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黨偉 徐迎
北侖產業發展再出發的路徑選擇
賀黨偉 徐迎
北侖建區以來經濟實力從小到大、企業數量從少到多、經濟規模從弱變強、產業結構由農工商并舉優化為工業與生產性服務業雙輪驅動,30年間產業結構的歷史性躍進和全方位成就確令人鼓舞。但經過30年的發展后,當前產業發展也面臨著再突破、再提升的瓶頸約束,亟待回望各階段歷史演進軌跡,總結產業發展得失規律,深入思考,理性辨析,為新時期新平臺上產業經濟的再出發提供破題之路。
從經濟學長周期角度看,當下北侖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的平臺期,亟待著眼于下一個30年,總結發展歷史經驗、系統梳理產業基礎、重新定位發展方向,從而實現經濟社會、城市產業的再出發。在總結既往得失成敗的基礎上,堅持把“立足定位、全域統籌、規劃引領、布局優化、功能提升、產城融合”作為北侖產業再出發的路徑選擇,著重從全域層面統籌解決四個方面的問題。
回顧北侖全域過去30年的發展歷程,我們經常引以為豪的是擁有五個國家級開發開放平臺,體制最優、機制最活,這些開發開放平臺對北侖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貢獻的確功不可沒。但在當前新的形勢和新的節點,原有的開發開放體制優勢無論從平臺自身的內在縱向發展規律來看,還是區域內各個平臺之間的橫向關系來看,都亟需對現行的開發體制機制進行再造。
從外部環境看,開發區先行先試的開放優勢不斷逐步弱化,開發區本身也面臨著向何處去的轉型壓力,況且寧波開發區的競爭力與先進開發區之間的差距還在拉大,舟山新區、上海自貿區等周邊高等級、全方位、普惠性的開放平臺對北侖區域內的五個平臺構成了強大的外部發展約束,歷史上形成的分散割裂的、單打獨斗式的平臺無法應對外部挑戰壓力。
從區內各個平臺的橫向關聯看,盡管各個開放平臺在空間分布、產業選擇上表觀雖有所差別,但實際發展中還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沖突,大榭與北侖、保稅區與梅山之間,在產業選擇、政策施行、平臺搭建、項目布局、基礎設施等方面統籌度有很大的整合空間。
各個開放平臺現階段不同程度存在向何處去的內在訴求,保稅區電子信息產業遇到瓶頸期,大榭開發區后續拓展受空間約束大,梅山主導產業總體還在探索培育期,開發區自身也有產業深化調整的要求。無論是集體應對外部挑戰壓力,還是在新階段新基礎上實現再騰飛,亟待整合全域五個開發開放平臺,化解分散的、體制約束,統籌產業、空間、政策、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構建一體化、全新的開發開放大平臺,形成一致性的集體合力。
因此,全域平臺的整合再造是后期北侖經濟產業再出發的根本性、必要性前提。
產業經濟的再出發離不開因地制宜各類產業有效支撐,北侖要做未來30年優化發展這篇文章,必須構建以強化港口區位資源稟賦為中心的層次鮮明、梯度合理的現代產業體系。為此,應始終堅持做到以下幾點:
處理好“定產業”與“動產業”之間的關系。所謂“定產業”就是以高投入、高產出為特點,落地后短時期難于跨區域遷移的資本密集型產業,而“動產業”是指對資源稟賦要求不高,區域橫向比較差別較小的產業。北侖獨特的區位優勢和獨一無二的港口資源是其它縣市區所沒有的,產業經濟的發展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必須始終以深化強化港口稟賦為中心,以依托港口大進大出的實體產業為載體,服從服務于省市對北侖的總體定位,堅持把大平臺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為依托的臨港大工業放在首位,把大宗商品交易為中心的“三位一體”港航服務業作為服務業發展的先導。在工業與服務業的關系上,實體工業優先;在工業內部關系上,資本密集型“定產業”優先。
立足行政層級選擇構建適應區域特點的產業體系。北侖盡管開發開放平臺很集中,但總體上區縣層次的行政層級決定了要素資源、政策實施、拓展空間等方面邊界有限,對各類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度也無法與上位城市同步競爭,因此產業體系的構建上不應圖大求全,追新逐高。應根據現有的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功能定位,有選擇、有針對性的重點發展區域競爭力強的若干產業,并以此為基礎,綱舉目張式地對北侖產業的層次性、梯度性做進一步優化。盡管新興產業層出不窮,但并非都適合北侖的實際需要,臨港大工業、加工制造、港航產業應長期作為北侖的“錨定產業”,產業體系的構建中應理性對待“看上去很美、聽起來很亮、做起來很難”的“高、精、尖”產業。北侖特色的產業體系層次性和梯度性依次為,核心層包括石化產業、裝備產業、汽車及配件三大重點產業居于主導優勢地位,中間層為鋼鐵、能源、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外緣層為包括新裝備、新材料、新能源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產業布局總體上按照基地化、園區化、集群化的指導思想,立足現有產業基礎,除重點優化“一區一帶一城六基地”九大功能區建設外,對部分重點區塊需進一步統籌優化。
