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東
(廣東省河源市源城區埔前鎮衛生院 河源 517025)
當歸四逆湯與阿司匹林治療周圍血管病變臨床療效比較
李偉東
(廣東省河源市源城區埔前鎮衛生院 河源 517025)
目的:觀察當歸四逆湯與阿司匹林治療周圍血管病變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進行周圍血管病變治療的患者94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44例,給予阿司匹林治療,觀察組50例,給予當歸四逆湯進行治療,觀察兩組臨床療效。結果:觀察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當歸四逆湯對周圍血管病變具有重要的保護作用,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當歸四逆湯;阿司匹林;血管病變
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化加劇,周圍血管病變逐年增加,其恢復較為困難,此類病癥患者除要進行常規性的控制血糖、血脂外,還要對周圍血管進行一定保護和治療。筆者采用當歸四逆湯對周圍血管病變進行治療,臨床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進行周圍血管病變治療的患者94例,其中男63例,女31例;年齡36~85歲,平均(57.3±11.3)歲;病程13個月~23年,平均(8.4±1.3)年。將94例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44例及觀察組50例,對照組中風寒濕痹型14例,風濕熱痹型9例,痰瘀痹阻型13例,肝腎兩虛型8例;治療組中風寒濕痹型18例,風濕熱痹型14例,痰瘀痹阻型12例,肝腎兩虛型6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清淡飲食,控制熱量,同時加強體育鍛煉,降低血壓、降血糖等治療,給予阿司匹林100 mg/d;觀察組除降糖、控制血壓等治療外以當歸四逆湯治療,水煎400 mL,2次/d,飯后服用,服藥期間注意避免風寒,飲食清淡,同時加強身體鍛煉。
1.3 療效標準 痊愈:由于血管病變而引發的相關癥狀出現完全性的好轉;顯效:由于血管病變而引發的相關癥狀有較大的改善;有效:由于血管病變而引發的相關癥狀得以緩解;無效:由于血管病變而引發的相關癥狀沒有較大的改變。
1.4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所有試驗數據均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進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1.5 結果 經治療后,兩組患者病情均得到一定的改善,其中對照組有效率為70.45%,觀察組有效率為92.00%,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周圍血管病在中醫學中早有記載,《醫宗金鑒》、《外科正宗》均有詳盡記載,諸如壞疽、脈管病等。其病因病機主要是:營血虛弱、感受寒邪、寒凝經脈、血行不暢。根據這一原則立法為:溫經散寒、養血通脈。故周圍血管疾病之以手足厥寒、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或肢體疼痛兼見畏寒肢冷為主要癥狀者,均可以本方治之[1~2]。方中桂枝辛溫,溫經散寒,溫通血脈;細辛辛溫走竄,通達表里,溫散寒凝:二藥并用,溫陽氣,除寒邪,暢血行,共為君藥。當歸甘溫,養血和血;白芍酸甘,滋養陰血:二藥并用,滋補營血之不足,共為臣藥。君臣相伍,散寒通脈、溫補營血,使寒邪散、血脈通、陽氣旺、營血充,正合陽虛血弱、寒凝血滯之病機。七藥相合,溫、補、通三者并用,溫中有補,補中兼行,扶正驅邪,標本兼顧[3]。對于風寒濕痹型的患者加用川烏、小茴香、防風、薏苡仁;而對于風濕熱痹型患者,可以加用桂枝、知母、石膏、牛膝;對于痰瘀痹阻型的患者可以加用桃仁、雞血藤、紅花;對于肝腎兩虛型的患者可以加用枸杞子、桑寄生、黃芪、獨活、懷牛膝。
運用中藥對血管病變進行治療,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胰島素系統,從而對胰島素的分泌進行一定的抑制,改善微循環,促進脂代謝,從而對糖尿病所引發的并發癥進行一定的預防和治療;且中藥治療可進一步減少西藥的使用量以及出現的副作用,改善臟腑功能;另外,中藥治療治病治本,對于患者臨床表現出的不同類型可以給予不同加減,因而可達到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4~6]。綜上所述,運用當歸四逆湯對周圍血管病變進行治療,效果較為顯著,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1]劉則才,陳強.當歸四逆湯加減治療糖尿病下肢周圍血管病變的效果[J].求醫問藥(學術版),2012,10(11):815
[2]袁錫林,吳深濤.當歸四逆湯加減治療糖尿病下肢周圍血管病變32例[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0,31(7):31
[3]許樟榮.糖尿病足病變診斷和治療[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1,9(3): 180-183
[4]徐萍,袁國躍,陳軍建,等.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超聲檢查及危險因素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11,40(3):314-315
[5]商軍科,范秀風,曹雯,等.益氣活血通絡法治療糖尿病性周圍血管病變32例[J].陜西中醫,2009,30(8):997-999
[6]呂仁和.糖尿病及其并發癥中西醫診治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38-243
R543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4.02.049
2013-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