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平 孫娜
以資本換代為主線推動義烏產業轉型
杜平 孫娜
義烏產業轉型,應發揮市場和資本積累雙優勢,以資本換代為主線,加快資本要素轉型、資本空間轉型、資本形態轉型、資本運行轉型,促進以資本換人才、資本換知識、資本換項目,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義烏正在積極推進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全面深化改革,打造國際商貿名城、國際陸港城市、金融生態城市等,國際商貿特區建設日新月異。然而,義烏過多依賴低端產業、過多依賴低成本勞動力、過多依賴資源要素消耗、過多依賴傳統市場商業模式、過多依賴低小散企業,即“農民企業家+中西部農民工+發達國家工藝裝備+低價土地”的粗放式發展,尚未發生本質性變化。面對成本更低的我國中西部地區乃至東南亞等國外制造、市場等快速崛起,以傳統產業和傳統市場為主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模式愈來愈難以適應經濟社會轉型升級需要。義烏產業轉型正處于一個重要關口。
2013年,全球知名媒體《福布斯》發布中國最富有縣級市排行榜,義烏市高居榜首。但產業發展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從根本上制約著義烏下一步可持續性發展、經濟轉型升級和實現大跨越。
低產業層次。紡織等傳統產業占據主導地位,總量大而不強、質量實而無名。2013年,義烏傳統產業占工業比重的3/4以上,紡織業比重約占1/4,大紡織業占規模以上制造業比重在50%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比重偏低,全市R&D經費占GDP比重僅為1%,企業創新意愿和能力薄弱,技術設備大量引進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工藝設備,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弱。
低勞動力素質。低層次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產業結構,與勞動力素質較低相關。根據義烏第六次人口普查,全社會就業結構中初中及以下學歷人員比例高達75%,大部分集中在工業建筑業(占63%)。專業技術人員比例5.9%,從事商業服務業、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等簡單勞動為主的職業比例高達79.3%,勞動力資源配置不合理,阻礙了產業轉型升級。
低資源利用效率。2000-2013年,全市每度電消耗創造增加值不升反降,工業每度電消耗創造增加值從10.2元下降至6.4元,全社會每度電消耗創造增加值從13.3元降至12.2元,資源利用效率狀況并無多大改善。2013年,全市開發區園區用地5畝以上工業企業平均畝產稅收為6.5萬元,而全省開發區園區畝產稅收約15萬元;畝均工業增加值大大低于17強縣市區平均水平。
低小散企業布局。2012年,全市工業單位2.7萬家,其中規上工業企業數量僅為662家,規上工業產值比重44.6%,遠低于其他地區和全省平均,產業集中度在17強縣市區排名較靠后。
低勞動生產率。根據統計,2013年義烏全部工業勞動生產率僅為6.2萬元/人、全社會勞動生產率9.3萬元/人、規上工業勞動生產率11.2萬元/人,而全省分別為10.0萬元/人、10.1萬元/人、15.5萬元/人,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不過,這也意味著義烏未來具有較大增長空間。
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必須伴隨資本要素結構轉型升級,關鍵在于資本轉型拓展。義烏產業轉型,應發揮市場和資本積累雙優勢,以資本換代為主線,加快資本要素轉型、資本空間轉型、資本形態轉型、資本運行轉型,促進以資本換人才、資本換知識、資本換項目,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具體途徑就是著力資本換代推動制造轉型,著力電商換市推動市場轉型,著力空間換地推動要素轉型,著力陸港聯動推動大物流轉型,著力品牌創建推動“義烏制造”向“義烏創造”轉型,努力培育構建“知識型企業家+高素質人才+本土化裝備制造+要素資源集約高效利用”的中高端產業發展模式,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資本要素結構轉型。即從農民企業家與中西部農民工的結合,轉變為知識型企業家與高素質要素的結合。鼓勵培育養成企業家精神,加快推進一大批經驗型農民企業家轉變為知識型企業家;鼓勵企業引進職業經理人、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加強員工教育培訓,優化企業人才結構;鼓勵企業加快研發創新和更新改造,用本土化制造研發工藝裝備,替代舶來品。
——資本空間轉型。即從本地化資本為主,向本地資本與資本輸出結合轉型。有序引導支持義烏產業資本省外、境外布局投資,跳出義烏發展義烏,鼓勵企業重組、戰略聯盟或兼并收購,建立培育義烏總部基地,推動鄉土型制造業向總部型制造業轉型;有序引導義烏小商品市場全國乃至全球布局建設,積極拓展內貿市場,大力開拓境外市場。
——資本運行轉型。即從人格化資本為主,向人格化資本與制度化資本結合轉變。鼓勵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架構和職業經理人制度。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基礎上,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健全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構建國有資本高效運作模式,以有限的國有資本優化引導產業轉型。
