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懷東
三北防護林之殤
■ 賈懷東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曾作出一項舉世矚目的決定:從1978年起,用73年時間,在橫跨中國西北、華北、東北4480公里的風沙帶建設防護林體系工程。如今,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這項被譽為中國的“綠色長城”和“世界生態工程之最”的跨世紀工程,已經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人工生態林帶,其成就讓世界矚目。但是,近年來,由于連年干旱、地下水超采以及人為破壞等原因,在近千公里的三北防護林帶上,出現了樹木老化和大量死亡等諸多問題。
三北防護林的營造主要集中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由于當時技術水平低、優良品種少,加之造林時間集中等客觀因素,使防護林結構不盡合理。楊樹種植成本低、生長速度快,在三北防護林中,成了主要的種植品種,有的地區甚至出現一楊獨大的局面,楊樹林帶占比高達98%。按照《全國生態公益林建設標準》規定,我國北部楊樹樹齡30年以上即進入過熟期。因此,目前出現大面積老化和死亡的,主要是這些楊樹。在吉林省通遼市奈曼旗興隆沼地區,經過30多年的治理,在這片近80萬畝的土地上,已經建起了近40萬畝呈網格狀分布的林帶。使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不再受到風沙的侵襲。但是,和三北其他地區防護林面臨的情況一樣,這里的楊樹也正在經歷著大面積的死亡,其死亡比例也大體相同,達到當地林地面積的20%。雖然現在還沒有一個全面完整的統計數據,但就從通遼和赤峰兩地的情況看,已經有上百萬畝的防護林出現死亡,有的正在迅速退化,初步調查表明,類似的現象在“三北”地區比較普遍。
另外,連續干旱和地下水位加速下降也是造成楊樹大面積衰死的重要原因。按照中科院植物專家的觀點,在年降雨量低于400毫米的地方,盲目種植楊柳樹等喬木林,非但不能建立起穩定有效的生態防護體系,還會進一步導致當地水資源的萎縮和枯竭,加劇生態環境惡化。楊樹屬于淺根性闊葉樹種,不僅本身蒸騰耗水量大,而且,樹根最多向地下伸到1.5米左右,如果樹根不能從土壤中有效吸收水分,樹木將凋蔫以至死亡。在內蒙古奈曼旗地區,當地密度適中的楊樹林,每個生長季的耗水量在380毫米左右。然而在一份奈曼旗1970年至2009年的降水量統計表中,上世紀70年代到2000年前后,當地的平均降水量在360毫米。而在最近的2000年-2010年的十年時間里,奈曼旗的年平均降水量降到了260毫米。在楊樹衰死和瀕臨衰死比較嚴重的張家口壩上地區,從2000年至2010年,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至3米,也正是在這一時間段內,防護林的衰死速度大大加快。
實際上,在我國廣大“三北”地區,大部分原生地貌是以灌草為主的,像楊樹這種高大喬木,雖然可以滿足提高森林覆蓋率的需要,但是,耐旱能力差,固沙效果也不好,防風固沙和保持水土的作用十分有限。按照生態的自然協調式概念衡量,這種人工林不要說承載當地的生態系統,就連自身生存都岌岌可危。但是,大面積種植楊樹符合少數人急于求成的心理和錯誤的政績觀。為了在任期內快出成績,這些人熱衷于營造整齊劃一的高大喬木和集中連片的大項目區,結果這些成片營造的喬木林,雖然樹木成行,但是,地表裸露,風照刮,沙照走,生態工程也因此演變成了形象工程。以甘肅省民勤縣為例,在過去的20多年間,這個縣借助三北防護林工程項目累計營造喬木林80多萬畝,如今已經有20多萬畝樹木蹤影難覓,剩下的也大都成了“小老頭樹”,而且枯梢衰敗現象十分嚴重。
三北防護林工程,東起黑龍江,西至新疆,造林總面積達到409萬平方公里。是森林生態系統及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我國三北廣大區域防風固沙、涵養水源、改善生態的使命。中國是《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締約國之一,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自成立之初起,就一直把中國的三北防護林作為一個標桿,對三北防護林工程贊許有加。然而,面對如此殊榮,不斷老化并死去的三北防護林,在經歷近四十年的“服役”期以后,再難以承擔起阻風沙、保水源的重任,在土地荒漠化日益嚴重的背景下,給人類生存和發展環境帶來嚴重威脅。
荒漠化及其引發的土地沙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其危害持久而又深遠,不僅對當代人產生影響,而且還將禍及子孫,阻礙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多年以來,生活在重沙區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中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與發達地區差距更大。數據顯示,中國荒漠化土地達26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27%,分布于18個省的498個縣。其中,沙化土地173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18%。全國共有11處領土受到荒漠化的危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200多億元,直接或間接影響近4億人口的生存、生產和生活。
