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金 薛麗莉
(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同濟醫院 佛山 528000)
電針配合頸椎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
薛金 薛麗莉
(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同濟醫院 佛山 528000)
目的:對電針配合頸椎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分析。方法:選取我院12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0例,治療組采用電針配合頸椎牽引治療,對照組采用單純牽引治療,均治療1個療程(10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及6個月后回訪。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1個療程:治療組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有效率為75.00%(P<0.05);2個療程:治療組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有效率為76.67%(P<0.05)。兩組患者全部隨訪6個月,治療組2例復發,經短期治療好轉;對照組18例復發,治療好轉時間基本與首次相同。結論:電針配合頸椎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較單純牽引效果明顯,療效可靠,復發率低。
神經根型頸椎病;電針;頸椎牽引;臨床研究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由于頸椎間盤退變、椎體側后方或鉤椎關節增生、椎間關節紊亂、生理曲度變直、慢性勞損或急性損傷,導致神經根受刺激或壓迫而出現頸項部、肩臂及上肢酸麻脹痛,感覺及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癥的綜合病證[1]。神經根型頸椎病多發于40~60歲人群,占頸椎病患者的50%~60%,是最常見的頸椎病類型。隨著人們生活方式越來越趨于科技化,生活與工作都離不開電腦,近幾年患者年齡更趨年輕化,發病率也隨之增加。該病癥難以治愈,且易反復,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產生嚴重的影響。本文分析電針配合頸椎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電針配合頸椎牽引治療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2月因神經根型頸椎病于針灸科門診及住院部就診的12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0例。治療組中男性20例,女性40例;年齡23~60歲,平均42.3歲;病程21 d~17年,平均2.9年。對照組中男性22例,女性38例;年齡22~59歲,平均41.8歲;病程18 d~16年,平均2.8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選擇病例標準 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制定:(1)患者年齡19~72歲;(2)患者頸部與上肢有疼痛現象,均為放射性疼痛;受壓神經根皮膚節段分布區感覺減弱;腱反射出現異常,頸部活動受到限制,且肌力減退;(3)患者臂叢神經牽拉或椎間孔擠壓實驗結果顯示為陽性;(4)X線顯示患者椎體有骨質增生,其中增生較為明顯處是鉤椎關節部位,同時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小。排除標準:(1)患者無頸椎病臨床癥狀,但X線檢測顯示異常;(2)非神經根型頸椎病;(3)椎間盤突出形成原因是急性外傷,患者自身有手術適應證;(4)患者疼痛主要以網球肘、腕管綜合征、肩周炎、肱二頭肌腱鞘炎、胸廓出口綜合征所致;(5)同時患有枕骨及寰樞椎病癥;(6)患者有其他疾病史,如:出血傾向的血液病、骨髓炎、老年性骨質疏松、心腦血管疾病、肝腎等嚴重的原發性疾病和精神病;(7)患者因常年患病體質較弱,或較嚴重的神經官能癥,以及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8)X線片顯示有骨折、脫位、腫瘤、骨關節結核、骨質疏松和椎體融合的病例;(9)不能應用本方法治療,或缺少完善的病例資料。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予電針配合頸椎牽引:頸椎牽引:儀器為手搖式坐立兩位機械牽引機,患者采取坐位牽引,枕頜牽引帶懸吊按照一定角度進行牽引,根據病變部位作調整,調整角度在0~30度之間,患者高位病角度調整較小,低位角度調整較大。根據患者體質、病情以及耐受情況調整牽引重量,6~12 kg為宜,一次治療時間為15 min,1次/d,10 d為1個療程。電針:主穴取C4~C7夾脊穴,配穴取肩井、天宗、曲池、合谷及阿是穴為主。取穴方法:參照國家技術監督局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經穴定位》。毫針:蘇州醫療用品廠生產華佗牌毫針,規格:0.35 mm×50 mm或0.35 mm×75 mm,得氣后在夾脊穴上接通針灸治療儀(蘇州華佗針灸用品廠生產,注意兩電極不能橫跨脊柱),對患者進行連續波刺激,電流頻率為100~150次/min,以患者舒適程度為基準調整電流輸出量,留針時間為30 min,1次/d,10 d為1個療程。對照組予頸椎牽引,牽引方法、療程及注意事項同治療組。兩組患者均治療1個療程、2個療程及6個月后進行療效觀察,且治療期間不使用任何與該病癥相關的中西藥。
1.4 療效觀察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相關內容進行評定。治愈:患者無痛感,相關的臨床癥狀與體征消失,頸、肢體功能正常,日常勞動以及工作進行順利;顯效:患者無痛感,臨床癥狀以及體征消失,頸、肢體功能改善,勞累或氣候變化時略有癥狀;好轉:痛感以及臨床體征和癥狀略有改變,頸、肢體功能改善,病情不穩定,時有加重;無效:癥狀較治療前相比,無變化或加重。
治療1個療程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5.00%,治療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治療2個療程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67%,治療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隨訪6個月,治療組復發2例,經過短期治療后好轉;對照組復發18例,經治療好轉,治療時間與首次相同。

表1 兩組1個療程后臨床療效對比 例

表2 兩組2個療程后臨床療效對比 例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臨床最常見的一種頸椎病類型,中醫學認為其病機為頸部氣血瘀阻,不通則痛[3]。現代醫學認為,其主要病理改變為神經內水腫和缺血。頸椎椎體或關節會隨著椎間盤退變而打破平衡狀態,發生應力變化;上肢疼痛的主要原因是由神經根受壓引起的,因此,治療主要是要將神經根的受壓消除,使頸椎內外平衡狀態恢復正常[4]。
單純牽引治療時間長,且易復發,主要是未能恢復周圍組織和頸椎內外平衡,達不到治病求本的目的。研究顯示,針刺可促進血液循環,修復軟組織粘連,恢復紊亂的椎間關節等,最終達到恢復頸椎正常解剖關系和生物力學平衡的目的[5]。現代研究表明牽引有促進組織水腫和炎癥消退,減輕神經根受壓,恢復脊柱平衡,改變突出物和神經根的位置等作用。神經可通過夾脊穴,針刺可使病變部位對神經的刺激減輕,通調督脈經氣,同時起到疏通經絡、祛風活血、調和氣血的作用。電針以神經、液體為主要治療途徑,其消炎鎮痛效果極佳,同時還可改善神經營養。且有助于吸收炎性滲出物,使神經纖維間的水腫減緩,神經根受壓和缺氧狀態得以改善。
在臨床中,病程越短療效越好,愈后不易復發,故要早期治療。但治愈后的功能鍛煉和正確的生活習慣很重要,以降低復發率,達到徹底根治的目的。研究結果顯示,電針與頸椎牽引兩種方法相結合,可明顯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不易復發,是安全、有效、簡便、實用、社區醫院可行的特色療法。
[1]王文生.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7,9(7):5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9-190
[3]李志進,王和鳴.神經根型頸椎病手法治療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9,17(2):65-67
[4]薛金,林妍君,薛麗莉.電針配合頸椎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36例[J].內蒙古中醫藥,2012,31(21):59-60
[5]王志杰.電針結合推拿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衛生產業,2013,10(20):6,8
R681.55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4.02.010
*廣東省佛山市衛生局醫學科研立項(編號:2012375)
2013-09-18)
●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