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國土資源局龍灣分局 盧乃紅 黃 榆
綜合治理礦山 推進“四邊三化”
溫州市國土資源局龍灣分局 盧乃紅 黃 榆
加強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最大限度地減少礦產開發中對環境的破壞,是全省實施“四邊三化”治理的重要任務和實現“三生融合·幸福溫州”的目標要求。近年來,溫州市龍灣區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有機統一起來,取得了較好成效。
龍灣區地形走勢自西南向東傾斜,山脈低緩且秀麗。境內山體由于侵蝕風化作用,巖體大多裸露。加上地殼抬升和穩定相互交替變化,形成60余座山峰與數條峽谷。龍灣區礦產資源豐富,被礦業界譽為三大“瑰寶”之一的花崗巖,就約有60億立方米隱藏在大羅山脈。此外,作為陶瓷工業主要原料的馬鞍嶺高嶺土也是龍灣特色礦產之一,曾有數十年的開采歷史。
從礦山分布地形情況來看,一類是建筑用石料、石材等礦山,這類礦山地形陡峭,表土層較薄,植被矮小。因開采損毀地表山體、表土層和植被,巖石裸露,開采后形成陡坡和大坡度開采宕面,巖石邊坡以滑移、崩塌型破壞形式為主,高度約8-20米,采空區凹凸不平。另一類是采砂場、磚瓦粘土、高嶺土礦山,其山體平坦,表土層較厚,一般為雜草疏木林,開采時損毀地表山岳的表土層和植被,土體裸露,但礦山底板較平整。龍灣區域調整后,現有4個礦山開采區,總資源量為3646.32萬噸,年開采總量為272萬噸。主要開采生產普通建筑石料、宕碴、塊石和條石等產品,以滿足海濱圍墾工程、工業園、機場擴建等工程需求。一是瑤溪街道底嶺下建筑石料開采區,面積0.3平方公里,總資源量2993.59萬噸,年開采量200萬噸。二是永中街道孫垟建筑石料開采區,面積0.06平方公里,總資源量268.96萬噸,年開采量27萬噸。三是永中街道坦頭普通建筑石料礦區,面積0.028平方公里,總資源量129.77萬噸,年開采量15萬噸。四是永中街道白水普通建筑石料礦區,開采面積0.055平方公里,總資源量254萬噸,年開采量30萬噸。
自1999年以來,龍灣區共有15個廢棄礦山點。其中有9個廢棄礦山為自然復綠,2個廢棄礦山治理方案在編制中、3個廢棄礦山正在治理中(永中如義采石場、永中黃石山橋北廢棄礦山、永中聯合采石場)。
自2013年開始,永中黃石山橋北廢棄礦區(省重點)、永中聯合采石場廢棄礦區(市重點)、瑤溪底嶺下整合礦綠色礦山創建(省重點)等列入龍灣區“四邊三化”治理任務。其中永中黃石山橋北采石場和永中聯合采石場為黃石山公園一期采礦點邊坡治理工程點。該工程從2013年10月開工,治理面積12.47萬平方米,治理經費3603萬,工程治理方案采用邊坡治理與宕底綠化相結合。截至目前共完成清危11萬平方米,清坡8萬平方米,主動防護網3.5萬平方米,綠化網8.1萬平方米,噴播面積8.4萬平方米,砂漿錨桿2.1萬米,隨機錨桿12000米,擋墻1369方,截水溝803米以及臨時設施項目等,工程總投入3270萬元(邊坡1700萬和宕底1570萬),占工程總造價的91%,預計今年9月份完成總工程量。
瑤溪街道底嶺下省級綠色礦山創建累計投入資金約529萬元,積極履行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責任。現礦區辦公大樓、員工宿舍、活動室等公共設施進行了裝修改造,告示牌、企業銘牌、宣傳欄,沉淀池、排水溝、輪胎沖洗池、硬化道路及灑水車等硬件措施一一完善。目前,該礦區北側部分現已開采完畢,形成五個臺階并完成平整綠化工作。礦區內栽植樟樹、桂花樹、桃樹、柳樹和柏樹1500株,冬青、非洲茉莉花、浙楠樹等植物10萬株,綠化區域面積9.21萬平方米,植被覆蓋面積7.36萬平方米,覆蓋率為80%,南側部分正處于開采過程中已形成七個臺階,礦區內碎石場已拆除,已規劃建成小公園。近期完成環保“三同時”驗收工作,目前準備綠色礦山驗收工作。
1.影響景觀。龍灣礦山點多面廣,因歷史原因導致開采不規范,且都是露天開采,對山體的自然景觀和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特別是在瑤溪、天柱寺等風景名勝區及機場大道、甌海大道交通干線及龍灣中心城區可視范圍內,礦產開采導致基巖裸露、青山白化,破壞了旅游資源。
2.破壞植被。露天開采由于作業不規范,未遵循自上而下、分水平臺階開采的方案,且開采坡度陡,巖面落差大,使山體遭受破壞。如地處瑤溪和狀元街道的馬鞍嶺采場邊坡呈不規則狀,表現為危石凌空,浮石、危石塊體殘留邊坡,植被被毀,破壞了原始地形地貌自然形態和自然生態環境,且造成了一定的水土流失。
3.難以復墾。礦山采場、廢石堆放、各種轉運占用較多的土地、甚至耕地。采場開采剝離時忽視了對表土的保存,往往造成表土資源的浪費,且復墾難度較大,使礦山生態環境重建的資金投入增大。
4.污染環境。由于前幾年露天開采礦山技術較為落后,致使礦山在生產加工過程中炮聲隆隆、塵土飛揚、污水橫流,使周邊群眾難以擺脫粉塵、噪音等污染,有的甚至看不到青山綠水、藍天白云。
5.誘發災害。由于礦山作業不規范,開挖時形成邊坡坡度陡峻,破壞了原有的山體平衡和巖體力學性能。基巖裸露,巖石節理裂隙發育,導致局部的山坡失穩,在雨水等長時間的自然作用下,極易誘發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
