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龍 上海仁渡海洋公益發展中心理事長
實踐出真知
劉永龍 上海仁渡海洋公益發展中心理事長

環保NGO在公共管理意義上的專業性是環保NGO的第一專業性。
可以自豪地說,我是環保圈里的一位“老人”。在上海較為活躍的環保NGO中,有一半的機構,我都或多或少地有所參與。回顧多年的經歷,我認為環保NGO在摸著石頭過河的實踐中提升專業參與能力非常關鍵。
2001年夏,我參與發起了“上海熱愛家園”活動,這是一項社區環保項目。我們邀請了上海大學社會學系的碩士組織實施了一個關于社區居民環保意識的調查,吸引了一批志愿者,也引起了一些反響。但仔細想來,當時的調查還是過于簡單,浮于表面,問題設置散亂有余而統籌不足,也沒有就“解決自己不懂的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的討論。所以當有人說,文科生從事環保對現實關照不夠,人文關懷多于專業科學性時,我認為這種批評有一定的合理性。
轉瞬即到2004年,上海綠洲成立。這是一個以生態學專業人士主導的機構,能夠不斷地找到新的拓展空間和成長點,保持了對具體環保問題的敏銳判斷力。但據我了解,他們在志愿者組織和其他方面也面臨困惑。
2012年、2013年筆者又先后參與了上海愛芬和上海仁渡海洋公益發展中心的組建,此時環保NGO專業化發展已是一個基本趨勢,這兩家機構分別關注社區垃圾分類和海洋環境保護,開始深入思考面臨的社會問題并制定出機構發展規劃。
近幾年,上海菜團、上海農好農夫市集以及一批從事垃圾分類的機構應運而生。與“熱愛家園”最初的表現不同,這些環保NGO的專業能力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提升。
但粗略掃描一下,似乎機構自我運作能力和解決具體環境問題的能力都還顯不足,解決方案還是停留在理念宣傳層面,技術可行性不夠。
至此,回到主題,什么是能力?怎樣提高能力?德國海因里希·伯爾基金會中國項目辦首席代表博盟曾指出,社會組織就是要組織社會。NGO的能力就是組織社會的能力。這些能力包括什么呢?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陶傳進教授在《水環境保護中的NGO——理論與案例》一書中說道:“能力是指NGO可以借助的各種社會力量、自身的專業性、理性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他的學生張叢叢指出,“環保NGO在公共管理意義上的專業性優勢凸顯出來,大大超越了專業的環境知識、環保技術等環境科學學科意義上的專業性,成為環保NGO的核心競爭力,我們將之稱為環保NGO的第一專業性。”我非常認同這些觀點。
怎樣提高NGO的能力建設水平?依我看,在實踐中摸索前行是首選也是必選路徑,NGO在實踐中要以專業性(包括機構運作的專業性)和理性思考為基礎,依靠社會動員能力,體現出解決問題的能力。專業性和社會動員能力要靠個體或集體的學習,理性思考則應該由個體或集體將其轉化為規劃、計劃、研究報告等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