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照,肖昌潤
(1.海軍工程大學,湖北 武漢 430033; 2.海軍后勤技術裝備研究所,北京 100072)
斜流條件下,艇后螺旋槳水動力性能研究一直是進行潛艇操縱性研究的關鍵,目前主要通過模型試驗的方法來進行研究。但模型試驗存在尺度、伴流場的模擬、結(jié)果換算和經(jīng)費等眾多問題的困擾,受到極大限制。數(shù)值方法可以克服上述試驗方法存在的不足,勢流方法是螺旋槳性能分析中常用的數(shù)值方法。在非均勻流中螺旋槳性能分析也常采用勢流方法,比較突出的有Kinnas[1]和Hosino[2]。國內(nèi)有陳家棟[3]、熊鷹[4]、劉小龍[5]等用勢流方法分析給定不均勻流場中螺旋槳性能。
但采用勢流方法處理艇后螺旋槳這種多體結(jié)構(gòu)的水動力問題變得十分困難,并且勢流方法在處理非均勻進流中螺旋槳性能時,需要處理庫塔條件和假定尾渦形狀,有一定的人為因素。而粘流CFD方法則更方便處理復雜的幾何模型,實現(xiàn)對流場的真實模擬。Funeno[6]用粘流CFD方法分析了大側(cè)斜槳非定常性能,WATANABE[7]使用商業(yè)軟件Fluent研究了非均勻伴流中的螺旋槳性能。當前粘性CFD的迅速發(fā)展,使得用CFD方法研究艇后螺旋槳的水動力性能變得越來越容易。本文應用Fluent軟件計算了斜流條件下艇后螺旋槳的水動力,為開展?jié)撏Р倏v性研究奠定了基礎。
本文所研究的潛艇模型為加拿大DRDC潛艇水動力研究計劃中的通用艇模[8],模型長4.36 m,直徑0.49 m。螺旋槳模型為5葉槳,直徑0.22 m,盤面比0.5。圖1給出了艇體帶槳的幾何模型。
圖1 計算所用帶槳潛艇模型Fig.1 Submarine model
本文采用基于粘流理論的數(shù)值方法模擬艇后螺旋槳周圍的流動,以商用軟件Fluent為求解器求解不可壓三維RANS方程計算艇后螺旋槳的推力和扭矩。
螺旋槳水動力計算所選取的坐標系為固定在螺旋槳上的旋轉(zhuǎn)直角坐標系,定義坐標軸x為螺旋槳的旋轉(zhuǎn)軸,指向下游為正。控制方程采用Reynolds平均的NS(RANS)方程,其不可壓縮的無量綱形式為:
(1)
式中:ui和uj為絕對速度各分量;p為壓力;Re為雷諾數(shù);
(4)
式中:νt為湍流運動引起的渦運動粘性系數(shù);
采用SSTk-ω湍流模型來計算雷諾應力項,以實現(xiàn)控制方程組的封閉。SSTk-ω湍流模型混合了k-ω模型計算近壁面區(qū)域粘性流動的可靠性和k-ε模型計算遠場自由流動的精確性,并在螺旋槳性能計算中反復驗證其較高的精度。
控制方程采用有限體積法離散,有限體積法具有良好的守恒性,能夠采用各種形式的網(wǎng)格以適應復雜的幾何輪廓。控制方程中的對流項采用二階迎風格式離散,速度與壓力的耦合迭代采用SIMPLE 算法。離散后形成的代數(shù)方程用逐點Gauss-Seidel迭代法求解,并且采用代數(shù)多重網(wǎng)格方法加快求解的收斂速度。
在進行艇后螺旋槳水動力計算時,螺旋槳旋轉(zhuǎn),艇體(包含附體)靜止。對于這種問題,F(xiàn)luent軟件有混合面法、多參考系法、滑移網(wǎng)格法和動網(wǎng)格法4種處理方法,前2種方法都假設流動為定常,后2種方法都假定流動為非定常。動網(wǎng)格法需要配合諸如層生成吞并等技術,設置復雜,而滑移網(wǎng)格法在處理定轉(zhuǎn)子問題上更易于實現(xiàn)。本文對于艇后螺旋槳周圍流場的計算采用滑移網(wǎng)格法,包含艇體和附體的部分設置為靜止區(qū)域,螺旋槳部分為滑動區(qū)域,計算網(wǎng)格隨螺旋槳轉(zhuǎn)動。在2個區(qū)域的交界面上物理量的傳遞采用插值方法處理。
計算域的進口邊界設置為艇首上游0.8L處(L為艇模長度)的半球面,出口邊界設置在螺旋槳下游2L處,柱面外邊界也為進口,柱面半徑取1L。整個計算域分割成兩大部分,如圖2所示,包含螺旋槳的那一部分區(qū)域為旋轉(zhuǎn)區(qū)域,其他區(qū)域為靜止區(qū)域。
