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江西中醫藥大學2011級研究生 南昌 330006)
熱敏灸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研究進展
王欣
(江西中醫藥大學2011級研究生 南昌 330006)
神經系統疾病;熱敏灸;綜述
熱敏灸是近年來備受推廣的一種新療法,采用艾條懸灸熱敏穴位,激發透熱、擴熱、傳熱、局部不(微)熱遠部熱、表面不(微)熱深部熱、非熱覺等熱敏灸感和經氣感傳,并施以個體化的飽和消敏灸量,從而提高療效[1]。熱敏灸在多種系統疾病均有應用,現對熱敏灸在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進展進行總結,以便更多的臨床工作者探討熱敏灸的規律,擴展其應用范圍,推廣其操作方法。
張波等[2]選取50例頑固性周圍性面癱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25例。熱敏灸組患者取患側穴位下關、頰車、關元、中脘、天樞施行溫和灸,針刺組則按常規針刺治療,熱敏灸組和針刺組的愈顯率分別為84%和44%,兩組具有統計學顯著性差異(P<0.05)。陳敏軍等[3]將6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隨機分為熱敏灸組和針刺組,分別用熱敏灸和針刺治療,熱敏灸組治愈率83.3%,有效率100%,針刺組治愈率76.7%,有效率86.7%。張偉等[4]選取198例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病人,隨機分為兩組。試驗組100例,選攢竹、陽白、四白、迎香、地倉、顴髎、頰車、合谷等穴,采用針刺配合熱敏灸治療。對照組98例,采用針刺配合普通治療。試驗組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總有效率為88.0%,對照組為75.5%,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魏巍[5]選取6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采用完全隨機的方法分組,熱敏灸+針刺32例為治療組,穴選翳風、風池、地倉、承漿、陽白等,針刺+TDP照射28例為對照組。結果治療組愈顯率100%,對照組愈顯率78.6%。李耀龍等[6]選周圍性面癱52例,穴取太陽、翳風、地倉、陽白、上關、頰車等進行熱敏灸配合電針治療,52例全部治愈,其中1個療程內痊愈者27例(51.92%)。徐銀銀[7]將59例急性期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熱敏灸配合中藥外敷(30例),對照組艾條和針刺(29例),結果治療組愈顯率(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68.96%),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劉翠華等[8]將102例面神經麻痹患者分為觀察組(n=52)和對照組(n=50),對照組采用藥物、物理因子等常規綜合治療,觀察組采取熱敏灸配合常規綜合治療,觀察組有效率為100%,觀察組總顯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病程療程顯著短于對照組(P<0.001)。雷麗芳[9]對127例周圍性面癱患者采取腹針配合熱敏灸治療,治愈11例,占8.66%,好轉116,占91.34%。高月江等[10]將60例急性期面癱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0例予以針刺配合熱敏點灸治療,對照組30例予以單純針刺治療,觀察組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為76.67%,觀察組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謝洪武等[11]采用熱敏灸配合神經內科常規治療腦卒中30例作為熱敏灸組,對照組采用神經內科常規治療,熱敏灸組總有效率93.33%,對照組為83.33%,熱敏灸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王萬林[12]選取43例急性腦出血病人采用熱敏灸配合常規治療作為A組,另選同期常規治療的43例急性腦出血病人為B組,結果A組14 d內病死率為4.65%,其中死于非腦內原因占50.00%,感染發生率25.58%,而B組病死率為6.97%,非腦內原因占33.33%,感染發生率41.86%,兩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金惠明[13]將60例腦卒中后發生肩手綜合征病人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對照組單純采取康復護理,觀察組選取手陽明大腸經穴上的肩髃穴至合谷穴連線進行熱敏灸與康復護理相配合。經統計學處理兩組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病人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楊思奇[14]對46例腦卒中后發生肩手綜合征患者采用熱敏灸配合康復訓練治療,穴取患側肩井、肩前、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關等,結果46例患者治愈17例,顯效12例,有效1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3.5%。黃建華等[15]用熱敏灸治療急性腦梗2例,穴取百會、曲池、足三里及梁丘,經過1個療程后,患者肢體活動均有改善,肌力均有提高。郭翔等[16]采用熱敏灸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22例,穴取風池、風府、天突、扶突、人迎、缺盆、頸4~6夾脊穴、大椎等處,總有效率95.45%。