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2013年浙江省低碳發展報告
浙江省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浙江低碳發展布局清晰明確,低碳試點深入推進,工作基礎不斷夯實,低碳理念深入人心,低碳發展總體走在全國前列
2013年,浙江全省上下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圍繞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布局的戰略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推進低碳發展的要求,以建設生態浙江、美麗浙江為目標,合力推進各項綜合性舉措,低碳發展取得積極成效,為建設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現代化浙江奠定堅實基礎。
2013年是浙江低碳發展的謀篇布局之年,發展布局清晰明確,低碳試點深入推進,工作基礎不斷夯實,低碳理念深入人心,低碳發展總體走在全國前列。經初步測算,全省單位GDP碳排放年度下降率3.54%,比2010年下降13.37%,高于全國10.68%的下降幅度,三年累計完成國家下達的“十二五”下降目標的70.4%;單位GDP能耗為0.53噸標準煤/萬元(2010年可比價),能源利用水平僅次于北京、廣東,三年累計完成國家下達的“十二五”下降目標的66.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比重11.5%;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6.1%,同比提高0.9個百分點。
發展大局全面部署。編制完成《浙江省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3-2020年)》,通過國家組織的評審驗收,明確了至2020年浙江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和主要任務。印發《浙江省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實施方案》(浙政辦發〔2013〕144號)。方案明確了至2015年浙江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對單位GDP碳排放下降目標和重點任務進行了分解落實。
低碳試點深入推進。低碳城市試點各具特色。杭州積極創建低碳經濟、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低碳環境、低碳社會“六位一體”的低碳城市。寧波圍繞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目標,探索港口城市的低碳發展之路。溫州依托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著力在低碳金融、低碳能源及低碳宣傳等方面有所突破。各類試點示范有序推進。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及嘉興秀洲工業園區成為首批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浙江試點數量居全國首位。杭州、寧波成功列入國家綠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試點城市。海寧開展用能量(權)交易試點。
工作基礎不斷夯實。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初步建立。完成2006-2010年分領域省級清單編制工作。設區市清單編制工作全面啟動,杭州、寧波、溫州和麗水的清單編制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起草了《關于加強浙江省應對氣候變化統計工作的意見》和涵蓋清單編制五大領域的《浙江省應對氣候變化基礎統計報表制度(試行)》,開展了《浙江省市縣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試行)》編制工作。氣候變化研究交流平臺啟動建設。按照李強省長的批示要求,編制了省氣候變化研究交流平臺建設方案,全面啟動平臺建設,初步建成省溫室氣體清單數據庫和杭州市溫室氣體清單數據庫。
社會影響持續擴大。首個“全國低碳日”活動隆重舉行。在全省組織開展了以“美麗中國夢,低碳中國行”為主題的首個“全國低碳日”宣傳,集中展示了全省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及三個國家低碳城市試點的建設情況,宣傳了低碳能源、低碳產業和低碳技術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國內外合作交流深入開展。首次承辦“基礎四國”氣候變化部長級磋商會議,中國、印度、巴西、南非的部長級代表出席會議。積極開發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累計獲得聯合國簽發的二氧化碳減排量1.62億噸,居全國首位,從國際碳市場獲取資金近100億元。
優化調整產業結構。深入實施“五水共治”、“四換三名”、“三改一拆”等轉型升級“組合拳”,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升級。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25.6%和33.8%,均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23.5%。建立并落實淘汰落后產能退出機制,制定了《浙江省淘汰落后產能規劃(2013-2017年)》,全面完成國家下達浙江的落后產能淘汰任務。
著力推進節能降耗。制定《浙江省“十二五”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工作方案》,將“十二五”及2013年度能源消費總量和用電量控制目標分解到各市。落實節能降耗財稅政策,省級財政安排節能專項資金1.31億元,減、免、退增值稅共計9.04億元。完善節能法規及標準,累計制修訂節能地方標準49項。積極推進項目能評審查,省級層面共審查63個項目,全部建成達產后預計可實現節能約25萬噸標準煤。深入推進企業節能技術改造、“萬噸千家”節能行動,2013年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6.0%。