重點開發平臺產業必須實現錯位提升。主要是保稅區、開發區、梅山保稅港區三區的定位和產業導向。保稅區現有的光電產業基礎雄厚,進口商品以生活消費品為主;開發區在海洋經濟戰略推進中著力打造“三位一體”港航服務業;梅山保稅港區側重于保稅物流和類金融產業。應在三大區塊的定位遵從現有產業基礎和錯位導向,保稅區進口貿易方面定位以成套機械和生活消費品為主,液體化工、鐵礦砂、煤炭、有色金屬等大宗資源性商品由開發區結合“三位一體”港航服務業和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建設來承擔,梅山保稅港區定位結合保稅港區特點、區位、功能賦予高檔整車進口、保稅物流、其它生產生活商品進口,促進三區錯位發展。
促進保稅區與梅山保稅港區的政策和功能整合。兩大開發區在功能定位、政策優勢、平臺建設等方面有諸多相近之處,中長期看,應考慮在“一區多園”指導思想下整合兩區諸項功能,統籌產業布局,構建統一的保稅開放大平臺,內聚形成整體合力,外拓實現平臺錯位,進而促進北侖區域整體布局和產業的優化提升。
統籌大榭島與石化專區石化產業一體化發展。大榭開發區體制理順后,北侖區域以大榭島為龍頭,石化專區與大榭島的石化產業實現跨黃峙江兩一體化發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了較好的基礎。中長期來看,大榭島在現有基礎上專業打造石化產業島更趨成熟,“油頭化尾”的石化全產業鏈跨江布局,打造省市重點石化產業集群條件具備,應著力促進北侖區和大榭石化產業的一體化統籌聯動發展。與此同時,大榭島的物流產業與其它產業也需與北侖區深度整合,進而大榭島人居環境隨功能調整重新遷移布局的必要性、可行性也可開展探索研究。
穿山半島南北兩側區域錯位化發展。峙北區域根據打造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建設“三位一體”港航服務體系的要求,依托寧波港四五期碼頭、港鑫東方、中宅煤炭碼頭、光明散雜貨碼頭和浙能LNG,大力發展礦產、煤炭、鋼材、油品、LNG等大宗物資儲備與交易。峙南區域定位發展發展海洋工程裝備、海洋環保為主的海洋新興產業,打造海洋裝備產業基地。
以全域城市化總體規劃為引領,全面推進中心城區、濱海新城、濱江新城和中央生態區“一區三城”建設,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清晰、集聚效應明顯的服務業發展空間格局,促進產業與城市的深度融合。現階段,三大城區在經濟發展中面臨突出解決的問題不盡相同。
濱海新城著力要解決的是“人氣集聚”問題。濱海新城規劃遠期集聚人口規模30萬,但一個潛在的前提問題是“人從哪里來”需要做出回答。濱海新城現有的規劃產業多屬于不以人口集聚為主的非勞動密集型產業,從以往北侖全區人口的歷史演變規律來看,從2000年后的產業集聚發展最快的14年間全區累計凈增加人口在6萬上下,而且全區人口大規模快速增加的時期也已經過去,濱海新城人口集聚問題的解決一方面依靠產業調整、設施完善增加增量人口,一方面則要通過全域空間布局調整,多措并舉引導存量人口向新城集聚,如結合大榭石化產業島打造,弱化大榭島居住功能,探索研究居住人口整體外遷濱海新城的可行性。
中心城區著力要解決的是“新興業態”培育問題。軌道交通一號線二期工程的建成,在有效縮減北侖中心城區與寧波主城區之間地理空間距離、增強兩地同城效應形成的同時,也會對北侖中心城區的人流與物流形成反向的“虹吸效應”。中心城區在新型業態的選擇與培育上應和主城區之間形成錯位化發展之勢。中心城區應把軌道交通一號線作為城市主軸線,不斷調整城市格局向輕軌兩側集中,全力構建以輕軌為中心的全域綜合交通體系。根據中心城區的建設進程,新興業態的培育集中發展三大產業,一是圍繞軌道交通發展輕軌經濟,二是圍繞核心商務區商務樓宇打造樓宇經濟,三是圍繞智慧城區建設與“兩化”融合發展智慧經濟。
濱江新城著力要解決的是“承接互動”問題。在產業布局上,濱江新城在主動接軌寧波主城區東擴時,著力加快推進江南公路沿線傳統工業區塊的“退二進三”,目前已經布局了華生家居廣場、國際汽車城等特色商貿項目,后續究竟還應發展什么樣的產業,布局什么樣的項目,應圍繞對接東部新城開發建設需要,承接主城區相關產業的外移與輻射帶動。在人居環境建設上,應把東部新城、紅聯片區、西片區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統籌考慮,在定位上謀求作為主城區的衛星城,北侖西片區的開發建設中心,與東部新城、高新區形成一體化良性雙向互動互促機制,打造跨區域的城市帶。
作者單位:寧波市北侖區發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