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君 楊美玉 李雪瑩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慢性病防治院 梅州 514000)
抗病毒中藥洗液結合聚肌胞、5-氟尿嘧啶治療扁平疣療效觀察
楊偉君 楊美玉 李雪瑩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慢性病防治院 梅州 514000)
目的:觀察中藥洗液結合聚肌胞治療扁平疣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50例扁平疣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5例。治療組每隔5 d在扁平疣體處注射0.1~0.3 mg聚肌胞注射液(以皮疹隆起變白為宜),予抗病毒中藥,每日早、晚各在皮疹處擦洗1次,每晚在皮疹處點擦1次2.5%的5-氟尿嘧啶注射液;對照組每隔3 d肌肉注射1次聚肌胞注射液2 mg,每晚在皮疹處點擦1次2.5%的5-氟尿嘧啶注射液。兩組療程均為4周,于治療前及治療后2、4、6、8周觀察療效。結果:治療組不同時期療效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抗病毒中藥洗液結合聚肌胞、5-氟尿嘧啶治療扁平疣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扁平疣;抗病毒中藥洗液;聚肌胞;療效觀察
扁平疣是人類乳頭瘤病毒(HPV)引起的皮膚突出病變。表面多扁平光滑,無明顯不適,好發于青少年面部、手背等處,常呈慢性病變過程,有一定傳染性。由于發病時間較長,容易形成嚴重的色素沉著,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困擾。我院皮膚科門診于2012年3~10月采用抗病毒中藥洗液外洗結合聚肌胞注射液皮下注射、外用2.5%的5-氟尿嘧啶注射液治療面部及手部的局部或泛發性的扁平疣,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2年3~10月我科門診收治的扁平疣患者50例,均為面部或手部患有扁平疣,其中女性27例,男性23例,年齡6~50歲,病程2個月~2年。排除標準:尋常痤瘡患者;擬妊娠、妊娠、哺乳期婦女;就診前1個月內接受過其它藥物治療扁平疣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5例,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清潔面部皮膚后,治療組每隔5 d在扁平疣體處注射0.1~0.3 mg聚肌胞注射液(以皮疹隆起變白為宜),以中藥蒼術、紫草、大青葉、板藍根、貫眾各30 g,細辛6 g,煎水1 000 mL,放至水溫35~40℃,每日早、晚各在皮疹處擦洗1次,每晚在皮疹處點擦1次2.5%的5-氟尿嘧啶注射液。對照組每隔3 d肌肉注射1次聚肌胞注射液2 mg,每晚在皮疹處點擦1次2.5%的5-氟尿嘧啶注射液。兩組患者療程均為4周,每周復診1次。囑患者少食辛辣、甜及油膩食品,避免飲酒,清淡飲食,保證皮膚清潔,治療期間避免自行搔抓至皮疹破損,避免日光照射。
1.3 療效判斷標準 于治療前及治療后2、4、6、8周觀察皮損類形、數目變化,計算療效指數,觀察不良反應并進行評估和總結。療效指數=(治療前總皮損數-治療后總皮損數)/治療前總皮損數×100%。痊愈:療效指數≥90%;顯效:療效指數60%~89%;有效:療效指數20%~59%;無效:療效指數<2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2.1 臨床療效 兩組患者皮損數目均不斷下降,治療組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2.2 不良反應 兩組均未見明顯全身不良反應。治療組發生局部刺激反應2例,對照組發生局部刺激反應14例,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兩組不良反應均發生在治療最初1、2周,主要表現為局部輕度紅斑、瘙癢、刺痛,隨治療時間延長逐漸消失,未影響繼續治療,可能與2.5%的5-氟尿嘧啶注射液對皮膚有輕度的腐蝕性有關。
扁平疣指好發于面部、手背以扁平丘疹為特征的病毒感染性皮膚病,是皮膚科常見病和多發病,中醫稱之為“扁瘊”。中醫認為扁平疣是由于肝失疏泄、肝經郁熱、血燥聚結;或由于脾弱痰濕阻絡所致。西醫研究其病原體為人類乳頭瘤病毒(HPV)[1]。扁平疣主要是通過直接接觸傳染,但也可通過污染物如針、刷子、毛巾等間接傳染。另外,外傷也是引起傳染的重要因素,偶可見沿著抓痕分布排列成條索狀同形反應的皮疹,一般無自覺癥狀或僅有微癢。由于扁平疣患者以青少年為主,多發于顏面、手背及頭臂等處,常對容貌產生影響,從而造成患者正常生活、學習、工作、婚姻、社交、情緒、自信心等受到嚴重影響[2]。
根據扁平疣的病因病機,以清熱燥濕、解毒散結為治法。本研究所用中藥方劑中蒼術有燥濕健脾的功效;紫草、大青葉、板藍根、貫眾具有清熱解毒涼血之效,也是抗病毒的幾味有代表性的中藥;細辛辛溫,能祛風散寒,外用有辛溫散結的作用。聚肌胞注射液是臨床常用廣譜抗病毒藥,由多分子核苷酸組合而成,在體內能誘生干擾素,對多種病毒引起的疾病有較好的療效。并有促進抗體形成和刺激巨噬細胞吞噬作用[3],直接注射于疣體處比肌肉注射療效更顯著。2.5%的5-氟尿嘧啶注射液屬于抗代謝抗腫瘤藥,能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阻斷脫氧嘧啶核苷酸轉換成胸腺嘧啶核苷核,干擾DNA合成,對RNA的合成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皮膚科常外用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各種疣,其對皮膚有輕度的腐蝕性,可使疣體慢慢地腐爛、脫落,同時也使皮膚有輕度發紅、瘙癢和刺痛感覺,因此用藥時只能用牙簽蘸少許點擦在疣體上,切忌大面積地涂擦,以免傷及正常皮膚。用藥后要注意防曬,以免留下色素沉著。皮膚較脆弱不能耐受者可隔天點擦。因中藥洗劑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散結的功效,故還可減輕5-氟尿嘧啶注射液對皮膚的不良刺激,加快疣體的脫落。此法治療扁平疣2周后可見疣體枯萎、少許脫落,4周后可見明顯的疣體脫落。如皮疹較多或范圍較大,可分批次外用2.5%的5-氟尿嘧啶注射液,無不良反應后,可再繼續治療4~8周,直到皮膚恢復正常為止。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抗病毒中藥洗液結合聚肌胞、5-氟尿嘧啶治療扁平疣不良反應少,安全、有效,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強,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范瑞強,禤國維.中西醫結合治療皮膚病性病[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162-163
[2]朱學駿,固有守,沈麗玉.實用皮膚病性病治療學[M].第3版.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7.102
[3]焦萬田,鹿建來.常用藥物手冊[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9.110
R752.52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4.02.022
201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