每件物品都應有它存在的理由。理性、實用、結實、符合人體工程學遠比時尚、生產過剩、快速更新換代要重要得多。
享受生活,不應是享受生活的豐厚,而是享受生活的分寸感。
隨著網絡購物的加速發展,大家的購買力都空前暴漲,但或許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現代生活的好多需求其實都是被所謂的文明“創造”出來的,伴隨著這些“創造”,我們的東西越來越多,但未必真是你的需要!比如口香糖,在我知道了它背后的真相后便再也不吃了。一個健康的身體不會發生口氣問題,欲蓋彌彰只會耽誤你對身體發出信號的警覺,而口香糖的復雜成分不僅給環境帶來負擔,也有致癌的風險,但精明的商人不僅燃起你購買和食用的欲望,竟然還可以做到讓你一次吃兩粒。
我想起以前曾經留意過的一個美國網站,倡導人們將生活用品控制在100件以內,拒絕無用消費,過一種“極簡”的生活方式。大概富有的美國人也早已被各種物質所深深困擾。充足的物質不見得能為自己提供多少方便,相反,你要被物質所累,成為伺候它的仆人而非主人。
日本著名的民藝理論家柳宗悅談論器物時說:“每天使用的器具,不允許華麗、繁瑣、病態,而必須結實耐用。忍耐、健全、實誠的德性才是‘器物之心’。”樸素的器物因為被使用而變得更美,人們因為愛其美而更愿意使用,人和物因此便有了主仆一樣的默契和親密的關系。
用很少的東西過一種符合審美意義的生活,這事關我們的生活品質。把那些不必要的東西統統丟進垃圾箱,這或許是最快的解決方案,但隨之而來的是令全人類都頭疼的“垃圾圍城”問題。如果你參觀過垃圾填埋場或垃圾焚燒廠,可能還會生出一種嚴重的負罪感。需要廢棄扔掉的東西越多,心情也便愈加煩躁。“垃圾”從我們的視線中消失,但不一定是得到了妥善處置,只不過是將污染轉移。
我想,精致而優雅地生活是一門藝術,遠勝過擁有物品。比起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整理各種物質,倒不如把你的能量專注于減少或者簡化更好些。在設計界里一直有一些崇尚“極簡主義”的設計師,他們用最簡單、最少的元素和風格來創造最大的效果。
極簡,是與寧靜、持衡、有序的生活相遇的,大概與漸入老年的人生有著最佳對應。因為走完一生,你總會悟到真諦,但當你的日子中有不同理念與生活方式的親人、有未成年的孩子、有尚不通此理的社會,普遍的物質奢靡只取自身便利的消費觀,做到極簡真是困難重重。
我曾讀到過這樣一句話:“非本質內容被降低至最低限度時會呈現出最純粹的完美。”或許讀一遍還不見得能理解,但日子很長,我們還有真實的生活可以體會。
■綠中原
植根于河南本土的一家非營利性民間環保組織,始創于2009年5月。2013年5月9日,經鄭州市民政局批準,綠中原正式登記注冊為鄭州首家會員制的民間環保社團(鄭民社證字第416號),注冊名:鄭州環境維護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