穩步發展低碳能源。制定《浙江省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出臺《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光伏應用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建成7座水電站,新投產裝機6.9萬千瓦,新增年發電量約1.6億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14.04萬噸。全省光伏發電量達到2.9億千瓦時,同比增加314.29%,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24.5萬噸。消納風力發電電量9.73億千瓦時,同比提高24.58%,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82.2萬噸。
逐步轉變消費模式。積極發展低碳建筑,全省累計設計節能建筑5.6億平方米,建成節能建筑4.5億平方米,形成年節約標準煤667萬噸的能力。安排省市縣節能改造資金近1億元,全省公共機構人均綜合能耗、單位建筑面積能耗分別同比下降3.3%和3.6%。加快發展低碳交通,優化車船運力結構,全省公交車輛和公共自行車分別新增1888輛和72662輛,新增或更新公共汽車中新能源汽車的比例達到57.4%。
控制非能源活動溫室氣體排放。控制水泥生產過程溫室氣體排放,全省水泥散裝率達到77.53%,超額完成省政府下達的76%一類考核目標,水泥散裝率位居全國第二。全省散裝水泥發展和應用領域減排二氧化碳433.88萬噸,節能349.86萬噸標準煤。控制農業領域溫室氣體排放,規模畜禽養殖場排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6.5%。推廣以秸稈肥料化利用為主要內容的保護性耕作,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79%。控制廢棄物處理領域溫室氣體排放。建成各類污水處理廠(站)90個,提標改造17個污水處理廠,全省污水處理能力達到1106萬噸/日,同比增加42萬噸/日。
加快提升碳匯能力。落實溫州、鄞州及北侖的碳匯營造林工作,2013年全省新建碳匯林2.39萬畝,在臨安市建立了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專項基金臨安專項基金,2013年募集資金369萬余元。新增綠化面積45.6萬畝,全省平原林木覆蓋率達到18.1%,提前兩年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積極拓展水產養殖空間,貝藻養殖面積25萬畝,淺海貝類養殖和采捕吸收二氧化碳2.75萬噸,藻類吸收1370噸。
低碳發展是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潮流趨勢,也是我國統籌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更是浙江加快轉變生產生活方式的必由之路。下階段要按照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和促進低碳發展的工作部署,深入貫徹省委十三屆五次全會作出的關于“建設美麗浙江、創造美好生活”的重大決定精神,深入實施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節能降耗、發展低碳能源、增加碳匯等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綜合性舉措,促進產業結構低碳化、低碳城市化、能源結構低碳化,進一步提高應對氣候變化和促進低碳發展的能力,為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奠定堅實基礎,推動浙江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具體來說,著重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抓方案落實。加強控溫方案任務的分解細化。扎實推進《浙江省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實施方案》,推動各設區市、各部門加強任務細化分解和落實,確保各項任務和措施落實到位。開展考核評價。參考國家對省級政府二氧化碳下降目標責任考核的形式,建立面向各設區市的考核評價制度,對各地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開展考核評價,以推動目標任務的有效落實。
抓試點建設。加快三大低碳城市建設步伐。杭州要從生態保護、環境整治、產業發展、節能減碳、城鎮建設、生活出行、文化彰顯、能力建設等方面加大力度,加快“六位一體”的低碳城市建設;寧波要圍繞實現碳排放峰值的目標,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建設低碳交通、低碳建筑,進一步提升綜合能效;溫州要加強低碳城市與國家金融綜合改革試點的融合,重點推進低碳產業培育和碳金融創新。加快低碳園區建設。加快國家低碳工業園區實施方案的編制工作,進一步明確目標和思路,強化低碳園區的要素保障,促進園區在低碳產業、節能減排、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加快低碳社區建設。盡快編制全省推進低碳社區試點工作方案,在全省選取一批社區開展低碳社區創建工作。
抓基礎工作。建立健全溫室氣體統計體系。按照浙江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統計工作的要求,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統計業務建設,建立健全與溫室氣體清單編制相匹配的基礎統計體系和核算體系。全面推進市縣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以市縣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為依據,扎實推進市縣清單編制工作。穩步推進企業碳報告制度建設。建立重點企(事)業單位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有關工作機制,分行業分區域逐步開展重點企(事)業單位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工作。
抓平臺建設。加快氣候低碳應用系統建設。圍繞溫室氣體清單編制、企業碳報告、年度考核等重點工作,加快市縣清單編制系統、碳排放目標考核應用系統、企業碳排放數據上報系統的開發和應用。加強碳排放基礎數據庫建設。構建全省唯一的省市縣清單數據庫、企業碳排放數據庫,為實現碳總量碳強度的預測分析、評價考核、監查管理提供數據支撐。
抓制度探索。開展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研究,深化對碳排放總量控制目標、實現路徑和支撐體系等內容的研究。開展碳排放許可制度研究,對浙江設立碳排放許可制度的法律基礎、制度框架、技術規范和實施方案進行探索研究。開展碳排放配額管理制度研究,探索配額發放、配額清繳和配額交易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