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虎居
隨著浙江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地區金融服務不足帶來的農村地區金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制約了美麗鄉村建設的進程。以村鎮銀行為代表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出現是普惠金融理念在浙江的具體實踐,它提高農村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較好地發揮“鯰魚”效應。
村鎮銀行是我國農村金融制度演進史上的創新之舉,也是目前浙江省農村金融綜合改革創新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6年的探索和實踐,一些村鎮銀行的競爭優勢已經顯現,給農信社等傳統農村金融機構帶來競爭壓力,較好地發揮了“鯰魚”效應。
盡管村鎮銀行在支持農村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鯰魚”效應,但由于受到一些環境因素影響,其作用還未能得到充分釋放。主要表現在:一是受制度制約。銀監會明確規定村鎮銀行發起行必須是經過銀監會授權的銀行,且持股比例不得低于20%,這一規定有利于防范風險,但另一方面導致村鎮銀行的發起機構單一,缺乏多元化的主發起人,限制了民間資本的參與,嚴重影響村鎮銀行經營規模的擴大,制約村鎮銀行發展。同時,容易受到發起行的過度干預,甚至淪為主發起銀行在農村的分支機構。二是受功能制約。金融產品單一,服務功能不完善。從實際看,浙江村鎮銀行目前的業務局限于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小額信貸、票據等,與當地的農信社差別不明顯,特色不突出。三是受結算制約。支付結算系統不完善,大多數村鎮銀行都沒有在央行開戶,也未加入央行現代化支付結算系統。電子信息網絡系統的滯后極大地制約了村鎮銀行的業務開展,村鎮銀行辦理相應的結算、匯兌等業務,由于不能參加同城票據交換,只能經由其他銀行平臺辦理,由此將會產生額外的支出,增加了銀行營運成本。
激勵村鎮銀行更好地發揮支持農村經發展有待于村鎮銀行自我修煉,更有待于其外部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一是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制定正確有效的市場細分與市場定位。中小銀行作為金融服務與產品的供應方,銀行產品替代性較強,時刻面臨客戶流失的威脅,議價能力比較弱小,必須致力于培養核心競爭力,緊緊抓住最能影響生存與經營發展的因素。對于村鎮銀行來說,人力資源與資金都是極其有限的,不可能滿足農村市場的所有需求,但是只要能夠合理細分市場,確定目標客戶群,并以此為依據提供差異化的特色金融服務,就很容易樹立自己獨特的市場形象,占領相應的市場份額。
二是做好客戶關系管理,發揮從事關系型貸款的優勢。發展關系型金融服務并不需要尋求大量客戶源,而是注重發展一種關系型金融服務,努力與所有客戶建立緊密的聯系,全面了解客戶,將現有客戶群作為新客戶和新業務的源泉。村鎮銀行了解所在地區的農業經濟結構、容易掌握貸款人可靠的資信狀況,在發展關系型業務方面同樣具有信息方面的優勢。目前,村鎮銀行可以與區域內特色農業種植戶、農產品倉儲戶、農產品運輸戶等保持密切聯系,努力發展關系型金融服務,獲得穩定的資金來源渠道,提高資產質量。
三是加強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首先,放寬對村鎮銀行設立要求,實行股權多元化。由一家或多家發起行聯合設立村鎮銀行,實現規模效益。鼓勵民營資本參與村鎮銀行建設,實現農村金融發展的多元化。其次,還要給予財政政策支持。央行應給予處于發展階段的村鎮銀行一定的優惠政策,并明確其在全國銀行間的同業拆借資格。政府應采取措施引導和鼓勵行政、企事業單位到村鎮銀行開立賬戶,并讓村鎮銀行作為從中央財政到地方財政各項支持“三農”配套資金的主要發放渠道,使其有實力去支持農民貸款。
四是建立健全農業保險與融資擔保制度。農業生產自身的特點決定了農業的高風險和低回報特性,健全農業保險和擔保制度,不僅可以降低村鎮銀行貸款的信用風險,還可以減少農民由于遭受自然災害造成的巨大損失,確保農民的收入穩定。目前浙江農業保險制度并不完善,農業保險缺乏立法支持。應該盡快出臺有關農業保險的法律法規文件,組建各種形式的農業保險與擔保機構,不斷完善農業保險和擔保機制,有效地解決村鎮銀行的發展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