——資本形態轉型。即從以制造業和房地產為主體的產業資本,向制造業和服務業資本并重,以及與金融資本的結合轉型。鼓勵房地產資本投入工業和三產,積極發展實體經濟;鼓勵低端制造業資本轉型提升,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等行業;鼓勵制造業企業分離低端制造部分,產業融合向高端的資本運營等環節開拓;鼓勵制造業資本拓展延伸產業鏈,積極發展金融等各類生產性服務業;鼓勵輕工產業資本上市多元拓展,優化主營業務。
制造轉型是義烏產業轉型發展的重點。實施資本換代戰略,強化產業鏈多元拓展和轉型升級,培育本土化制造業優勢,提高產業鏈分工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做強實體經濟,重構制造優勢。
促進資本換代,著力本土化制造優勢。以資本換人才,強化人力資本積累。大力實施企業人才優先開發戰略,重視企業家、商人培養,力爭形成萬名科技新義商集群。以資本換知識,強化社會資本積累。加強政府對制造企業研發投入和技術專利購買引進支持,支持小微企業研發研究。爭取三年內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00家以上,技術市場交易額年均增長15%以上。以資本換項目,強化物質資本積累。實施“進口替代”戰略,積極引導社會各類資本進入實體經濟,加強本土化研發創新,逐步實現先進進口工藝裝備的自主研發生產。
推進機器換人,著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改造提升,加快提高傳統產業效率。完善技改貼息政策,鼓勵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裝備、專利,加快企業技術更新改造,加快完成1000億元技改投資規模,規上企業機器換人專項力爭達1000家、實現全覆蓋。兩化融合,積極推廣應用機器人。加快發展符合本地產業的智能化設備制造企業、工業自動化控制軟件企業,扎實推進企業兩化深度融合行動。強化職教培訓,破解依賴低端勞動力難題。切實抓好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育,完善實用專業設置,建設省級示范專業、實訓基地、校外實習基地,培育一支現代化產業大軍。
加快騰籠換鳥,發展資本技術密集行業。以增量優化存量,大力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大力發展5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進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關聯產業,切實淘汰落后產能,加快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加大政府財政和企業投入力度,重點支持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義烏中心等創新平臺建設,積極推動織襪機及相關機械、模具、玩具、材料等科技成果產業化,為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改造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做精做優塊狀經濟,提升產業鏈發展水平。鼓勵企業向產業鏈上下游拓展,積極發展創意產業、關聯產業,建立研發公共服務平臺,提升產業鏈附加值水平,提升塊狀經濟產業分工地位和集群競爭力。
推進產業轉型,市場轉型是重要推手。以資本運營為主,加快推進國際小商品城內貿市場拓展;積極推動電商換市,著力破解過多依賴傳統市場和傳統商業模式難題,大力發展新興業態,促進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融合。
跳出義烏發展義烏,積極拓展內貿市場。構建“義烏市場”品牌準入機制,盡快爭取“義烏中國小商品城”和“義烏國際商貿城”商標注冊,并申報認定中國馳名商標。成立義烏市場全國聯盟協會,策略性選擇拓展區域,對市場拓展做全國統一布局。多元化推進市場拓展,借鑒華南城模式、萬達城市綜合體模式、南昌隆鑫小商品市場產權式模式、海寧皮革城模式等開發模式實現“走出去”。
優化發展環境,建設全國網商集聚中心。加快電子商務園區建設,打造全國最大的網商集聚中心和最高效完善的電子商務服務產業鏈。加快服務于電商的快遞物流園區和區域快遞物流分撥中心,促進電子商務服務機構落地并形成集聚發展態勢,構建電商服務產業鏈。積極與各大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合作,創新推出電商融資產品。強化電子商務配套服務。
加快融合發展,打造全球網貨營銷中心。鞏固歐美傳統銷售市場,重點開拓非洲、拉美、中東歐、中亞、中東等新興市場。支持和培育一批網貨品牌,打造線上虛擬倉庫與線下實體倉庫相結合的外貿貨源開放庫。加快“義烏購”平臺建設,爭取獲批第三方支付牌照,打造義烏自有電子商務平臺。鼓勵支持市場經營戶利用各大第三方平臺拓展海外交易。加快義烏在全球范圍復制和輸出專業市場管理模式、運營模式和營銷服務模式。完善中國小商品海外營銷渠道,實體展銷對網貨商品的集散與展示支撐。
發展跨境交易,打造跨境電子商務高地。借鑒“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做法,探索跨境電子商務管理體制,著力解決通關、結匯、免稅備案和國際快遞處理等問題。加快建設電子商務海關監管區、倉儲和智能化信息系統,推進義烏國際電商物流園區、義烏跨境電子商務規范化運作基地建設。探索“平臺服務+通關機制+境外物流配送”的跨境電子商務新模式,拓展多種交易模式。加強跨境電子商務信息平臺建設,爭取發布小商品跨境電子商務指數。加強跨境電子商務金融創新,開展跨境電子商務融資和結匯業務。
