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角
政府職權法定與市場主體行為自由法定在實質上都是相同的,核心都是要突出“法定”二字。要求“法定”,不僅僅是強調以法律作出明文規定,而是強調要依法治理的社會發展模式。法定不只指立法,還包括背后的一整套制度體系。改革不斷深化,法治也要與時俱進。許多改革政策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需要綜合配套措施的及時跟上,這就需要進行完善的頂層設計,立法不能滯后,否則就會使改革難以向前推進,而且也會加大改革所帶來的成本。改革與立法同步,也要求立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不能僅僅只是確認改革的成果,維護改革后形成的既有秩序,而且還要為改革預留制度空間,并促進社會改革和發展。要堅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嚴格按照法定的權限、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不缺位、不越位、不錯位。
(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利明教授如是說,《人民日報》,2014年4月16日)
法治政府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要選準突破口,穩步推進。地方各級政府和部門要建立健全推進依法行政的領導體制機制,使依法行政真正列為政績考核中的一項硬性指標。對法治政府建設水平較低的地區,應加大督促和指導,通過簽訂責任書、誡勉談話、巡視,以及輸入精通法律的干部和人才等方式,推動當地法治政府建設。
解決暴露出來的問題,還需要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的精細化,改變當下法治政府建設多宏觀原則性規定、少操作性制度安排的現狀,確保方案切實可行、切中要害,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需要進一步完善規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加強重大行政決策的規范化建設,完善專家評估論證,完善決策的公眾參與。同時,還應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建設透明政府,并通過加強司法監督、人大監督和新聞媒體輿論監督功能等方式,形成督促政府依法行政的外部壓力。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教授如是說,《人民日報》,2014年4月28日)
推行權力清單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廓清政府機關行使公權力、干預私權利的邊界,建構符合現代市場經濟規律和現代法治發展要求的政企(政社、政民)關系,從而約束行政權力、保障公民權利、服務社會大眾、建設法治政府。而且以此為基礎和示范,全面完善黨務、政務和各領域辦事公開制度,推進決策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更有助于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從而實現良法善治,建成法治中國。
在改革實踐中不能把具有豐富內涵的現代依法行政,形而上學、簡單僵化地解讀和操作為“依清單行政”。推行權力清單制度有4點要求:其一,依法清理行政權力事項;其二,編制行政權力運行流程圖;其三,公開行政權力清單和運行流程;其四,根據實踐動態地調整清單和流程。應當按照統一部署、上下聯動、同步開展、分工清理、慎重公開、動態調整的原則穩健地推進上述步驟。在推行權力清單制度的進程中,須堅持以人為本、公開透明、服務便民、權責統一等原則,同時還宜梳理并公開“非權力清單”,例如行政指導、行政合同、行政資助、行政獎勵、行政服務、行政信息等非權力行政方式的適用范圍和行使要求,使得非權力行為也能與權力行為配套協調地依法行使,全面發揮出清單制度的應有功用,助推法治政府和服務性政府建設。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莫于川如是說,《人民日報》,2014年4月23日)
司法公開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普遍性要求,透明的司法不僅能夠有效保護影響性訴訟中的法官權威,還能夠向社會傳遞司法運送正義的價值理念,塑造理性的法治思維和觀念。司法公開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是展現正義的一種理性方式,由此決定了推行司法公開不能“為公開而公開”。庭審直播固然能倒逼庭審規范,但絕對不能出現這樣的情況,為了直播、錄播的效果,法官提前熟悉“劇本”,讓庭審變成“走過場”。直播、錄播并將視頻上網,要求更加嚴格地做好庭前準備工作,要求法官具備更高的庭審駕馭能力,但在案件事實的認定與法律規則的適用上,則不能“未審先斷”。
司法審判程序的公開目的,在于還原司法裁判的形成過程,將法官認定事實、適用法律、形成判斷的邏輯思路,原汁原味展現在大庭廣眾之下,供民眾審讀、評判并以優良的司法判斷影響公眾的法治觀念。這無疑對庭審法官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對中國而言,司法公開無異于一場程序革命,其對于法治的意義非同尋常?;蛟S在具體的行為規范上還需繼續完善,但未來的路徑無疑是清晰的,國家的司法活動將變得史無前例的公開透明,“陽光司法”注定會在法治中國的征程上留下燦爛的正義光輝。
(傅達林如是說,《人民日報 》, 2014年4月14日)
所謂司法公信力,從根本上來講,就是人民群眾對法院、法官、裁判文書的信任度。對法院和法官而言,司法公信力是個大問題。司法公信力不僅體現在以事實為根據上,更體現在以法律為準繩中;不僅體現在裁判文書里,更體現在法官的言行中;不僅體現在法律效果上,更體現在社會效果上。一個良好的社會狀態要看社會誠信,社會誠信如何要看司法的公信力,司法公信力如何往往要看法院的公信力。因此,作為審判機關,人民法院必須在“公”、“信”、“力”上下足功夫。“公”字是前提。作為法官,要做到說話公道、做人公正、做事公平。“信”字是基礎。 “信”是法院最重要的生命線,是法官最基本的品質?!傲Α弊质顷P鍵。制定出來的法律不用、不能用、用不了,老百姓就會對法律失去信心。因此,提高法院的司法公信力,就必須要執行好法律,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答復。
(李榮想、許家華如是說,《法制日報》,2014年5月14日)
當代中國立法與改革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關系。30多年來,為妥善處理這一關系,我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背景下,采取了不同的策略。立法推動改革前進的策略曾在政治體制改革中取得巨大成功,但在經濟體制改革中遇到阻滯和曲折;立法適應和服從改革需要策略的運用,積累、形成了經驗主義和工具主義的立法思想;立法妥善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策略,經過了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取得了成功,但也存在值得注意的問題。現在,改革又走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認真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采取什么樣的策略妥善處理立法與改革的關系,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嚴峻任務。中國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還將處于改革時期,在不同的改革時期,針對不同的改革事項,采取科學的、有針對性的立法策略,是十分不易的。為此,需要在梳理已有處理立法與改革關系策略的基礎上,深入總結、探索和把握改革時期立法的特點、規律,特別是理性認識改革時期立法存在的諸多問題,客觀評估立法對改革的作用,把握立法在改革進程中的定位,為今后妥善處理立法與改革的關系,不斷推動改革,實現依法治國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撐。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劉松山如是說,《檢察日報》,2014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