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仁
中央商務區的發展正經歷著從自發形成向政府開發打造或者政府與市場合力打造的轉變過程。自發形成的中央商務區發展基礎較好,但面臨著發展空間制約大,提升改造難度大、成本高等問題。
武林中央商務區位于杭州市中心,南起慶春路,北到文暉路,東臨中河北路、上塘路,西至武林路、環城北路轉接京杭運河,共計2.5平方公里。隨著下城區“南精北快”戰略的深入推進,武林中央商務區呈現較好發展勢頭,榮獲“2013中國最具競爭力中央商務區”等獎項。總體而言,武林中央商務區作為自發形成的中央商務區,具有以下發展優勢:
總體實力較強。2013年,商務區實現財政總收入42.96億元,平均每平方公里財政收入達17.18億元。限額以上企業共417家(不含金融業),實現營業收入1362.1億元,同比增長17%;實現營業利潤62.9億元,同比增長33%。
樓宇經濟發達。商務區已集聚各類商務樓宇66幢,總建筑面積達173.4萬平方米,其中稅收超億元樓宇8幢,單位面積稅收達到2724元/平方米,樓宇平均入駐率高達98%左右。
特色產業優勢明顯。商務區內商貿、金融、文創三大支柱產業呈現較好發展態勢,擁有武林路時尚女裝街、延安路(下城段)商業大街、中山北路創意文化商業特色街、孩兒巷嬰童歡購街和慶春路金融商務街等5條特色街,是杭州乃至全省的商貿中心、金融中心及文化中心。
武林中央商務區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一些問題:發展空間有限。武林中央商務區位于主城區核心,可供開發地塊稀缺,發展空間較為有限,存量土地拆遷改造成本日益提高,整理難度不斷加大。受西湖風景名勝區天際線和機場限高等規定制約,商務區地塊建筑限高、容積率等規劃指標較為嚴格,較大程度上限制了樓宇建筑容量。交通有待優化。武林中央商務區作為過境交通和目的地交通的結點,是人流、車流和物流高度密集區,交通面臨較大壓力。支路路網不完善,疏散能力較弱,給交通暢通帶來一定影響。隨著機動車輛保有量的快速增長,靜態交通矛盾也日益顯現。配套設施有待提升。與國際知名中央商務區相比,武林中央商務區平臺配套有待進一步提升,且配套設施分布也較為分散。部分樓宇建設水平和標準都不高,軟、硬件環境不夠理想,5A級商務樓宇、高智能化綜合性樓宇相對偏少。
為此,應積極采取措施力促商務區的提升與發展:一是創新商務區發展工作機制。加強組織保障,適時高配商務區主要領導,增強對區級部門、特色街及屬地街道的統籌協調能力。建立商務區發展工作協調例會制度,根據商務區發展建設中出現的問題性質及解決難易程度,將問題提交至區商務區建設領導小組或辦公室協調解決。建立服務企業制度,完善商務區、街道主要領導聯系重點樓宇、重點企業制度,幫助企業解決相關實際問題;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等社會中介組織的紐帶橋梁作用,增強行業管理職能,構建社會化服務體系,全面提高服務效率。
二是加大資金支持力度。積極利用省市區現代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等扶持資金,向商務區項目、企業等傾斜。完善市場化運作,進一步支持商務區內具備條件的企業運用上市、發行企業債券等金融工具籌集資金。鼓勵和支持國內外風險投資機構在商務區開拓業務,在條件成熟時籌劃建立創投引導基金。
三是統籌商務區配套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快速公交和地鐵建設,解決商務區交通擁堵問題。進一步挖掘停車潛在資源,規劃建設地下停車設施,鼓勵積極民間資本建設停車場。推進無線網絡建設,實現區域內路面WIFI覆蓋無盲點,完善“武林中央商務區”微信公眾服務平臺,拓展停車導航服務、在線訂餐與支付服務等功能。加強商務區樓宇之間的連接及共享設施建設,加快樓宇天橋、地下通道、公共休憩場所的建設,提高商務區內步行的通達性、安全舒適性。
四是健全完善商務區發展評估考評體系。建立商務區發展規劃規劃實施情況評估制度,開展跟蹤分析和評估工作,增強規劃對商務區建設的指導性和權威性。建立和完善統計監測制度,完善商務區考評指標和辦法,對城市綜合體、商務樓宇、商業樓宇、科研樓宇等載體進行差異化考核。
五是創新商務區管理模式。充分依托天水街道、武林街道的管理力量,并積極吸收區內大企業、大集團、大機構參與,應用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手段,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城市管理服務水平。在體制機制方面,可成立商務區發展公司,注冊資金由區財政撥款,由公司主導對區內現有老舊商務樓宇進行提升改造和業態調整,通過租金增值實現合理回報和再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