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哲
建設中國特色知識產權國家智庫的幾點思考
楊 哲
建設中國特色知識產權國家智庫是新時期黨和國家對科學民主決策提出的更高要求,是國際知識產權格局快速變革的必然要求,是建設知識產權強國的本質要求。知識產權國家智庫應該成為黨和國家知識產權相關問題的核心智囊,成為知識產權相關政策解讀的權威機構,成為知識產權相關問題研究的人才高地,成為國際著名智囊。建設中國特色知識產權國家智庫需要法定的咨詢制度、堅強的財政支撐、鮮明的智庫文化、合理的人才隊伍、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先進的信息化平臺等作為保障。
中國特色 知識產權 國家智庫
現代含義上的智庫來自西方,智庫在西方國家的科學和民主決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辦公室前主任理查德·哈斯將智庫的功能概括為“生產理念、供給人才、謀求共識、教育公眾、充當政府外交的‘第二軌道’”。在西方發達國家,政治、管理和經濟領域中的最新思想和知識往往掌握在智庫手中,智庫已經成為一項產業,對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產生著重要影響。
黨的第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這是黨的重要決定,第一次把智庫建設提升到關系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高度。這一決策,提出了加強智庫建設的任務,明確了智庫建設的方向,表明了智庫建設并不是要把在西方社會的智庫發展模式照搬到中國來。中國智庫與西方智庫相“區別”,但“區別”本身不是“特色”。中國特色不是源于別國經驗,而只能源于中國自身的社會實踐。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其“特色”是比較于西方智庫,其“新型”是區別于我國智庫現有之不足。a李國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特在哪里新在何處”》,www.gmw.cn/sixiang/2014-05-30/content_11474035_2.htm,最后訪問日期:2014年5月29日。
知識產權制度也是發源于西方。啟蒙時代的人本主義思想、資本家在市場上的攻城略地和大航海時代以來的國家競爭,讓知識產權制度從一開始就具有了國家戰略工具的含義。現代知識產權制度的每一次演化,背后始終都有智庫博弈的影子。知識產權政策的獨特魅力在于,它需要在發明人、產業界與社會公眾之間形成一種微妙的利益平衡關系。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利益關系,使得有關知識產權政策和知識產權案件的討論十分熱烈,智庫是背后的主要助推器。
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社會整體進入大轉型時期,中國的知識產權工作推進到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我們已基本走出“挑戰應對”的思維模式,走出“被動立法”的輪回,邁向建設中國特色知識產權制度的新時代。但在這樣一個階段,我們的工作已經沒有了現實的參照系,一切都得“以我為主”重新摸索,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尤其需要智力支持。發展中國特色知識產權新型國家智庫已經迫在眉睫。
(一)是新時期黨和國家對科學民主決策提出的更高要求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發展階段的轉變,決策所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所面臨的矛盾和挑戰日益復雜,特別是國內經濟發展處于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增長速度換擋期,全面深化改革處于攻堅克難期,社會建設處于深層次矛盾凸顯期,決策所需要考慮的因素越來越多,對決策的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綜合性和長期性問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決策者需要更多的智力支持和管用的政策建議。