土地荒漠化、沙化帶給人類的最直觀感受是沙塵暴。沙塵暴既是土地沙漠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現,又是土地沙漠化災害的暴發過程。在大風和強對流的作用下,浮塵和沙丘滾滾向前,不僅吞噬草場和農田,威脅江河安全,而且衰減土地生產力,風蝕土壤中的有機成分,導致土壤中有機質和細粒物質流失,使土壤粗化,肥力下降。據采樣分析,在毛烏素沙地,每年土壤被吹失5—7厘米,每公頃土地損失有機質7700公斤,氮素387公斤,磷素549公斤,小于0.01毫米的物理粘粒3.9萬公斤。中國科學院測算,沙漠化致使全國每年損失土壤有機質及氮、磷、鉀等達5590萬噸,折合化肥2.7億噸。導致大量農田因風沙毀種,糧食產量長期低而不穩,群眾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威脅。
河北省是我國土地沙化和沙塵暴頻發省份之一,沙塵暴不僅嚴重影響沙區群眾生產生活,而且給京津地區環境造成極大危害。河北省沙地類型主要有三種,即:河成沙地、海成沙地和原生風成沙地。原生風成沙地是指與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相連的張家口和承德兩市的壩上高原沙地。壩上地區正處在北京的“上風上水”,每年風從蒙古南下經過渾善達克沙地形成風沙,然后通過張家口的張北地區直入北京。河北省目前有沙化土地3188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1.3%,如不及時采取措施對老化的楊樹林更新改造,不僅壩上地區牧場、良田面臨沙化侵蝕的危險,而且還會威脅北京和天津兩市的生態環境。
三北防護林建設,既是一項公益事業,又是一項系統生態工程。為更好地發揮三北防護林防護、生態及經濟三大效用,在指導思想上,應該以庇護農田、增產增收為出發點,以生態環保效益經濟為中心,以政策扶持和科學技術為支撐,因地制宜,科學規劃,適時更新,合理采伐,整體提升,從而促進三北地區生態環境建設。
首先,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民致富。
生態環境差是三北地區貧困的根源。因此,三北防護林建設,應當突破原來對防護林建設單純防風固沙的觀念,正確處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把防風治沙與農民致富有機地結合起來,堅持生態效益優先,兼顧農民收益以及地方經濟發展,探索和嘗試合作造林、股份造林、承包造林,改善投資環境,制定并落實獎罰制度,做到“誰管護,誰受益”,把防護林建設當成美化家園和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
其次,結合各地實際,推廣先進技術。
防護林的完善工程比前期建設難度更大,因此,提高防護林建設速度,保質保量完成防護林補建和更新,就必須依靠科學技術,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適地適樹的新品種,根據不同地區的地形地貌、土壤氣候、林分類型等立地條件差異,節水保墑,精選樹種,優化品種結構,建設具有多樹種混交、多層次空間分布和異齡林時間結構特征的結合林帶。
對防護林建設骨干人員進行專門培訓,在有條件的地方推廣楊樹伐根嫁接、根蘗更新等造林方法,廣泛應用滴灌、高效吸水劑、生根粉等新技術,提高風沙干旱區的造林更新成活率。
最后,采伐殘次林與營造新生林相結合。
加強防護林的更新改造,須正確處理好新造、重造和采伐更新三者之間的關系。對防護效益已逐漸下降的成熟和過熟林帶,在不影響整體防護效益前提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隔帶采伐更新,實行采造結合、采建結合、采育結合,逐漸調整林齡結構,使幼、中、成、過、熟林的面積和蓄積呈正態分布。
各地行政主管部門,應該對轄區內林木種類、分布面積、分布區域等情況,進行全面普查,在摸清林木分布情況的基礎上,建立起林木更新采伐管理系統,指導各級所屬單位,結合樹木成熟期,確定最佳輪伐期。在采伐限額管理上,細化防護林采伐指標,明確采伐更新任務,優先安排殘次林帶更新改造。對立地條件差,長勢不好,木材采伐收入不抵更新支出的,應給予適當的更新補貼。在公益林生態補償金制度未建立之前,對公益林的稅收政策進行適當調整。
七〇五所研制成功新型煤層氣測井儀
近日,中船重工第七〇五研究所研制的DLS-A數字控制煤層氣測井儀,在陜西榆林某煤礦進行的實井試驗喜獲成功,標志著該產品研制成功。這是七〇五所繼開發的石油測井裝備取得良好經濟效益之后,向煤炭裝備領域拓展取得的新突破。
近年來,七〇五所在做精做強主業的同時,穩步推進軍民融合,加快科技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不斷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取得了顯著成績。該所充分發揮技術資源優勢,加大石油測井、鉆井裝備的開發力度,先后研制開發了CDC重復式地層測試儀、液壓推靠器等多項產品,在石油儀器裝備領域站穩了腳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下一步,七〇五所將著眼煤層氣測井系統市場現狀,進一步加強技術創新,將研發重點放在井下作業風險低、集成度和傳輸速率高,具有精準性、可靠性、穩定性的全數字化控制新一代煤層氣測井系統的研發上,努力突破關鍵技術,不斷開發新產品,滿足市場的需要。(杜興民 劉飏)
昌飛公司團委舉辦青年聯誼活動
3月15日,昌飛公司團委在瑤里梅嶺風景區舉辦了“牽手,讓愛在春暖花開中綻放”青年聯誼活動,來自公司各單位和景德鎮市醫院、企事業機關單位的54名男女青年參加了此次聯誼活動。此次聯誼活動全部安排在戶外進行,男女青年們在親近大自然美麗風景的同時,成功牽手14對。(胡志勇 江非)
賈懷東,空軍航空大學創新理論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