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滿成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
強化對國際環保NGO的監管
陶滿成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
回顧歷史,“顏色革命”已經引起了很多國家對于國際NGO管理的重視。相當一部分國際人權NGO以及一些基金會都被當事國擋在門外。但是國際環保NGO卻因其主旨為全球公益,而能夠達到在全世界幾乎不受限制的活動。但應該注意加強對國際環保NGO的管理及約定。
目前,我國對國際環保NGO的管理還不夠完善,缺乏對國際環保NGO的專門立法。同時,我國對NGO實行的是雙重管理體制,給國際環保NGO明確身份也比較困難。據了解,只有世界自然基金會等少數國際環保NGO實現了民政部門的登記注冊,而綠色和平等組織則是以企業形式在工商部門實現了登記注冊,還有相當多的國際環保NGO根本未注冊。
由于不能注冊,一些組織的活動狀態就無從監管,其某些行為很可能會影響到國家安全。相關資料表明,一些國際環保NGO按照境外組織指示,對我國主要河流進行環保信息調查和收集,還有一些組織專門積累中國環境污點證據,甚至不乏有國外間諜混入其中。
要有效解決這些問題,促進國際環保NGO相應立法的不斷完善,使其符合國家安全需求十分必要。
在立法研究中,一方面,我們要明確國家支持、保障國際環保NGO在我國的依法活動,并積極促使其成為我國環境戰略實現的支持要素。另一方面,法律的制定要堅持以我為主,尊重國情,維護主權,明確規定國際環保NGO不得從事危害我國國家安全的行為,確保國家安全。
為加強對國際環保NGO的管理,民政部門應對相關程序和條件進行明確規定:
健全完善登記制度。明確國外環保NGO在華活動必須在國家民政部門登記,其活動必須遵守中國法律,并對故意違反的行為做出明確的懲罰規定。
實行嚴格的年檢制度。每年定期檢查在華國外環保NGO的法律執行情況、機構和人員情況及主要工作開展情況。
加強工作報告制度和強化財務審計,防止他們利用NGO外殼從事非法活動。
明確相關人員的權力與義務,可以促進國際環保NGO的良性發展。
為此,相關法律應明確國際環保NGO外籍人員在我國境內分支機構開展活動的權利和義務;明確境內人員中的專職工作人員,除了工資和保險福利待遇之外的其他權利義務;明確志愿人員的權利和義務;明確規定在國際環保NGO中設立安保部門(由中方人員擔任負責人)或者履行該職能的人員,并使此規定與《外資企業法》相關規定的立法精神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