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正蔡海波
項目是投資的載體,前期工作扎實的項目是有效投資的保障。近年來,臨海市委、市政府領導高度重視項目前期工作,狠抓有效投資,前期項目在年度建設項目計劃中占比大幅提升。2014年全市共安排重大前期項目120個,占全市重大建設項目計劃的36%,為“十二五”期間之最,其中爭取開工類12項、推進類58項、研究類50項,項目分類較往年更為合理。
但臨海市項目前期工作還面臨一些問題。一是認識不深刻。項目前期工作,是指從項目規劃到開工建設前的一系列工作,涉及內容多、部門廣、耗時久。一些同志將項目前期工作簡單理解為“編規劃、拿指標、爭資金、跑批文”。二是工作不到位。一些業主單位在可行性研究、規劃選址、用地指標、環境保護、資金安排等環節缺乏深入論證,致使實地勘測不細、設計質量不高、建設資金難控,建設工期延誤。三是儲備不充足。從2014年領導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看,港口、鐵路、公路等項目前期報批工作難度較大,特別是涉海項目的無居民島相關政策尚未明朗,項目前期工作推進滯緩,能否按計劃開工尚難定論;從“十二五”前期的經濟指標看,以當前重大項目儲備的數量與質量確保臨海今后幾年有效投資增幅穩步提升存在著一定的壓力。四是管理不嚴謹。部分單位和鎮街的前期項目管理工作在前期篩選、決策程序、計劃編制、節點設置、進度管理等方面存在問題。申報內容隨意、決策程序簡單、日常管理粗放,嚴重制約了面上前期工作的開展。五是制約因素多。“項目等土地、建設缺資金”等要素制約問題突出、規劃選址復雜、審批環節繁多、中介服務低效、維穩風險日增,等等。
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吹響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應在改革視野下進一步做好項目前期工作。從市場看,投資應當進一步市場化,特別是以往以政府投入為主的基礎設施投資,應由政府為主體轉換成企業為主體,讓民營資本進入鐵路、公路、能源、電信等城市基礎建設方面的重大項目,激發經濟增長有利因素。從政府看,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項目抓投資也是治理的一部分。如何提升項目管理的現代化水平,促進有效投資,既是一個發展的課題,也是一個改革的課題。
——以改革為指針,找準項目安排的方向。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統部署,在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社會制度和環境安全方面形成一個制度聯動。及時關注經濟結構性升級、政府職能轉變、公共服務提升、城鄉統籌發展等重點改革領域,組織力量開展調研,超前謀劃相關項目,扎實做好前期工作,確保在深化改革的新形勢下,釋放更多“紅利”,避免多走“彎路”。
——以民智為引擎,提升項目謀劃的水平。臨海作為民營經濟的發祥地,政府應當積極引導“政產學研金介民”等各方資源建立民間智庫,暢通民意有序表達的渠道,形成“平臺共建、資源共享、課題共研、成果共創”的立體式合作模式,吸收民智,多維思考,為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項目前期謀劃提供智慧。
——以數據為核心,打造項目管理的平臺。前期工作的項目數量多,信息變化快,領導要求高,為進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建議建立市級投資項目信息系統,對項目的儲備篩選、申報審批、經費使用、前期進度、存在問題等實行動態監管,與現有的電子政務平臺實行資源共享,實現項目管理的信息化。
——以實效為重點,完善項目工作的機制。一是深化協調機制。建立重大建設項目前期工作協調推進會議制度,由市府辦牽頭,市發改局、市審管辦、市效能辦協同組織,每年至少召開一次前期工作協調推進會議,研究解決前期工作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對下一階段項目前期工作進行部署。同時,不斷深化市領導重大前期項目專題協調機制、重大前期項目審批提速機制、重大前期項目進度季報制度。二是完善考核機制。及時出臺《臨海市重大建設項目前期工作考核辦法》,對工作進度、項目庫建設、日常工作管理等進行量化賦分,明確工作的方向和重心,強化責任績效,確保前期工作質量。三是建立培訓機制。項目前期工作涉及知識面廣,業務性強,及時培養一批懂項目的干部是推進前期工作的重要基礎。利用初步搭建信息平臺,組織師資力量,編印教材,開展遠程培訓,實行網上交流,迅速提升前期工作人員業務水平,助推管理工作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