中國三十年來知識產權工作的實踐帶給我們的影響不僅僅在于物質財富的增加和新聞出版、文化產業的不斷繁榮,更在于整個社會開始以更加理性的思維和積極的態度看待財富創造和社會繁榮,以及由此而帶來的經濟理念、發展觀念和進步方式的變化。雖然中國尚未完成工業化,但已經不必完全依附于資源和資本,而是通過知識與創造獲得財富和社會地位。這種變化對于社會治理,既是重大的機會和工作抓手,也是巨大的挑戰。由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所帶來的社會群體的崛起以及他們各自的政治和經濟利益訴求,必將挑戰由資本優位所形成的利益格局,進而對公共決策和社會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加需要和更加依賴專業的智庫。
(二)是國際知識產權格局快速變革的必然要求
自17世紀開始,國際知識產權規則發展經歷了三個主要的時代。第一個時代以英國給予重要的貿易伙伴國以單邊知識產權保護為顯著特征。第二個時代是“歐洲中心”時代,以歐洲列強為中心,以列強殖民地為外圍,以英國推動自由貿易為特征,所形成的國際知識產權規則體系頂峰是1893年簽署的“巴黎公約”。第三個時代是“美國中心”時代,二戰之后美國推動建立資本主義國家的自由貿易體系,其頂峰是20世紀90年代WTO的建立和《TRIPS協定》的簽署。這三個時代從萌芽、發展至頂峰,都經歷了百年時光的演化,每個國家都有充分的自我調整空間,從容應對國際規則的變化。而自WTO成立之后,國際規則的演變陡然加速,在不到20年內,新規則、新現象、新組織的涌出超比前100年。這么快速的演進,壓縮了除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的應對空間和時間,各國應對變化的壓力巨大。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演進過程中,跨國公司作為“國家”之外的體系游戲參與者異軍突起,其影響力不斷擴大。跨國公司的利益與東道國或者母國的國家利益并非總是一致,在跨國公司的參與下,全球自由貿易體系的運行結果并不總能反映美國的利益。在自由貿易體系僅僅運行十幾年之后,美國以全球公共產品主要提供者的能力急劇下降,要繼續成為體系運行的最大受益者就必須去改變全球貿易和安全規則,以減輕自身提供公共產品的壓力,抵消其他國家對自身霸權的挑戰。國際知識產權規則演變的加速,就是美國調整全球規則的一種表現。中國將如何應對和影響國際知識產權規則的變化,需要有體系化的戰略思維和戰術手段。
(三)是建設知識產權強國的本質要求
建設知識產權強國,不僅是中國擺脫資源條件約束,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走向富強文明的必經之路,也是中國在世界體系中占據應有地位的必然要求。知識產權強國的含義不僅僅是擁有數量多質量高的專利、強大影響力的品牌或者是膾炙人口的文化作品,還必須有影響全球知識產權規則演變的新理念、新觀點、新理論。知識產權固然是國家的重要財富,而擁有定義知識產權規則的能力,才能真正控制全球財富的走向,因而是更高層次的國家實力。美國之所以是知識產權強國,并非完全取決于它擁有優勢的專利、商標和版權,而是因為它是全球知識產權規則演變的主導者、推動者。這一點,同為巨量知識產權擁有者的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沒能做到。因此,建設知識產權強國的本質是探索并輸出支撐國際知識產權規則演變方向的新思想和新觀念。
知識產權國家智庫應是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研究隊伍,其優勢明顯、特色鮮明、專業高效,是一個黨和國家在知識產權相關重大決策中必不可少、在國內外享有良好學術聲譽、對社會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一流智庫”。
(一)成為黨和國家知識產權相關問題的核心智囊
雖然對知識產權問題,每個人從不同的知識背景、立場、方法出發會有不同的認識,決策者也可以從不同的渠道獲得知識和對問題的解決方案,但“核心智囊”強調作為知識、方法和方案的集中功能,它直接資政輔政,是政府知識產權決策的主要提供者,具有不可或缺性。
(二)成為知識產權相關政策解讀的權威機構
政策解讀是一項重要的責任。在利益群體和訴求多元化的環境下,一項公共政策通常是綜合各方意見,采納各種思路、理論的結果,但不同的利益相關方往往會按照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和思路來理解。智庫借助其客觀、公正的立場,為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提供交流平臺,開展研討,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發表評論,啟迪民智,對社會公眾進行政策解讀和普及,引導公眾輿論,進一步平衡各方分歧,形成對政策支持、保證政策有效實施的輿論氛圍。
(三)成為知識產權相關問題研究的人才高地