圖2 計算區(qū)域示意圖Fig.2 Computing field
包含螺旋槳的旋轉(zhuǎn)部分由于螺旋槳復雜的幾何外形,劃分為六面體網(wǎng)格較難實現(xiàn),所以對旋轉(zhuǎn)區(qū)域仍采用四面體網(wǎng)格劃分(見圖3)。
靜止和旋轉(zhuǎn)區(qū)域交界面上的網(wǎng)格劃分見圖4。
圖3 旋轉(zhuǎn)區(qū)域的網(wǎng)格劃分Fig.3 Mesh grid of rotation field
圖4 靜止和旋轉(zhuǎn)區(qū)域交界面處的網(wǎng)格劃分Fig.4 Mesh grid of the interface of static field with rotation field
包含吊艇體、圍殼和十字舵的靜止區(qū)域在進行合理的分塊后較易實現(xiàn)六面體網(wǎng)格劃分。靜止區(qū)域的分塊如圖5所示,分塊會給網(wǎng)格劃分帶來一個問題,即指揮臺圍殼和尾翼表面一層的網(wǎng)格尺寸會延續(xù)到整個計算域的外邊界,然而在計算域的外邊界,其他方向上的網(wǎng)格劃分已經(jīng)很疏,這樣就會使得網(wǎng)格長寬比過大。于是,在網(wǎng)格劃分用如圖6所示的處理方法,即采用“斜向擴展”的方式來防止網(wǎng)格在計算域外邊界上長寬比過大。
圖5 靜止區(qū)域網(wǎng)格劃分Fig.5 Mesh grid of static field
圖6 指揮臺圍殼網(wǎng)格斜向擴展法Fig.6 Oblique extension method
圖7 圍殼和尾翼端面網(wǎng)格劃分Fig.7 Mesh grid of shell and end face
此外,對于圍殼和尾翼端面網(wǎng)格的劃分,將上端面先分成如圖7所示的2個端部面和1個中間面,當支柱上端面邊的節(jié)點固定后,這樣的分塊能有效控制網(wǎng)格層數(shù)。
計算域的進口為圖2中右側(cè)的圓面和徑向的柱面,進口設置為速度進口,給定來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計算域的出口為左側(cè)的圓面,出口設置為壓力出口,給定壓力大小。螺旋槳、艇體、指揮臺圍殼和尾附體表面設為物面無滑移條件,靜止區(qū)域與旋轉(zhuǎn)區(qū)域相重疊的面設置為交界面,完成2個區(qū)域的數(shù)據(jù)傳遞。用進口速度初始化整個流場。
首先分別計算了艇體0°攻角下,螺旋槳艇后進速Jb為0.8,1.0,1.2,1.4,1.6工況下,螺旋槳轉(zhuǎn)動1周過程中推力和扭矩的變化值。選取設計點Jb=1.0,畫出該工況下螺旋槳轉(zhuǎn)動1周所產(chǎn)生的推力和扭矩的變化曲線(見圖8和圖9)。通過曲線可以看出螺旋槳轉(zhuǎn)動1周,推力和扭矩呈現(xiàn)出規(guī)律的周期性,周期數(shù)等于螺旋槳的頁數(shù)。螺旋槳轉(zhuǎn)速通常很高,因此推力和扭矩的這種周期性的脈動相對于潛艇運動而言十分快速,因此在研究潛艇操縱運動時,給定艇體運動狀態(tài)的情況下(如潛艇航速、縱傾角等),可以忽略螺旋槳推力和扭矩的這種周期脈動,而用一個周期的平均值作為艇體該運動狀態(tài)下螺旋槳產(chǎn)生的推力和力矩計算值。
表1和表2分別列出了螺旋槳艇后進速Jb為0.8,1.0,1.2,1.4,1.6工況下計算得到平均推力系數(shù)Kt和平均扭矩系數(shù)10Kq,并和試驗值做比較,計算誤差在3%以內(nèi)。
圖8 Jb=1.0推力系數(shù)1周內(nèi)的變化Fig.8 Trust coefficient in a period when Jb=1.0
圖9 Jb=1.0扭矩系數(shù)1周內(nèi)的變化Fig.9 Torque coefficient in a period when Jb=1.0
進速JbKt計算值Kt試驗值相對誤差/%080275028019100242024408120211020816140175017123160136013325
表2 不同進速螺旋槳平均扭矩系數(shù)
