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宏 謝秀俊 指導:程立紅
(1江西中醫藥大學2011級研究生 南昌 330004;2江西省中醫院 南昌 330006)
芍藥甘草湯合酸棗仁湯加減治療血虛型痤瘡臨床觀察
陳志宏1謝秀俊1指導:程立紅2#
(1江西中醫藥大學2011級研究生 南昌 330004;2江西省中醫院 南昌 330006)
痤瘡;血虛型;中醫藥療法
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癥性疾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青少年的發病率高,容易影響局部美觀,給患者的身心造成較大的痛苦。筆者從血虛論治青春痤瘡30例,取得了較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30例為門診患者,其中女性患者24例,男性患者6例;年齡為15~40歲,其中15~20歲9例,21~30歲16例,31~40歲5例;病程最短為1個月,病程最長10年。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1)青春期開始發病,好發于面部、上胸及背部皮脂腺發達部位,對稱分布。(2)皮損為毛囊性丘疹、膿包、結節、囊腫、黑頭粉刺,伴皮脂溢出,呈慢性經過[1]。
1.2.2 中醫辨證 具有以下癥狀癥者辨證為痤瘡(血虛型):皮疹顏色一般紅而不鮮,反復發作,伴有面色淡白少華或萎黃、頭暈、心悸心慌、寐差多夢、手足麻木、畏寒、大便干結,女性月經量少、閉經,舌質淡苔薄,脈細無力等[2]。
1.3 治療方法 中藥予芍藥甘草湯合酸棗仁湯加減:酸棗仁10 g、川芎6 g、炙甘草6 g、白芍10 g、炮姜6 g、當歸10 g、阿膠10 g、知母6 g。虛火不明顯者可去知母。療程:15 d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飲食調理:忌食生冷、辛辣、油膩、煎炸食物,忌節食減肥、熬夜。飲食宜葷素搭配,保持大便通暢、調暢情志。
1.4 療效標準 痊愈:皮損全部消退;顯效:皮損消退70%以上,偶有新皮疹發生;有效:皮損消退70%~35%;無效:皮損消退不足35%或無明顯好轉。總有效率以治愈加顯效及有效計[3]。
1.5 治療結果 痤瘡患者經過2個療程的治療后,臨床治愈11例,顯效11例,有效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3%。
易某,女,28歲,2012年12月15日初診。主訴:面部痤瘡反復發作3年。初起為分散小丘疹,偶用手擠壓,有米粒大小白色脂栓,癥狀時輕時重,反復發作。就診時患者兩顴部有小紅色丘疹,局部溶合成小片,色紅而不鮮。月經周期28~30 d,經期5 d,經量較少,經期偶有乳脹、小腹脹,無腰痛;白帶量、色、質可,無異味。時有心慌易驚,夜寐多夢,脾氣較急躁,孕2產1流1,夏天畏熱,冬天畏寒、手足不溫,胃納較少,大便干結,1~2 d一行,既往有節食減肥史。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略弦。中醫診斷:痤瘡,血虛型。藥用:棗仁10 g、川芎6 g、炙甘草6 g、白芍10 g、炮姜6 g、當歸10 g、阿膠10 g、柏子仁10 g、知母6 g。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15劑為1個療程。囑其保暖、增加營養。2013年1月16日復診見:痤瘡基本消失,余癥亦基本痊愈,隨診半年未再復發。
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常發于顏面、上胸及背部。一般可無自覺癥狀,炎癥明顯時可伴有疼痛,好發于青春期的男性和女性。痤瘡的發病主要與皮脂腺大量分泌、性激素水平、痤瘡丙酸桿菌增殖[1]及炎癥等因素有關。此外,飲食、生活習慣不合理,如過量攝入脂肪、糖類或節食減肥及熬夜等,也會誘發和加重本病。
痤瘡屬中醫學“粉刺”的范疇,古代醫籍對此早有論述,王冰注《素問·生氣通天論》曰:“皶刺長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針,久者上黑,長一分余,色白黃而瘦于玄府中,俗曰粉刺。”中醫學認為,痤瘡的發生與多個臟腑有關[4],外感、內傷均可導致此病。《素問·刺禁論》曰:“心部于表[5]。”《素問·六節藏象論》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處也,其華在面[5]。”《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痛癢瘡,皆屬于心[5]。”以上說明心與發于表的痤瘡有密切關系。《靈樞·五癃津液別》曰:“腎為之主外[6]。”皮毛屬于“外”,可見發于“外”的痤瘡,與腎也有聯系。《素問·生氣通天論》云:“營氣不從,逆于肉里,乃生癰腫[5]。”氣血不和,氣血逆亂,運行不暢可導致痤瘡的發生。《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寒薄為皶,郁乃痤[5]。”外感寒邪郁閉也可導致痤瘡。《外科正宗》曰:“肺風、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種,粉刺屬肺,酒渣鼻屬脾,總皆血熱郁滯不散[7]。”說明痤瘡的發生與肺、脾有關,與血熱、瘀血阻滯也關系密切。
筆者認為,血虛型痤瘡發病的病因病機主要為:一方面,根據陰陽對立制約關系[8],陰血虧虛,不能制陽,虛火相對偏旺,火性炎上,循陽明、太陽經上沖而在面、胸、背部發為痤瘡。另一方面,《景岳全書》曰:“凡人之氣血猶如源泉也,盛則流暢少則壅滯,故氣血不虛不滯,虛則無有不滯者[9]。”陰血虧虛,血虛而致瘀,瘀血阻滯局部而發痤瘡。再一方面,陰血虧虛,濡養之力不足,使痤瘡發而色不鮮,病情反復發作難愈。由此可見,該型痤瘡是以血虛為本,虛火、血瘀等為標,治宜養血為主,可兼顧活血清虛熱。故以芍藥甘草湯合棗仁湯加減治療。兩方均出自《傷寒雜病論》,芍藥甘草湯在原書中治療傷寒汗后陰虛的腳攣急癥。酸棗仁湯在原書中治療肝血不足,虛熱內擾的失眠癥。兩方加減合用,其中白芍味酸苦,性微寒;酸棗仁味酸性平;炮姜味苦、澀,性溫;甘草味甘,性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曰:“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瀉為陰[5]。”辛甘化陽,酸甘、苦甘化陰。所以芍藥、酸棗仁、炮姜與甘草配伍應用能酸甘、苦甘化生陰血。阿膠為血肉有情之品,能養血滋腎;當歸、川芎能養血活血理氣;知母能補不足之陰,兼能清內炎之火[10]。上藥配伍,補血、行血、退虛熱,陰血得充,虛火得降,瘀滯得通,則痤瘡可愈。
[1]吳志華.現代皮膚性病學[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145-154
[2]朱文鋒.中醫診斷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167
[3]鐘瓊仙,馮亞葵.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肺胃積熱型痤瘡200例臨床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0,31(7):30
[4]石捷.從五臟論治痤瘡[J].江西中醫藥,2010,41(1):18-19
[5]何永,馬君,何敬華.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6.9-311
[6]田代華.靈樞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82
[7]明·陳實功.外科正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87
[8]印會河.中醫基礎理論[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12-13
[9]明·張介賓.景岳全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358
[10]許濟群.方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18
R758.733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4.02.044
#通訊作者:程立紅,E-mail:191132668@qq.com
201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