高水準的智庫平臺是聚賢薦才之地,德才兼備的高端人才是智庫發展的不竭動力,兩者相輔相成,形成良性循環。西方國家的智庫充分發揮人才“旋轉門”作用。智庫成為政府官員的“供應商”,政府經常在智庫的研究人員中選拔高級官員;而智庫還是離任政府官員的“聚集地”,離任的政府高級官員中也有相當一部分人進入智庫開展政策研究工作,繼續發揮專長和影響力。官員在政府與智庫之間的角色轉換,進一步密切了政府與智庫的聯系,強化了智庫對政府決策的影響力。但排除體制影響因素,如果官員與專家的素質、能力與水平達不到這樣的條件,門就不可能旋轉起來。b劉恩東:《美國智庫建設的啟示》, http://gx.people.com.cn/cpc/n/2014/05/19/c179,最后訪問日期:2014年5月29日。
(四)成為國際著名智囊
國際知識產權變革如此迅猛,要承擔起知識產權國家智庫的使命,必須融入世界智庫網絡。通過與國際同行的合作與交流,緊跟研究前沿,增強研究能力,輸出中國特色理論,擴大國際影響,增進國際共識。在外交上,當兩國關系遇到嚴重困難,或面臨特別棘手的外交事務和敏感問題時,官方即“一軌”對話常常會陷入停滯或難以作為,這時智庫即“二軌”對話就有了用武之地,它可起到緩沖和管控外交風險的作用。
建設中國特色新型知識產權國家智庫,應該堅持以下基本原則:
(一)堅持“中國特色”的研究領域
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發展和完善知識產權理論體系,以中國國情為立足點,以發展戰略為引導,支撐國家知識產權公共政策的中國道路。
(二)堅持“跨越學科”的研究方法
打破學科界限,實現視界融合,運用綜合的研究方法和范式研究知識產權問題,實現知識產權理論體系的創新。
(三)堅持“人才中心”的管理體制
將資源向有利于人才成長的方向傾斜,充分調動研究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和凝聚一批領軍人才和研究骨干,提升學術帶動力和影響力。
(四)堅持“開放研究”的組織方式
積極組織利用社會力量,形成一個以智庫為核心的研究網絡,不斷提升智庫的平臺價值。
建設知識產權國家智庫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也是一個不斷推進的動態過程,需要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保障。
(一)法定的咨詢制度
智庫自身的建設與發展固然重要,但沒有良好的制度環境,也很難施展其“十八般武藝”,更無法進一步提高。中國智庫的關鍵問題是體制機制性問題c李偉:《在新的更高起點上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載《中國經濟時報》2013年9月6日。,目前還缺乏廣泛政策辯論的空間,對現有的政策缺乏來自嚴肅公開的評估、反思和檢討,智庫所做的大多只能是對政策作出詮釋。d楊海霞 :《智庫應推動中國與世界對話——專訪清華 —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主任韓磊,駐 會研究員、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系副 主任陳琪》,載《中國投資》,www.chinainvestment.com.cn/www/NewsInfo.asp?NewsID=11926,最后訪問日期:2014年5月29日。公共決策是一門科學,隨著現代決策的科學性、專業性、系統性的增強,需要將“謀”與“斷”分離開來,在法律上、制度上正式將智庫咨詢引入公共決策過程之中,使之成為政府公共決策體系中的法定程序,成為必不可少的一環,政府項目的運作與論證等各個階段都應有不同的咨詢報告為參考e李國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特在哪里新在何處”》, www.gmw.cn/sixiang/2014-05-30/content_11474035_2.htm,最后訪問日期:2014年5月29日。。
(二)堅強的財政保障
智庫是一個資金密集型產業,需要建立有利于保持智庫開放性、獨立性的資助政策。目前中國多數智庫沒有充足的經費支持,也沒有優惠的稅收政策支持,它們不得不以類似市場化的方式承接項目,這樣實際上是削弱了它們對重大政策問題的研究能力。只有不再為生計而發愁,才可能潛心研究。
對于官辦或半官辦智庫,在其發展初期應該給予堅實的財政支持,用于人才隊伍的培養與激勵,學術研究、研討與交流,研究成果、資料、信息數據庫建設等,使之不斷發展壯大。可以逐步探索建立支持智庫建設的專項研究基金,作為對資源配置的有限性和靈活性的有力補充。
(三)鮮明的智庫文化
智庫的發展需要一種精神凝聚。沒有核心價值和使命的智庫很難長久。智庫需要形成一種符合自身發展戰略,體現智庫特色,突出使命感、責任感、專業主義和奉獻精神,利于產生高水平研究成果,促進優秀人才成長的智庫文化。
