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滿洪 謝慧明
美麗浙江建設須遵循三大規律
沈滿洪 謝慧明
美麗浙江建設不是主觀臆斷,而是一種合規律性的追求。在編制美麗浙江建設的“十三五”規劃中,必須遵循三大規律;在美麗浙江建設的具體實踐中,必須遵循三大規律。
遵循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規律。市場經濟的優越性在于可以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在資源配置過程中,既存在“極化效應”——中心城市的資源集聚效應,又存在“輻射效應”——中心城市對周邊區域的擴散與拉動效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規律就要求我們,既要高度重視中心城市的引領作用,又要充分發揮其他城鎮的配套功能,形成“城市——城鎮——村落”邊界相對清晰、彼此協調發展的基本格局。由于各個區域的要素稟賦差異,區域經濟發展必須做到因地制宜: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同時,由于各個區域的要素的互補性,區域經濟發展必須做到上下游協調、左右岸協調、“山海協作”。這樣,才有可能形成區域經濟發展的各得其所、各展其能、各顯其優。
遵循生態經濟協調發展規律。“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產出”的粗放式增長模式是以環境為代價的傳統工業化模式,“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集約型增長模式才是以環境保護為前提的生態化模式。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本質是完成從粗放式增長轉向集約式增長、從傳統的工業經濟轉向新型的生態經濟的轉變。生態經濟是浙江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也是打造“綠色浙江”、“生態浙江”、“美麗浙江”的核心內容。遵循生態經濟協調發展規律,就要克服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對立性,促進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統一性,通過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努力實現經濟系統內部、生態系統內部、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之間的協調發展。
遵循產業結構有序升級規律。產業結構有序升級是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產業結構升級包括多層含義:首先,三大產業結構的升級。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表明,產業結構往往呈現出“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的演化趨勢。可見,大幅度提升第三產業是重中之重。其次,三大產業內部的升級。無論是農業、工業還是服務業,都需要生態化轉型:從“黑色經濟”轉向“綠色經濟”,從“線性經濟”轉向“循環經濟”,從“高碳經濟”轉向“低碳經濟”。再次,從存量到增量的升級。產業結構升級,既要關注存量經濟中重化工業部門的循環化、清潔化改造,更要重視增量經濟中新型經濟的高新化、輕型化趨勢。
遵循生態生產關系發展規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型,意味著“生態生產力決定生態生產關系,生態生產關系對生態生產力有反作用”規律逐漸顯露。生態生產力就是要想方設法實現綠色價值,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生產力發展需要生態生產關系與之適應:不同階層或不同區域的人群之間的交往關系將由原先的經濟利益觀轉向生態價值觀——以體現人際公平與效率;人與自然之間的交往關系將由原先的主仆關系轉向平等關系——以體現類際的公平與效率;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在競爭自然資源時的方式將由原先“掠奪性開采”轉向“持續性開發”——以體現代際公平與效率。作為“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的浙江省,既要在發展生態生產力方面走在前列,又要在促進生態生產力發展的生態生產關系建設方面走在前列。
遵循生態需求遞增規律。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隨著收入水平的上升,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后會上升到高層次的需要。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的“兩富”戰略就是要求在實現物質富裕的基礎上不斷追求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等高層次的需要。美麗浙江、美好生活的“兩美”戰略就是要求在滿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以后,要高度重視安全的需要、審美的需要、藝術的需要等更高層次的需要。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生命質量的需要日益提高,消費者對生態產品的消費偏好普遍增強。而優質的生態環境是最基本的民生,與生活質量、生命質量緊密相關,是最為典型的安全需要。消費者對生態產品偏好的增強和對生態產品的購買能力的增強,共同導致消費者對生態產品的需求呈現出遞增的趨勢(沈滿洪、高登奎等,2008)。不僅如此,隨著收入水平的上升,消費者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意識日益增強,消費者對環境保護的協商民主意識日益增強。因此,生態環境是居民基本生存需要,更多生態環境需求和更高生態環境質量要求使得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發動公眾的廣泛參與。
