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把握浙江改革發展新方向
隨著浙江經濟由高速增長進入中速增長期,浙江經濟已率先進入發展新常態。面對新常態所賦予的經濟社會發展新環境,浙江改革將呈現出怎樣的新特點和新問題?浙江經濟轉型升級下一步應如何推動?政府又該如何轉型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日前召開的“浙江省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暨浙江改革發展論壇”上,來自政府機構以及高校的專家學者就浙江的改革發展形勢作了深入分析。本刊摘編部分專家觀點,供讀者參閱。
徐大可(中共浙江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全面出擊“拍好”浙江改革大戲
改革是一部大片、一出大戲,也是一部連續劇、一部系列劇。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后,中共浙江省委結合浙江實際,作出《關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再創體制機制新優勢的決定》。這是浙江全面深化改革的省域頂層設計,是唱好改革大戲的劇本,決定這出戲的基調、脈絡。
然而,僅有劇本大綱是不夠的,還要有分鏡頭劇本,要進行具體的“排練”和“試演”。目前,我省形成了“293+48+22”的改革工作格局:“293”就是省委《決定》分解成293項具體改革任務,每一項都有牽頭的省領導、責任單位和完成時序安排;“48”就是今明兩年要重點推進的改革項目;“22”就是2014年要重點突破的改革項目。抓試點是具有浙江特色的改革推進方法,也可以說是一次很好的“排練”,目前全省正在進行多層次、多領域、多形式的改革試點,有國家戰略舉措層面的,有國家部委級的,還有省委、省政府新部署的市縣改革試點。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后,省委、省政府在市縣部署的新改革試點,都非常具有浙江特色,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為全省面上改革積累了很好的經驗。在試點的基礎上,我們著力唱好浙江改革的重頭戲,在“五位一體”和黨的建設各個領域,都推出了一系列重點改革項目,其中以“四張清單一張網”為重點的政府自身改革,以河長制為核心內容的“五水共治”體制機制創新等,改革力度大,推進效果好,在省內外引起了廣泛關注。
深化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下一步改革中應該注意和研究以下問題:一是強化改革動力問題。我們說改革是發展的動力,但改革本身也有一個動力機制、激勵機制的問題。目前來看,問題倒逼、“一把手”重視是改革推進的現實動力,但僅有這個是遠遠不夠的。如果不解決改革動力、激勵問題,改革的持續性將受到影響。二是明年改革的突破性項目問題。今年我們按照改革的總體部署,在政府自身改革等方面打了漂亮的一仗,明年是否可在圍繞市場決定性作用深化要素配置改革、健全“七大萬億”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方面,進行系統化設計,推出若干“撕開口子帶動全局”的改革項目,推動我省改革不斷深化。三是試點經驗推廣的問題。現在試點經驗的推廣,不是上級一紙文件這么簡單了。一方面省級部門和試點市縣要及時總結提煉,真正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另一方面其它市縣要增強動力、積極創造條件進行承接。同時,也要多關注省外改革的好案例、好經驗,如上海自貿區的好做法,在我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復制。
應雄(浙江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落實重大戰略部署是推進轉型升級的抓手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率先進行市場取向改革,大力發展區域特色經濟,改革成效顯著。近年來,國內外形勢巨變,浙江正處于從中等發達的經濟體向發達經濟體轉變的關鍵時期,對經濟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是成為浙江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發展主線。為深入貫徹這一主線,浙江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五水共治”、“四換三名”、“三改一拆”、“浙商回歸”等重大戰略部署。
——要以“治”促轉。在“五水共治”的戰役中,要對準水之“污”,全力打好“五水共治”硬戰;對準氣之“霾”,全力打好“空氣治理”硬戰;對準建之“亂”,全力打好“三改一拆”硬戰;對準路之“堵”,全力打好“交通治堵”硬戰。
——要以“換”促轉。在“四換三名”的推進過程中,逐步實現騰籠換鳥、機器換人、空間換地、電商換市。計劃今后五年新增5000家高新技術企業,淘汰改造5000家高耗能、重污染企業;每年技改投入5000億元,推進機器換人5000家;每年推進低效利用建設用地5000萬平方米,開發地下空間、新建多層廠房5000萬平方米;每年推動5000家企業發展電子商務,新增電子商務交易額5000億元以上。