核心價值:開放、獨立、求真、守正、出新。“開放”,就是要思想開通,研究研討平臺公開,人才進出機制靈活,研究成果分享,資源集聚有效。“獨立”,就是要具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受利益之驅使,不依附政務之權貴,不隨世俗之逐流,客觀理性地思考。“求真”,就是要深入思考,探求規律,尊重規律,把握規律。“守正”,就是要恪守正道,守住良知,守護純真,守望高尚,客觀理性負責任地做研究。“出新”,就是要勇于創新,不斷推出新理論、新觀點、新思想、新舉措、新人才。
(四)合理的人才隊伍
人才是智庫的第一資源。靈活、完善的選人、用人、育人機制和良性的人員流動機制是智庫發展的根本。
1.建立合理的人員隊伍結構
由于智庫工作內容的特殊性,有獨立思想的高水平研究人員是必不可少的,但智庫里必須有一個合理的工作搭配。智庫里如果“將軍”多、“ 士 兵 ” 少 , 就 難 以形 成 有 效的 工 作 機 制 。智f劉力源:《李成:成功的智庫尤其要重視有效的傳播》,載《文匯報》2014年6月3日。庫里還需要一批與之相配合的輔助研究力量、管理團隊和服務人員,形成在相關領域研究咨詢競爭力的基礎。同時,應統籌人員的引進和培養,注重人員來源的多元化和學術背景的多樣化。
2.探索建立良性的人員流動機制
對于高層次人才引進,可以通過公開選拔選聘、人才專項計劃或高薪引進等方式吸收人才。通過開放的合作研究機制,以項目為載體,組織優秀研究人員進行跨學科綜合性研究,建立起廣泛的專家學者網絡,集聚賢才。探索建立“旋轉門”人才流動機制,即智庫成員的身份在政府官員與研究人員之間轉換,使智庫成為政府官員的“蓄水池”,政府官員到智庫也為智庫蓄積廣泛的資源。
3.建立國內外知名專家庫
通過廣泛聘用研究員、客座研究員、高級顧問等多種渠道和方式,擴大智庫專業人員的視野,提高研究水平。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使聘請的專家學者能夠在智庫里真正發揮作用,有所貢獻,而不是單純掛個名字。
(五)完善的管理制度
健全的工作制度、流程和規范是研究工作順暢、高效開展的有力保障。
1.完善研究成果質量保證機制
建立健全課題選題、開題、組織實施、進度管理、結題評審、成果傳播轉化利用等工作流程和管理辦法,探索研究成果的內外部多種考評審核和激勵機制,保障課題研究進程順利、高效,成果斐然。
2.健全研究檔案管理制度
以紙件和電子系統管理相結合,推動研究檔案規范管理制度,切實解決研究資料、信息、成果等檔案分散、零亂、量大、孤本等問題,使之成為智庫的科學能力和研究基礎。
3.建立研究經費管理制度
建立符合智庫建設需要的專項研究經費管理辦法,加強預算管理,根據研究實際需要,靈活有度、規范有效地使用經費。
(六)先進的信息化平臺
面對新媒體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很多人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閱讀紙質資料和信息,科學研究也不再局限于有限的文獻資料和簡單的統計分析,而是需要收集和處理海量的信息和數據。先進的信息化平臺是研究工作的助推器。
1.建立科研信息數據庫
智庫的政策建議要做到管用,信息采集是基礎。能夠得到準確、及時、全面的信息是智庫能否生存和發展的關鍵。信息獲取的滯后性和有限性會大大限制研究的視角和對問題的前瞻,甚至會因為信息的不全面帶來研究結論的偏移。應當建立共享相關國際信息數據來源渠道,與一些權威的國內外信息提供商建立合作關系,構建智庫的研究信息數據庫。
2.定制統計分析研究模型和工具
要保證研究結果的科學性,首先研究方法要科學。由于多方原因,目前國內普遍運用的研究方法和工具還相對陳舊,應當引進一些國外通常采取的一些先進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如構建模型、定性定量分析相結合、模擬推演、系統研究等。g紀彭:《智庫:國家的不可或缺的“外腦”》, http://history.people.com.cn/n/2014/0422/c372326-24927237-2.htm,最后訪問日期:2014年5月29日。
3.建設和維護門戶網站
值此信息爆炸時代,要引起浸淫于各種信息的政府官員和公眾的注意并非易事。網絡并不完全是平等的,畢竟不是每個智庫網站都能受到重視。為了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智庫需要花大力氣做門戶網站,多管齊下自我推銷,保持智庫的領先地位。制定網站建設、維護和更新制度,設立多名專人觀察網站的發展情況,切實做好日常維護、動態更新、政策解讀、專題互動等工作。
(一)利用互聯網功能,加大信息收集和擴散,擴大公眾影響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快速發展,民意能極大地影響以至于決定和改變政府決策的內容和方式。智庫不僅限于對政府的直接出謀劃策,重要的還在于向社會和政府貢獻思想,從思想上對社會產生廣泛影響。因此,智庫要加強與公眾溝通,要有能力影響和教育公眾。這不是一種直接的政策干預,但是對于提升政策討論質量具有深遠意義。