為了研究艇體攻角對艇后螺旋槳推力和扭矩的影響,計算設計進速Jb=1.0, 艇速u=0.7 m/s,艇體處于0°,5°,10°,15°,30°攻角工況下艇后螺旋槳平均推力、扭矩系數(shù)(見圖10)。由于整個計算對象幾何對稱特性,負攻角與正攻角下的槳模水動力對稱。
與試驗值相對比,計算值的相對誤差隨著攻角的增大而增大,總體控制在7%以內(nèi),該誤差是由于在大攻角時,艇體流體分離比較嚴重,而計算網(wǎng)格不能有效地捕捉到該現(xiàn)象導致的。
圖10 Jb=1.0時艇后螺旋槳推力、扭矩系數(shù)隨艇體攻角的變化Fig.10 Behind-boat trust of the propeller with different pitch angle when Jb=1.0
從圖10可看出,螺旋槳推力和扭矩是隨著艇體攻角呈現(xiàn)出先減小后增大的趨勢。究其原因,是因為當艇體產(chǎn)生攻角時,螺旋槳進流速度會減小,伴流分數(shù)會增大,當攻角比較小的時候伴流分數(shù)的增大導致的螺旋槳實效進速的提高占主要作用,因此在小攻角時螺旋槳推力和扭矩均隨著攻角的增加而降低。但是,隨著攻角的不斷變大,攻角導致的螺旋槳進流速度的降低越來越嚴重,進而超過伴流分數(shù)減小的影響,此后,螺旋槳的推力和扭矩隨著攻角的增大而有所增加。
本文采用CFD方法對艇后螺旋槳的水動力性能進行計算,并對計算結(jié)果進行比較和分析后得出結(jié)論如下:
1)本文采用的數(shù)值計算方法對帶攻角的艇后螺旋槳推力和扭矩是有效的;
2)隨著攻角的增大,螺旋槳推力和扭矩的計算誤差有所增加,總體控制在7%以內(nèi);
3)在同一進速下,艇后螺旋槳推力和扭矩隨著艇體攻角的增大呈現(xiàn)出先減小后增大的趨勢。
[1] KINNAS S A,HSIN C J, KEENAN D.A potential based panel method for the unsteady flow around open and ducted propellers[C].Proceedings of the 8thSymposium on Naval Hydrodynamics,1990.
[2] HOSHINO T.Hydrodynamic analysis of propeller in unsteady flow using a surface panel method[C].Journal of Society of Naval Architectures of Japan,1993.
[3] 陳家棟,董世湯.非定常螺旋槳表面壓力面元法預報計算[J].中國造船,1998(1):21-26.
[4] 熊鷹.非均勻流中螺旋槳空泡和脈動壓力地數(shù)值和試驗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2.
[5] 劉小龍,王國強.螺旋槳非定常性能預估的面元法[J].船舶力學,2006,10(2).
[6] FUNENO I. Analysis of unsteady viscous flows around a highly skewed propeller(in Japanese)[J]. Kansai Society of Naval Architects,2002,237:39-45.
[7] WATANABE T.Simulation of steady and unsteady cavitation on a marine propeller using a RANS code,F(xiàn)ifth International[J].Symposium on Cavitation (CAV2003),Osaka, Japan,2003:1-4.
[8] FOURNIER E.Wind tunnel investigation of the DREA po-wered MkI submarine model[R].CANADA:DREA,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