——要以“改”促轉。一是打好政府改革“組合拳”,以“四張清單一張網”為總抓手:政府權力清單、企業投資項目負面清單、財政專項資金管理清單、責任清單及浙江政務服務網,通過權力清單制度這根杠桿,撬動新一輪政府自身改革。二是扎實落實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點等“四大國家戰略舉措”改革試點。三是重視市縣改革試點建設,包括柯橋區企業投資項目高效審批改革、海寧市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試點、富陽市推行權力清單制度試點、開化縣生態功能區示范區建設試點、淳安縣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試點、德清縣城鄉體制改革試點、平湖市產業結構調整機制創新試點、臺州擴大民間投資試點。
——要以“歸”促轉。據不完全統計,650萬浙商在省外創辦企業30多萬家、專業市場2000多個,總投資4.5萬億元。按照浙江去年1元投資帶來1.86元GDP值算,650萬浙商累計創造了8.37萬億元的GDP。浙江還有150萬華僑在世界各地創業謀生。不少學者認為,浙江是中國大陸唯一一個“GNP>GDP”的省份。2012-2013年,全省各地共簽約浙商回歸項目1600多個,協議投資超過1萬億元。兩年浙商回歸實際到位資金3048億元,其中2012年1298億元,2013年1750億元。2014年1-9月,浙商回歸投資到位資金1655億元,同比增長28.8%。要繼續重視這項工作,邀請回歸的浙商幫助浙江省度過艱難的產業轉型升級期,并為浙江經濟轉型注入新的活力。
王詩宗(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政府管理系教授):社會轉型與社會治理的關鍵
現階段,中國政府正由“發展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型。自改革開放以來,“整體性社會”逐漸解體,社會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領域。市場經濟的興起,一方面導致單位制解體;另一方面,增強了個人在經濟領域的自由。城市化進程加快,城鄉互動增強。經濟發展雖然一度是合法性的主要來源,但不能自動帶來社會公正與社會和諧。“發展主義”一度成為這一社會轉型階段的特點。
與“發展主義”相對應的是“發展型政府”。所謂“發展型政府”,是指發展中國家在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中,以推動經濟發展為主要目標、以長期擔當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為主要方式、以經濟增長作為政治合法性主要來源的政府模式。而“公共服務型政府”,就是以“管理就是服務”為根本理念,以提供私人或社會不愿意提供、或沒有能力提供的公共產品、保護社會公平為主要職能的政府。“公共服務型政府”是以公民為中心、職能有限的法制政府、責任政府、民主政府。它提供高質量、高效率的服務,以市場為基礎、遵循市場優先原則,對經濟活動有限干預,對社會公眾負責,為公眾參政議政敞開大門。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將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定位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社會治理”替代“社會管理”成為了其中的關鍵詞之一。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注重運用法治方式,實行多元主體共同治理”。社會治理是指以法治為基礎,以制度為保障,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主體平等協作,通過多樣化的綜合手段,實現社會力量在有效規制下開展活動,并構成社會網絡,進而與政府形成國家社會間有效互動的新治理機制。在社會治理中政府仍然具有關鍵作用,法治和制度的供給、對社會的培育、爭端的最后調處、對治理結果最終負責。
而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增加和諧因素是實現社會治理的關鍵,也是最大的難題,社會治理的地方經驗或可為破解這一難題提供借鑒。地方經驗昭示著社會治理的一些普遍特征。如同發展市場經濟需要發現、培育和確認市場機制一樣,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社會治理需要發現、培育和確認社會機制。社會治理的基礎在于地方,在于社會自身,管理社會的合法性來源于社會的認同和社會的參與。政府激發社會力量、增加和諧因素,需要尊重民眾的參與權,需要提高社會管理的科學化水平。社會管理創新及社會治理的推進一般就是以社區為依托,將政府功能與民眾意愿、需求聚合起來。
未來的社會治理應著眼于民生主線,以社會公正和公民權利為目標,以公共服務為主要路徑,培育社會力量,滿足公民需求,促進民主參與,增強合法性。第一,資源應向基層傾斜,可能激發更多的社會資源,防止社會的分裂、防止政府與社會的對抗。第二,決策方式須變革,以構建有效、有序的參與渠道。第三,應立足于長遠考量,有意識促進社會融合,處理好城鄉關系、外來人口問題等。第四,應突破現有社會組織管理體制,不能坐等中央立法,地方可嘗試先行突破。
(本文由本刊記者陳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