萬國強等[17]觀察了熱敏灸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癥6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均進行康復治療與針刺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熱敏灸治療,結果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梁冰蓮等[18]將78例腦卒中尿潴留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干預組,每組各39例,兩組均給予腦卒中常規治療和留置尿管護理,干預組在此基礎上采用熱敏灸法治療。結果治療7 d后,干預組總有效率為92.3%,對照組為64.1%,兩組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楊愛琴等[19]將60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采用肢體康復訓練法和傳統針灸治療,實驗組運用熱敏針灸加心理護理、肢體康復訓練法。治療3周后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梁美愛等[20]將37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隨機分為熱敏灸組(21例)和電針組(16例),結果熱敏灸組共治愈l4例,治愈率66.7%,電針組治愈5例,治愈率31.3%,兩組治愈率有顯著性差異(P<0.05)。諶莉媚等[21]選取96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50例)和對照組(46例),治療組采用熱敏療法聯合常規方法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結果治療組50例中治愈47例,治愈率94.0%,總有效率100%;對照組46例中治愈24例,治愈率52.2%,總有效率71.7%。兩組治愈率、總有效率相比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曾玲等[22]將45例氣滯血瘀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運用熱敏灸配合皮膚針叩刺治療23例,對照組用傳統艾灸配合皮膚針叩刺治療22例,結果治療組愈顯率為69.57%,對照組愈顯率為31.82%。龔麗萍等[23]收集60例帶狀皰疹神經痛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采用中藥聯合熱敏灸治療,對照組單純藥物治療,結果治療組臨床有效率為80%,對照組為43%,兩組有效率有顯著性差異(P<0.05)。何斌[24]運用熱敏點灸療和多塞平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40例,痊愈32例,好轉7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5%。王萬春等[25]采用腧穴熱敏化艾灸等綜合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20例,治愈18例,有效2例,治愈率90%,總有效率100%。
付勇等[26]將62例原發性三又神經痛患者隨機分為熱敏腧穴懸灸試驗組32例和非熱敏腧穴懸灸對照組30例,試驗組采用熱敏灸療法治療,對照組采用非熱敏腧穴溫和懸灸治療,結果試驗組總有效率為78.13%,對照組為53.33%,試驗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徐彰怡等[27]觀察40例枕神經痛患者,隨機分為熱敏灸組和針刺組,各20例,熱敏灸組痊愈率40%,顯效率45%,針刺組痊愈率20%,顯效率30%,兩組顯愈率分別為85%、50%,有顯著性差異(P<0.05)。
面癱的是由于脈絡空虛,風寒或風熱之邪乘虛侵入人體,導致氣血痹阻,筋脈失養而發病。現代醫學認為該病是莖乳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所引起的。該病臨床表現為一側口角歪斜,病側額紋變淺,眼瞼閉合不全,漱口漏水,進食時口有殘食,鼻唇溝消失,不能做蹙額、皺眉、露齒、鼓頰等動作。目前熱敏灸在該病臨床研究中,發現該病熱敏灸高發區為翳風、下關、頰車、太陽、地倉。熱敏灸能治療該病,是由于熱敏灸的抗炎作用,就是對植物神經、局部血液循環、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及非特異性免疫、內分泌腺等功能影響的綜合結果。腦卒中屬于中醫領域“中風”,是由于陰陽失調,氣血逆亂,上犯于腦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喎斜或不經昏仆,僅以半身不遂、口舌喎斜、言語不利、偏身麻木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病證。腦卒中目前臨床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其后遺癥多樣,包括抑郁癥、肩手綜合征、吞咽障礙、尿潴留等等。近年來熱敏灸在這些病的治療中均有一定療效,但是目前研究仍存在許多空白領域。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是感染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后,在誘因刺激下引發的神經炎。中醫認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為毒邪稽留,熱毒內生,瘀阻脈絡,氣血運行失調而形成“不通則痛”,或臟腑功能失調,傷及陰陽,導致陰陽虧虛而形成“不榮而痛”。熱敏灸行氣活血,調和陰陽,從而通則不痛,榮而不痛。現代研究[25]表明熱敏灸可產生直接鎮痛外,還可通過增強機體相關調節機能,減少疼痛對生理功能的干擾,調節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功能,促進組織修復等從多環節、多水平、多途徑進行調節從而達到止痛效果。
熱敏灸在痛癥方面的應用是受認可的。三叉神經痛、枕神經痛選用熱敏灸以抗炎,改善血液循環,調整微循環,以達通則不痛的目的,加強鎮痛作用,起到小刺激、大反應的療效。熱敏灸通過激發經氣感傳,使氣至病所,從而達到氣至而有效。腧穴熱敏化有透熱、擴熱、傳熱、局部不(微)熱遠部熱、表面不(微)熱深部熱、非熱覺六種灸感。將熱敏灸應用在神經系統疾病方面有一定療效,具備以下優勢:(1)灸感出現率高;(2)使用方法簡便,接受度高;(3)更高效、速效,且無副作用。但神經系統疾病臨床上常采取綜合治療,而且目前對其治療適宜病種研究有限,缺乏熱敏規律及其科學基礎研究,以及灸量、灸法、灸位的研究也有待針灸工作者繼續探索。目前應深入腧穴熱敏化分布規律的研究,擴展熱敏灸治療適應證。
