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小利 員志新
淺議裝備綜合保障評審類型及其組織管理
■ 劉小利 員志新
針對裝備綜合保障工作的復雜性及我國目前應進行的有關工作,討論了裝備綜合保障工作評審的類型及組織管理工作,供產品研制質量管理人員及軍事代表參考。
綜合保障 評審 組織管理
綜合保障評審是在裝備壽命周期內,為確定綜合保障活動進展情況或結果而進行的評價或審查。
綜合保障的評審是審查與評價訂購方、承制方、轉承制方的綜合保障工作質量和進度的主要手段,其主要目的是檢查訂購方、承制方及轉承制方開展的所有綜合保障工作的進展情況、工作結果和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措施建議。本文就綜合保障評審類型與組織管理予以討論。
根據評審性質、產品研制進行過程,綜合保障的評審可以分為:內部評審和合同評審,型號評審、設計評審和保障性分析專題評審以及對轉承制方和供應方的評審等。
1.1 內部評審和合同評審
1.1.1 內部評審
內部評審,又進一步分為訂購方的內部評審和承制方的內部評審。
訂購方的內部評審是指:訂購方對其自身開展的綜合保障工作進行的評審,可以是對工作最終結果的評審,也可以是工作過程的中間評審。例如“確定保障性要求”這項工作可以安排2次~3次評審,以保證要求的正確性。為保證評審工作的質量,盡可能采用專家評審的方式,也可邀請外部和承制方的有關專家參與評審。
承制方的內部評審是指:承制方、轉承制方對其開展的綜合保障工作進行的中間評審或合同評審前的預審,其目的是盡早地發現問題和進行改進,以保證工作的順利進行或順利通過合同評審。一般采用專家評審的方式,必要時可邀請訂購方的代表參加。一次評審的內容可以是一項,也可以是多項綜合保障工作。
1.1.2 合同評審
合同評審是對合同中要求承制方所開展的綜合保障工作進行的評審。合同評審由訂購方主持,通常在轉階段時進行,評審結果將為轉階段提供決策的依據。應成立評審委員會進行評審,邀請有專業特長的權威專家參與。
1.2 型號評審、設計評審和保障性分析專題評審
在內部評審和合同評審中,根據需要也可以依據有關標準,進行型號評審、設計評審和保障性分析專題評審。
1.2.1 型號評審
型號評審是討論裝備型號研制管理中的重大設計技術問題,綜合保障工作應是評審的內容之一。例如,在方案論證后期的裝備需求評審時進行保障性要求評審,在工程研制階段前的裝備設計評審時進行優化保障方案評審等。這些評審工作在研制的早期進行較多,當裝備設計比較固定后,則評審周期較長。綜合保障工程負責人一定要積極參與型號評審,由于這類評審不是專門從保障問題出發進行的,因而容易忽視對保障工作的評審。
1.2.2 設計評審
裝備研制期間有一系列設計評審活動,設計評審是控制性分析工作輸入到裝備設計過程的最好機會。所有的設計評審應涉及滿足各項保障性分析工作目標的進展情況,其重點是重新設計沒有滿足保障性要求的問題。在評審中應避免將性能要求作為設計評審時討論的唯一主題,必須對性能與保障性的有關設計給予同等的重視。
1.2.3 保障性分析專題評審
專題評審是評審保障性分析工作的進展情況,評審的議題比設計評審和型號評審專題的問題要深而具體。它將詳細討論保障性分析工作項目的結果正確性和充分性以及與保障有關的設計問題,這些問題的重要方面可提交型號評審和設計評審時討論。此外還將對費用估算進行評審。
1.3 對轉承制方和供應方的綜合保障評審
承制方應負責對轉承制方、供應方的裝備綜合保障評審,應主持或參與重要或規定的承制產品和供應品的綜合保障評審。評審內容依合同規定條款進行,也可參照對承制方綜合保障的評審內容。
2.1 評審的要求
(1)訂購方在綜合保障計劃中應對其內部的綜合保障評審做出詳細的安排,主要包括評審的項目、內容、要求、時間、方式、主持單位、參加人員、評審意見處理等;同時還應對合同評審提出明確的要求并做詳細安排,主要包括評審的項目、內容、要求、時間、方式、對承制方資料準備和參加人員的要求等。
(2)承制方應根據合同要求和訂購方的綜合保障評審要求,制定綜合保障評審計劃。應明確合同評審資料準備的具體內容、格式、負責單位和進度等,計劃中還應對承制方的內部評審做出詳細的安排,主要包括評審的項目、內容、目的、要求、時間、方式、負責單位、參加人員、評審意見處理等。
(3)綜合保障評審應與可靠性維修性測試性安全性環境適應性等相關專業的評審協調并盡可能結合進行;綜合保障評審應協調好與保障性評價的關系,例如保障性試驗與評價的結果可以作為評審的內容,又如對技術資料的評審結論也可作為評價技術資料的依據。
2.2 編制綜合保障評審實施計劃
在每次評審前,主辦評審的訂購方(承制方)或其委托的評審主辦單位應依據評審計劃,組織擬定綜合保障評審實施計劃和日程安排,詳細規定進行評審的項目、目的、內容、主持單位、參加人員、評審時間、判據、評審檢查單、評審意見處理等方面的要求和安排,評審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具體負責單位以及如何開展評審工作等方面的要求。
2.3 評審前的準備工作
(1) 主辦評審的訂購方(承制方)或其委托的主辦單位應盡早將綜合保障評審實施計劃及評審要求通知各有關部門和單位。
(2) 主管論證或設計的單位應負責按綜合保障評審實施計劃和檢查單的內容及要求,準備評審所需的各種相關資料。檢查單制定參見GJB/Z 147《裝備綜合保障評審指南》附錄A、附錄B及有關標準。
(3) 主辦評審的訂購方(承制方)或其委托的主辦單位應提前將評審文件及評審檢查單等資料按專業分工發給評審參加人員,以便在其正式評審前有充足時間進行審閱,做好評審準備工作。
2.4 實施評審工作
按照綜合保障評審實施計劃以及所確定的檢查單或檢查項目進行評審。對檢查單或檢查項目中所提問題,應說明相應的依據、理由或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
2.5 評審后的工作
(1) 評審結束后,主辦評審單位和訂購方(承制方)或其委托的主辦單位應組織整理評審記錄、評審結論,按有關規定和要求編寫《綜合保障評審報告》或相應文件。
(2) 有關業務部門、單位應對評審報告中提出的問題、解決措施進行檢查,監督其實施的進程與結果,并及時向有關部門反饋信息,填寫有關記錄并形成文件,作為下一次評審的輸出信息。
2.6 評審文件管理
綜合保障評審計劃、綜合保障評審實施計劃、評審記錄、評審報告以及解決措施及實施結果等文件應按有關規定傳遞、分發和歸檔。
2.7 追蹤管理
對設計評審中提出的問題要制訂對策,落實到人,限期解決。
綜合保障評審是保證裝備達到規定合同(或研制任務書)要求的重要措施之一。通過評審可以發現裝備綜合保障設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有效的改正措施予以解決。然而,目前我國綜合保障工作開展得尚不充分,對裝備綜合保障完成情況評價,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加強綜合保障工作的評審是推進我國裝備綜合保障工作進展的有效措施之一。
1. 秦英孝,可靠性維修性保障性概論[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3
2. GJB3872,裝備綜合保障通用要求[S],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0
(作者單位:空軍駐京津地區軍事代表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