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慶安張雅芳*
庭前會議中檢察職能的理論辨析*
文◎陳慶安**張雅芳***
20 12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第182條第2款規定:“在開庭以前,審判人員可以召集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回避、出庭證人名單、非法證據排除等與審判相關的問題,了解情況,聽取意見。”這標志著在我國的刑事訴訟中,庭前會議制度正式得到確認。
根據修改后《刑事訴訟法》第182條第2款的相關規定,庭前會議的概念可以界定為:公訴機關起訴后,法院正式開庭前,在法官的主持下,由合議庭召集控辯雙方對回避、出庭證人名單、非法證據排除等與審判相關的程序性問題交換意見,并做出一定有效力決定的訴訟準備活動。
總體來看,庭前會議作為一個程序載體,可以裝置不同的程序機制,以實現多元功能目標,為將來進行的庭審活動做好準備。庭前會議主要特征包括:第一,庭前會議討論的內容局限性。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庭前會議主要是針對刑事審判中的回避、出庭證人名單、非法證據排除等與審判相關的程序性問題展開,除法律明文規定外,不涉及定罪量刑的實體問題。因此,有關定罪量刑的事項仍然要到法庭上討論,庭前會議也只是進行一定的梳理,就各方達成共識的進行確定。第二,庭前會議的啟動存在一定裁量權。庭前會議的召開以存在爭議為前提,以提高審判效率為出發點,以必要性為原則,法官對是否召開庭前會議具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第三,庭前會議的開展方式具有協商性。庭前會議是對雙方達成共識的事項進行確認,對有爭議的事項進行初步討論協商,到庭審階段進行裁斷。
(一)公平正義原則
公平正義原則是對司法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檢察官的基本職業道德。在庭前會議中,公平正義原則要求檢察官獨立于任何一方當事人,不僅作為控訴方,更要作為國家公平正義的代表行使法律監督職能,對庭前會議的合法性進行監督。首先,檢察官在參與庭前會議的訴訟活動時,要自覺遵守規章制度。其次,檢察官參與庭前會議要保障被告方的訴訟權利,確保其能公正受審,對于確實有利于被告方的事實、證據也應當及時協助固定。再次,檢察官在庭前會議上進行法律監督時應當適用比例原則,有所為有所不為,合理把握監督的尺度。
(二)明晰爭議原則
控辯雙方在法庭審理前,常常從自身利益考慮,尋求有利于己方的證據和法律依據,必然導致進入庭審程序的證據和事實材料復雜紛繁,甚至相互矛盾,或與案件沒有關聯。這些案件材料如果不加任何選擇的進入法庭審理,極易導致庭審的盲目、拖沓,甚至有礙公正裁判,降低訴訟效率。為了提高訴訟效率,保證在庭審過程中能準確圍繞案件中的重大爭議焦點開展充分審理、論證,有必要在庭前會議中明晰爭議焦點。
(三)促進效率原則
在案件數量激增、訴訟資源有限的司法現狀下,必須在滿足訴訟結果公正的同時,不斷追求訴訟成本的降低。庭前審查程序設置的初衷就是為了在庭審前初步了解案件情況,為法庭審理做準備,從而提高訴訟效率。另外,庭前會議還具有對公訴案件進行把關、分流的功能,有利于避免司法資源的浪費。再者,從各地庭前會議程序的運作機制看,庭前會議配套機制的建設十分重要。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擴大了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如果在庭前會議中被告人對案件事實進行認罪,可以將大量的案件分流到簡易程序中,這無疑將大大降低訴訟成本,也符合簡易程序適用范圍擴大的初衷。
(一)庭前會議對檢察職能的影響
具體來說,庭前會議對檢察工作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第一,如何合理安排證人出庭名單;第二,如何應對辯方的非法證據排除申請。
1.證人出庭對證明案件事實具有重要意義。根據直接審理原則,證人出庭是證人證言可以作為證據使用的必備條件。但從司法工作實際出發,證人出庭可能對檢察機關的公訴效果帶來不利影響。因此檢察機關應當根據案件的綜合情況,合理安排證人的出庭名單,并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準備:首先,檢察機關應根據庭前會議的結果做好相關的開庭準備,如加強詢問的技巧,防止證人改變證言等,保障起訴活動的順利進行。其次,檢察機關在庭前會議程序中,要從案件的全部事實和證據出發,分析辯方是否隱瞞重要證人,并及時向審判庭提出異議。再次,要合理安排檢方的出庭證人,對案件起決定性意義的證人,如不愿出庭作證,檢察機關要對其進行說服教育。對于證人可能被強制出庭的,要評估其是否會迫于各方壓力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證詞,甚至提供對辯方有利的證言。
