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垃圾”緣于決策程序不“環保”
新聞由頭:今年4月,杭州市公示了2014年重點規劃工程項目,其中包括,即將在城市西部的余杭區中泰鄉建造一座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由于擔心這些設施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帶來多重負面影響,群眾多次集會進行抗議。5月10日,大量群眾涌上02省道和杭徽高速余杭段,導致交通長時間中斷和部分人員受傷。
用正確的程序辦正確的事,是避免政府決策遭遇不必要沖突的重要路徑,也是中國現階段許多重大建設項目屢遭民眾反對的最大教訓。在重大建設項目上,幾乎所有沖突的本質,都是決策程序與越來越強烈的民眾參與訴求之間的矛盾顯現。
一個垃圾處理項目,還沒開工就先收獲滿地的“情緒垃圾”,這不一定是項目本身不環保,而是決策程序不“環保”。試想,如果將這次決策的程序倒過來,讓決策部門的聲音在最后出現,決策者在拍板前先聽群眾的聲音,讓群眾先聽專家的聲音,再聽到政府承諾的聲音,是不是會避免或減少群眾的怨聲和罵聲?
權力部門在做決策之前,非但不能漠視反對的聲音,反而應將反對的聲音放得大些,這樣才會將潛在的沖突減到最小。這或許是個笨功夫,但也是真功夫。所謂科學的民主決策,說到底就是個下笨功夫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