要素資源利用轉型,是產業轉型的根本。當前,義烏建設用地畝均GDP僅約20萬元,建成區畝均產出排全省17強末尾。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應改變粗放利用資源模式,學習海寧經驗,著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以畝產論英雄,建立完善倒逼機制。明確資源要素利用效率提升目標,力爭至2020年新增工業用地畝均投資強度年均增長15%,工業企業畝均稅收年均提高15%,工業企業畝均增加值年均增長10%,單位工業增加值COD排放下降20%。建立健全畝均效益綜合評價體系,建立差別化的資源要素價格機制,倒逼提高效率。
退低進高提升,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建立低效企業退出激勵機制,促進結構調整和存量盤活。加快推進配套改革,搭建資源要素公共交易中心,推動要素企業間交易、市場化配置,促進資源要素合理流動。健全嚴格的項目準入制度,新增工業項目單位面積投資強度不低于每畝250萬元,畝均稅收不低于每畝15萬元。
產城聯動發展,優化升級產業布局。優化空間功能布局。強化主城區及外圍的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優化鄉鎮輻射集聚,提升形成中心為主、東南西北四區塊“星月型”空間格局。優化空間功能定位。中心區突出有形市場無形市場整合和現代綜合服務功能,南區突出產業升級帶動示范區和創新創意中心建設,北區突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建設,西區突出倉儲物流功能支撐,打造具有始發港和目的港功能的“義烏港”;東區著眼長遠打造全球新興市場經濟體貿易區,積極參與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優化產業分工協作。
大物流轉型,是產業轉型的新要求。積極探索國際陸港發展模式和路徑,加快國際陸港物流園區建設,提升B型保稅物流區,積極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發展,加快設立綜合保稅區乃至自貿區,推動義烏大物流乃至投資貿易服務業、城市發展轉型。
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打造國際陸港新城。強化國際陸港城市發展規劃和機制創新。開辟“義新歐”國際鐵路運輸大通道,深入參與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長江經濟帶建設。引進一批國際、國內知名物流企業,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打造國際物流產業鏈。修訂完善國際陸港新城建設、現代物流業發展扶持政策,破解土地、稅收、人才等難題。進一步推動物流信息平臺建設,深化義烏運價指數研究,再造義烏物流新優勢。
強化集疏運功能,建設綜合型物流園區。構建高效暢通貨運路網,形成公路、鐵路、民航等各種運輸方式無縫對接的立體交通格局。加快國際陸港園區配套道路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鐵路國際集裝箱聯運,積極參與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全力推進航空口岸開放,進一步新增通航城市和國際航線。
提升B型保稅區,構建全球新興市場自貿區。提升完善保稅區基本功能,逐步強化保稅物流區保稅倉儲、國際物流配送、簡單加工和增值服務、轉口貿易等政策性功能服務,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加快設立綜合保稅區,深入推進“跨關區快速通關”及“屬地申報、口岸驗放”和“分類通關”等模式改革,提高通關效率。申報建設全球新興市場自貿區,探索建立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尤其是進一步擴大服務業領域開放創新,力爭至2020年打造形成全球新興市場自貿區。
品牌和創新,是產業轉型的重要推手。推動大企業培育和小微企業升級,著力改變義烏企業主體結構,破解過多依賴低小散企業的發展難題。推動自主品牌創建和區域品牌提升,以資本換知識產權、以資本換科技,著力實現“義烏制造”向“義烏創造”轉變。
加大品牌投入,培育大企業大品牌。加快推進規上企業股份制改造,引導企業多途徑多渠道上市。實施大集團大企業培育工程,打造10億、50億、100億梯度企業集群。全面實施品牌戰略,打造一批具有較大知名度和較強競爭力的“義烏制造”品牌,創建一批區域產業集群品牌,創建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范城市。
抓大不忘扶小,鼓勵小微企業升級。完善個體工商戶轉企業扶持政策,推動“小微企業成長之星”培育計劃,完善“小上規”金融、財稅和專項資金扶持政策,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培育科技型成長型中小企業。依托科創業園區和各類孵化器建設,扶持一批專業特色鮮明、技術含量較高、市場前景較好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形成大中小企業科技協作配套的發展格局。
強化創新驅動,建設創新設計之都。加快小商品創新設計研發中心、信息服務中心、設計成果展示與交易中心、設計成果轉化中心建設。加大財政投入,創新科研合作發展模式,推進技術創新聯盟、研究開發外包、產業創新集群等科技開發模式創新。
完善誠信體系,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義烏特色的知識產權保護,將知識產權管理納入義烏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實施的全過程。加強與上海市知識產權服務中心合作,構建基本覆蓋義烏小商品行業的專利數據庫。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強化中介服務。繼續實施知識產權侵權淘汰機制,實施國際商貿城市場經營戶、知識產權強制培訓制度和知識產權侵權信用扣分制度。完善義烏知識產權中介服務體系,強化知識產權評估、交易、融資、法律等多元服務。
作者單位: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