近年來,隨著溫州城市規模東擴,龍灣區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也隨之加快,特別是中心城區的建設及海濱圍墾工程的推進,對礦產資源的需求進一步加大。與此同時,歷史遺留下來一些問題沒有完全得到解決,致使礦山開采與保護治理難以整體推進。
一是開采規劃不夠健全。礦產資源開發必須有統一完善、詳細具體的規劃,且要按照要求進行適度合理開發。但多年前,由于規劃缺乏前瞻性、預見性、科學性,很多當時規劃的偏僻采礦點現在已處于中心城區之內,加上不合理及破壞性開發,一些廢棄礦山已成為城市的瘡疤。
二是相關法規不夠完善。涉及礦山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法規較多,但多數為客觀的指導性條款,操作性不強,實際運用難,導致礦山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的監督管理缺乏具體依據。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對不履行礦山治理責任和義務、不辦理閉坑手續的采礦權人,還缺乏有效的、強制性的辦法和措施。
三是管理體制不夠健全。礦山生態環境治理涉及環境保護、邊坡穩定、植樹造林、土地利用等多個領域,牽涉到國土、林業、公安、安監等多個部門,給管理造成較大困難。特別是在打擊非法盜礦時,多采用突擊式、運動式,沒有真正建立長效聯合執法機制。
四是思想意識有待提高。一方面是礦山開采業主把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存在只開發不治理等現象,甚至為牟取暴利實施越界等破壞性開采;另一方面是部分群眾法律意識淡薄存在亂開亂挖現象。如溫州國際網球中心北側山體,自60年代到90年代期間,永勝村村民對山體進行開采用于房屋建設,停采后形成廢棄礦山。
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應當由企業、政府共同參與,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由企業承擔主要的治理責任。但是,作為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充分履行職責,進一步加強引導、監督和管理,努力使全區的礦產業走上健康持續的發展軌道。
1.強化領導,捆綁責任。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是省、市、區“四邊三化”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實施“三生融合·幸福溫州”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按照“政府牽頭,部門聯動,企業主體,社會監督”的要求,在區政府的領導下,按照省、市“四邊三化”行動方案及考核辦法,實行“一把手”負責制,把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任務列入相關部門和街道年度工作目標考核。同時,參照征地時給予鄉鎮街道征地政策處理費的做法,積極探索鄉鎮街道監管廢棄礦山等補助經費。
2.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科學合理地確定礦區范圍,堅持資源開發利用、礦地綜合利用、生態環境保護三者有機統一,嚴格按照“禁采區內關停,限采區內收縮,開采區內集聚”的原則,盡可能選擇在資源條件允許、環境影響小、區位較隱蔽的地區設置采礦點,避開公路、鐵路、航道、風景名勝區等可視區域。此外,對可以整體開發的山體,不實施分割劃界,盡可能實現整座山體移平式開采,以利礦地綜合利用;對不能整體開發的山體,可按照等高線進行劃定,不將山脊線作為礦界,最大程度地減少終了邊坡或不留邊坡。
3.加大投入,綜合治理。據核算,龍灣區礦山治理成本平均每平方米高達160元。近年來,在區政府的扶持下,一些民營企業基本上走出了資本縮水的低谷,信貸、集資、融資的卡口也逐步放寬。因此,要用足用好現有資金支持的各項政策,加強督促礦山企業自籌治理經費;對于歷史遺留、責任主體滅失的礦山,治理經費由政府采礦權有償出讓金中提取部分;對于治理后能產出綜合效益的廢棄礦山,要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參與治理。
4.嚴格監管,鞏固成效。積極探索建立當地群眾參與監督管理的聯動機制,變“內部監督”為“社會監督”;建立國土、森林公安、交通運輸、水利、鐵路等相關部門的協作機制,變“部門監督”為“綜合監督”;建立與日常動態巡查、年度檢查相融合的互動機制,變“單項監督”為“綜合監督”。同時,將廢棄礦山治理與衛片執法監察、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有機結合起來,繼續推進龍灣區“全球眼”24小時監管盜礦行為的做法,將科技管理手段運用于礦山生態環境保護于治理之中,進一步增強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