[1]陳日新,陳明人,康明非.熱敏灸實用讀本[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9-20
[2]張波,遲振海,宗重陽,等.熱敏灸與針刺治療頑固性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療效對比觀察[J].江西中醫藥,2011,42(1):41-43
[3]陳敏軍,駱金英,李穎文.熱敏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療效觀察及護理[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2):43
[4]張偉,付勇,陳明人.熱敏灸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臨床觀察[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11,23(5):35-37
[5]魏巍.熱敏點灸結合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1
[6]李耀龍,吳凡偉,譚茂卿.熱敏灸配合電針疏密波治療周圍性面癱52例[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10,32(5):454
[7]徐銀銀.熱敏灸配合中藥外敷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神經麻痹臨床療效觀察[J].健康必讀(下旬刊),2012(3):18-20
[8]劉翠華,張盤德,容小川,等.腧穴熱敏化艾灸治療面神經麻痹的臨床觀察[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7(4):377-379
[9]雷麗芳.腹針配合熱敏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護理體會[J].當代醫學, 2012,18(3):125-126
[10]高月江,劉漢山,胡繼嬡.針刺配合熱敏點灸治療周圍性面癱30例[J].江西中醫藥,2007,38(8):67
[11]謝洪武,陳日新,付勇,等.熱敏灸治療腦卒中30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13,54(12):1 021-1 024
[12]王萬林.熱敏灸在急性腦出血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2011,24(5): 82-83
[13]金惠明.腦卒中后病人肩手綜合征熱敏灸配合康復護理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3,20(2):64-66
[14]楊思奇.熱敏灸配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46例[J].吉林中醫藥,2011,31(9):887-888
[15]黃建華,付勇,陳日新,等.熱敏化穴艾灸療法治療急性腦梗死2例[J].江西中醫藥,2006,37(12):56-57
[16]郭翔,費桂珍,洪邵華.熱敏灸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22例[J].江西中醫藥,2011.42(1):61-62
[17]萬國強,馬紅梅,周國香.熱敏灸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癥的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11,27(7):9-11
[18]梁冰蓮,梁愛紅,馮小燕.熱敏灸治療腦卒中患者尿潴留的效果觀察[J].現代臨床護理,2011,10(10):30-31
[19]楊愛琴,劉小紅.熱敏針灸和心理護理在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訓練中的療效觀察[J].健康必讀(下旬刊),2012(12):23
[20]梁美愛,段權.熱敏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l0,12(6):186
[21]諶莉媚,熊學平.熱敏療法聯合常規方法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50例臨床觀察[J].江蘇中醫藥,2008,40(10):65
[22]曾玲,付勇,黃河,等.熱敏灸配合皮膚針叩刺治療氣滯血瘀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23例[J].江西中醫藥,2013,44(4):51-52
[23]龔麗萍,黃港.中藥聯合熱敏灸治療帶狀皰疹神經痛30例[J].遼寧中醫雜志,2011,38(7):1 378-1 379
[24]何斌.熱敏點灸療和多塞平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40例[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09,18(20):91-92
[25]王萬春,胡蓉,馬文軍,等.腧穴熱敏化艾灸等綜合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20例[J].時珍國醫國藥,2007,18(12):3 108-3 109
[26]付勇,章海鳳,熊俊,等.熱敏灸治療三叉神經痛不同灸位的臨床療效觀察[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29(3):214-216
[27]徐彰怡,康明非.熱敏點灸法治療枕神經痛的臨床療效研究[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8,20(3):59-61
R741
A
10.13638/j.issn.1671-4040.2014.02.059
2013-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