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國土資源廳礦產開發管理處 邱建平
做好新常態下的礦產開發管理工作
浙江省國土資源廳礦產開發管理處 邱建平
新常態是中央對當前我國所處發展階段的科學判斷和規律認識。研究和探討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點、面臨的挑戰及其發展規律,對于深入學習和理解中央對經濟形勢的分析判斷,做好新常態下的國土資源工作包括礦產開發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中央提出,我國正處于經濟增長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階段。所謂增長速度換擋期,就是說我國經濟已處于從高速換擋到中高速的發展時期;所謂結構調整陣痛期,就是說結構調整刻不容緩,不調整就不能實現進一步的發展;所謂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主要是指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初期,我國實施了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現在這些政策還處于消化期。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了以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為主要特征的新常態。新常態,是30多年高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客觀經濟規律作用的體現。持續30多年的高速增長,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就巨大,難能可貴。還能不能繼續保持那樣的高速度?應該說,是做不到、受不了、沒必要。一方面,經濟的潛在增長率下降,制約著速度高不上去了。另一方面,資源環境壓力加大,也難以承受過高的速度。隨著人口結構變化、要素成本上升,會倒逼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轉向創新驅動。正因為客觀條件的變化,我國經濟必然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從結構不合理轉向結構優化,從要素投入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隱含風險轉向面臨多種挑戰。新常態下,經濟增速換擋回落、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這就要求我們在宏觀調控上既堅持底線思維,保持“憂患心”,又堅持戰略思維,徹底擺脫“速度情結”“換擋焦慮”,保持“平常心”。另一方面,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從過去的傳統粗放轉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這就要求我們在宏觀調控上將轉方式、調結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從我省礦產開發管理現狀來看,多年來,我省礦產開發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較快發展,支撐了交通、水利、能源等一大批基礎設施項目和民生項目建設,但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總體上還比較粗放,資源浪費,開發結構、布局不合理,礦山生態環境問題還比較突出。不轉變資源利用方式,資源支撐不住、環境容納不下、社會承受不起、發展也難以為繼。因此,必須轉變資源利用方式,以資源利用方式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必須處理好資源開發同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中央提出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這是中央對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新特征、新趨勢的科學把握,是對化解“三期”疊加新問題、新矛盾的理性思維,是對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新思路、新目標的高度概括。國土資源部門是保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部門,我們所保障服務的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就要遵循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就要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部署,大力推進市場化改革,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清除體制機制障礙,釋放改革紅利,煥發企業和社會活力,持續增強經濟發展后勁。新常態下,增長速度換擋,結構調整加快,更加重視節能環保,更加突出生態環境建設。這就要求我們遵循自然規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呵護自然,人與自然協調,在維護綠水青山中打造金山銀山,在共享發展的物質成果中共享發展的生態成果,這樣的發展才是可持續的發展,才是惠及當代造福子孫的發展。我們所保障服務的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實現以人為本的包容性發展。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相互交織,互為依托,又相互制約。發展的主體是人,發展的目的是人。人又是社會之人,發展不僅是經濟的發展,也是社會的發展。只有遵循社會規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協調,堅持公平正義,讓全體人民共同參與發展進程,共同享有發展成果,實現包容性發展。這樣的發展才是以人為本的發展,才是體現社會文明進步的發展。從國土資源部門來講,近年來,國土資源部提出“盡職盡責保護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盡心盡力維護群眾權益”新定位,與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包容性發展這一要求是相適應的。廳出臺的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各項政策是符合新常態發展要求的,也是符合我省實際情況的。
浙江省是一個礦產資源小省,但是是一個礦產資源開發大省,每年開發的總量在5-6億噸之間,特別是建筑用砂石料的開發量一直排在全國前列。近兩年來,開發總量、采礦權投放量有所減少,單個采礦權掛牌價有所下降,市場價格有所回落。這是經濟中高速增長在礦產資源領域的一種反映和變化。我們要積極應對伴隨經濟放緩礦產資源供需所發生的這些新變化、新情況。進一步明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兩美浙江”對礦產開發管理工作提出的新目標,順應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轉變資源開發利用方式提出的新要求,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對礦產資源開發管理確定的新方向,落實國土資源工作新定位對礦產開發管理工作提出的新任務,緊密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資源與環境、開發與保護、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的關系,堅持開發保護并重、保護為主,開源節流并舉、節約優先,統籌謀劃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保護等各項工作,保障經濟社會持續平穩健康發展。
礦產開發管理工作作為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圍繞服務發展這個大局、圍繞節約集約這條主線、圍繞維護群眾權益這個民生找準定位,做好工作。一是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找準定位。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礦產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深化采礦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做好下放審批權限事項的指導與培訓。推進采礦權行政審批的標準化、格式化、規范化建設,實現審批事項減少、審批時限壓縮、審批程序簡化、審批服務優化。二是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找準定位。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總要求,堅持礦產資源開發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加快發展綠色礦業。要把綠色發展貫穿于礦產開發利用的全過程,貫穿于礦山的規劃、設計和生產建設的始終,實現開發有序、高效利用、環境友好、社會和諧的礦業發展目標。三是要在國土資源工作全局中找準定位。節約集約利用礦產資源,提高礦產資源利用水平,現在少動用一些礦產資源,將來就能為子孫后代多留一些礦產資源,同時,可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實現可持續發展。
當前在新常態下,要轉變觀念,轉變作風,轉變職能,以良好的精神狀態,扎實推進“五水共治”“四邊三化”“藍天行動”等重點工作,做好礦山生態環境治理、綠色礦山建設、廢棄礦井治理、礦山粉塵整治等工作,完成并超額完成省生態辦、省政府下達的年度重點工作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