遵循社會協調發展規律。在城市化進程中,城市成長往往經歷“生長過程”、“結構進化”、“功能分化”和“相互依賴”的生發過程,包括制度性整合、功能性整合和認同性整合,社區整合是重點(殷京生,2000)。城市化是工業化的必然結果,由于工業化的弊端要求以生態化改造城市化、以信息化引領工業化。這種城市化、工業化、信息化、生態化的融合是一個磨合的過程,社會協調機制予以保障。從各個經濟主體的角度看,行為方式均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政府行為模式從行政行為模式演變為協作行政行為模式,生產者行為模式從簡約式生產模式演變為集約式生產模式后又趨于清潔式生產模式,消費者行為模式從“消費至上”、“不消費就衰退”和“消費越多越幸福”等消費模式轉向生態文明消費模式。在這些模式轉換中,要求政府的“有限目標”和“有效供給”,要求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社會責任約束,要求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而且,政府、企業、公眾等各個主體之間要形成相互配合、相互監督、相互制衡的結構。
遵循“水為自然之魂”的發展規律。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興、因水而美。浙江擁有錢塘江、甌江、椒江、甬江、苕溪、運河、飛云江、鰲江八大水系,東錢湖、西湖、鑒湖和南湖四大湖泊,以及密布在杭嘉湖、姚慈、紹虞、溫瑞、臺州五大平原的河網。在外圍,浙江還被太湖、長江和東海懷抱,“水要素”十分豐富。如何利用好、保護好、開發好水資源及其附屬資源是資源緊缺的浙江率先需要解決的重大難題。“水為自然之魂”,就要求“以水定人”——根據水資源的保障程度確定人口規模及人口分布,“以水定城”——根據水資源的多寡及分布確定城市的布局及規模,“以水定產”——根據水資源的供給確定產業的結構及產業的規模。由于人水矛盾尖銳,導致浙江省出現水生態危機、水資源危機和水環境危機。當前的緊迫任務是積極推進“五水共治”戰略,提高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的利用效率,并挖掘水文化產業,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地實現“綠色浙江”和“藍色浙江”的宏偉藍圖。
遵循“山為自然之神”的發展規律。浙江素被定格為“七山一水兩分田”的江南水鄉,山林對于浙江而言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天目山、天臺山、四明山、雁蕩山幾大山系貫穿全省。在開發中積極保護浙江山林資源,通過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旅游度假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及其他需要特殊保護的功能區的建設,形成“山水林田湖生命共生體”的格局。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山林資源的開發離不開文化資源的挖掘,不同山脈中能夠較好地被開發利用的資源往往附帶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即便有些地方山林資源并不算發達,自然景觀不算奇勝,但是只要此地有文化積淀、有靈氣凝聚,平凡的山林資源也能產生出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而離開了山文化的神韻,美麗浙江則會有形無神。
遵循“山·水·人·城”協調發展規律。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理想人居環境,人的聚集便形成現代意義上的城,城與城之間又通過山脈相鄰、水路相通、人脈相連,進而形成江南水鄉特有的美麗記憶。“山·水·人·城”協調發展規律就是要求在要素和空間維度上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規律、社會發展規律和自然發展規律之間的關系,積極勾勒出山城、水城的骨架和風貌,凸顯“顯山露水”的城市特色,讓山“延”伸,把水“引”長,形成“依山建綠、兩綠夾河、沿路植綠”的綠調,勾畫出富有水鄉特色的美麗浙江。歷史教訓表明,人類不能過度占據水域,該是水占領的地方必須還原其水域;不宜人類居住的低洼地,必須從中撤離以防澇災;不能保障水資源供給的區域要控制人口規模以求人水相宜。
上述三大規律并非是平行和平等的關系。總體上看,要以遵循自然發展規律為前提,以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為基礎,以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為保障。如果經濟發展規律或社會發展規模與自然發展規模發生沖突,必須以遵循自然發展規律為約束性前提。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作者:沈滿洪,寧波大學校長、浙江省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謝慧明,浙江理工大學博士、浙江省生態文明研究中心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