及時通過網絡公布、宣傳最新學術思想、觀點、研究成果;開展網絡民意調查,為智庫研究提供新的關注點和思想點;舉辦網絡研討會,發動知識產權相關熱點、難點問題討論,為智庫研究提供思想源泉;開辦網絡政策專題欄,解讀相關政策,引導塑造公共輿論和政治議程,影響政策實施;建立網絡化研究平臺,在全球范圍內吸收優秀研究人員;擴大在網絡使用者群體中的知名度,強化其對教育公眾、謀求共識的功能。h劉恩東:《美國智庫發展新趨勢》,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4-05/09/c_133321854.htm,最后訪問日期:2014年5月29日。
(二)通過出版物發行,加強成果發布和利用,提升學術影響
報告、論文、著作、刊物等是智庫思想的具體體現,是研究水平的實質性載體,通過及時地出版發布或有針對性地提交給相應的部門,使研究成果得到有效利用,為相關決策提供支撐。通過這些專業、及時的研究成果和刊物,不斷樹立智庫品牌形象。
以研究報告、調查報告、政務信息等形式向國務院、有關政府部門和機構提供決策咨詢服務;定期發行核心學術刊物,出版學術專著,發表學術論文,不斷推出高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升社會公眾相關知識普及力和學術影響力。
(三)開展學術交流,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增進國際共識
交流是最好的學習,也是一種管控國際外交風險的方式(這一點對于第二軌道外交尤其重要)。在研討交流中,各方分享思想,相互學習,學學相長。通過討論,充分發表各自看法,對于肅清一些偏見成見和錯誤思想,達成共識,是極為有益的。
舉辦公開論壇、研討會等活動,為政府、研究機構、企業等之間溝通情況、交流信息、分享成果與經驗提供渠道和平臺;開展專題合作研究,取長補短,提高研究能力;與國內外智庫機構和政府部門建立互派學者考察訪問、互派進修生學習、互邀學者講學等人員交流機制,不斷補充新鮮血液,保持研究活力;圍繞重大知識產權相關問題,組織開展國內外智庫間的研討與交流,增進了解與共識。
建設中國特色的知識產權國家智庫,意義重大,使命光榮。智庫人才培養、研究范式的形成、文化傳統的建立、社會影響力的提高,需要時間的積累、成果的積淀和各方的支援。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ink Tank (NIPT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 higher demand on the scientifi c and democratic decision of the CPC and the government in the new era,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IP) structural rapid change, is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to build powerful IP country. The NIPTT should become the core brain of the CPC and the government on the issues related to IP, the authority of the IP policies interpretation, the talent highland to study on IP, the famous international think tank. The construction of NIPTT needs legal advisory system, strong fi nancial support, distinctive culture, reasonable talent team, 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 advanced information platform, etc. as guarantees.
Chinese characterist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national think tank
孫瑞豐,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北京中心材料工程發明審查部副主任
曲淑君,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北京中心副主任
范麗,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北京中心材料工程發明審查部化學工程二室主任
作者簡介:楊哲,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