2.如何應對辯方的非法證據排除申請。首先,檢察機關通過嚴格調查,確定不屬于非法證據的,應向法庭提出申請,明確相關證據的證明資格,確保相關證人出庭作證。其次,在辯方提出的非法證據排除申請獲得法官支持時,檢察機關應立即對偵查人員的偵查行為進行核實。如發現確實存在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應主動將該證據排除,并進行必要的補證。如由于案件特殊原因,原有證據無法再收集的,應當盡可能從其他角度收集相關證據對案件事實進行證明和補強。
(二)庭前會議中檢察職能的訴訟關系辨析
檢察機關是庭前會議的重要參與者,與辯方和審判方一起明確爭議焦點。檢察機關參與庭前會議的訴訟關系,具體體現在與法院、辯護方之間關于庭審準備的關系上。這些訴訟關系從審查內容看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庭前會議的一個重要功能是保證案件的公正。刑事案件在處理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可能會出現被告人被錯誤追訴的情況。公訴機關在審查起訴階段只是訴訟一方,缺乏有效監督和審查,因此有必要引入司法化辦案機制,對案件是否符合起訴條件進行審查,對不符合起訴標準的案件,及時予以妥善處理。在此過程中,由于審查結果對其利益有直接影響,辯方有權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時法院、檢察院和辯護方就形成了兩造俱全、審判居中裁判的訴訟關系。第二,庭前會議除了對公訴案件進行把關外,另外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要法院、檢察院和辯護方一起,通過協商開會的形式,對即將進行的法庭審判進行梳理,初步確定雙方已掌握的證據事實與爭議焦點。這樣,法院、檢察院和辯護方在庭前會議中就形成了協作的訴訟關系。
(三)庭前會議中檢察職能的角色沖突
公訴權的濫用將可能會直接侵害被告人的人權,因此應當對公訴權進行制約。對公訴權的制約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檢察機關內部制約,另一種是外部制約。就前者來說,這種制約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其公正性和有效性往往受到質疑。正是基于這樣的質疑,近代國家特別注重對起訴裁量權實行強制性外部審查,以防止公民被政府無根據地或非法地提起刑事訴訟。其中,大陸國家設立了預審法官制度(法國對于重罪的起訴還另設有起訴庭審查制度),英美法系國家制定治安法官預審制度進行司法控制,也產生了英美大陪審團審查起訴制度等公眾監督手段。因此,從保護被告的觀點來看,庭前會議程序特別是其中的非法證據排除環節,其實是賦予被告另一個機會對抗檢察官的起訴處分權,這同時也是司法機關對檢察機關的監督審查。
但是另一方面,我國檢察機關定位有其特殊性。檢察機關不僅是單純的犯罪追訴機關,更是法律監督機關,檢察權的定性就是法律監督權。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不局限于對違法或犯罪行為監督,還包括對國家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法律監督權的本質應作廣義理解。這也就意味著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過程中,不僅擔負著收集證據、查清事實的職能,還承擔著對訴訟程序是否合法進行監督的職能,這具體來說就包括對審判機關審判權的監督。由此可見,在檢察機關參與庭前會議過程中,同時充當著監督者和被監督者,是存在角色沖突的。
*本文為2013年度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課題:“庭前會議中的檢察職能”(項目編號:GJ2013C22)的階段性成果。
**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華東政法大學博士后研究人員,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200063]
***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檢察院研究室副主任[20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