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士達 徐金才 羅進榮
作者為浙江省政府參事
發展“家庭農場”,既是與世界現代農業通行做法接軌的新實踐,更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新方向,承載著億萬農民的新期待。近年來特別是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首次提出“扶持家庭農場”以來,家庭農場在廣袤農村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目前,在農業部確定的全國農村土地流轉規范化管理和服務試點地區,家庭農場已有7000多個,但作為有6.5億農業人口的中國,與美國現有的200多萬個家庭農場相比,我國家庭農場還有極大的發展潛力。
實踐證明,作為農業改革重要成果的家庭農場,是我國農業微觀組織及其經營機制創新的實現模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但作為新生事物,與其它地方一樣,浙江在家庭農場發展中也必然存在一些不可被忽視的問題和困惑。
“小、散、弱”現象比較明顯。從總體看,目前浙江家庭農場的數量還不多,且集中分布在一些農業經濟較發達的地區,還沒有形成較強的經營實力和影響力。從局部看,不少家庭農場有面積而無規模、有數量而缺效益、有特色而無品牌,加之集中連片種植少、產品品種少、機械化操作少,難以形成產業化、商品化、標準化,導致種養規模偏小、經營分散和抗市場風險弱。
政策配套和社會服務比較薄弱。一是租地問題。土地集中經營是家庭農場的立足之基。一些農場主反映最大的問題是難以租到成方成片的耕地,且租期偏短致使不敢多投入、圖快發展,也不愿謀劃長遠規劃、不想實施規模經營。二是資金問題。目前一些地方對家庭農場的資助和信貸支持還不明朗,從財政途徑補助和金融單位借貸的資金很少,由于融資難度大,農場主只有靠過去積累或向親友借款來自籌解決。三是申報注冊問題。家庭農場在項目申報、商標注冊等環節上,感受是繁瑣、費時、花錢,如有的項目審批時間長達12個月;一個商標注冊收費2000元,外加中介費1500元。四是技能和勞力問題。家庭農場主多數是從土生土長的種養殖大戶轉身而成,文化知識和管理經驗較少,以致懂技術、會經營的能人好手不多,同時農場勞務人員年齡普遍偏大(有個農場成員平均年齡68歲),而有知識的年輕勞務人員難以雇到,以致勞動力結構不夠理想。
個別地區培育發展比較滯后。目前,浙江與上海、江蘇、山東等發展家庭農場比較快的省(市)相比,總體上偏慢,一些地方和領導還不能從順應現代農業發展規律和趨勢、解放和發展農業生產力的高度來認識培育發展家庭農場的重要性、迫切性,因而在措施上、力度上還顯得不足,一些家庭農場處在自生自長狀態。同時,家庭農場還缺乏社會化的服務,基本是靠傳統的農耕方式和經驗來生產經營,以致在管理和經營上呈粗放型和不可持續性,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家庭農場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重要力量,在今天中國大有星火燎原之勢;而對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和善于勤耕細作、商品意識強的農民而言,家庭農場有著得天獨厚之利。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家庭農場的建設,2013年9月省政府下發了《關于培育發展家庭農場的意見》,就政策扶持、措施制定、目標落實等作了明確要求。著眼浙江家庭農場發展走在全國前列,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幫助開拓市場,以解銷售之難。目前,農產品市場競爭激烈,不少家庭農場的農產品“賣難”問題較突出。要積極引導和鼓勵他們與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建立產銷合作同盟,發展訂單農業和農超對接、直銷配送、電商網購等營銷新型業態;農貿市場要更多向家庭農場農產品開放,允許無償進社區,并拓展綠色免稅農產品通道覆蓋面。要更多提供參加農業博覽會、展銷會、洽談會和跨省交流的機會,同時幫助打造品牌農業,培育國家級、省級知名品牌,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
加強社會化服務,以解后顧之憂。健全良好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發展家庭農場必要的環境條件。要依托農業信息網、“農民信箱”等現代網絡系統,為農場提供優質高效快捷的市場信息服務。要鼓勵依托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專業服務組織,為家庭農場提供種養和產銷等環節多方面的服務。要為家庭農場注入新生力量,幫助建立勞務合作渠道,提供有知識、懂技術、有經驗的勞務人員;積極鼓勵工商企業家和大學生興辦家庭農場,鼓勵大學生村官在培育發展家庭農場中當好推手。要依托機關院校幫助破解發展中的難題,在開展“進村入企”活動中,讓更多黨政機關和單位、特別是高校院所主動結對幫助家庭農場加快發展。
強化專業培訓,以解素質之困。要把提升家庭農場主和成員的素質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重點,通過發展農村職業教育事業,建立家庭農場經營人員培訓制度,以提高家庭農場經營者的文化素質、技術素質和商品意識、市場意識及經營管理水平,造就一大批現代家庭農場主和農民企業家。要創建專門的服務機構,在省、市級層面,可整合一些涉農部門組建“家庭農場管理局”,在縣(區)一級設立“家庭農場服務中心(站)”;同時,積極鼓勵成立民間自營性質的農業綜合服務公司(社),使家庭農場在供種植保、耕作施肥、病害防治、農資供應、農產品生產和加工、收購、儲存、運輸、銷售等方面得到常態化、專業性的配套服務。
加大財政投入和拓展融資渠道。成長中的家庭農場最需要資金支持。各級政府的支農資金要更多地向家庭農場傾斜,并進行多種形式的農業直接補貼。由于規模效應和產銷需求,目前家庭農場融資需求普遍上升,要鼓勵和支持金融創新,在鞏固提高農戶小額貸款擔保公司額度和覆蓋面的同時,動員涉農金融機構為家庭農場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信貸服務;稅務部門要在稅收上實行優惠政策。
建立健全土地流轉服務體系。深化農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實現土地適當集中,是發展家庭農場的基礎。要在堅持和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長久不變的基礎上,通過修改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相關法規,進一步明確集體土地所有權、穩定農戶土地承包權、搞活土地使用權。
堅持適度規模經營原則。這關系家庭農場的成敗。鑒于浙江地域土地資源稟賦的差異,以及種糧、種菜、種水果和養殖類家庭農場對規模經營的需求,應取消土地經營規模最低和雇工人數限制的規定,只提出適度規模經營的原則要求;同時,充分尊重經營者和農民的意愿,既要避免家庭農場規模小而少效益、無效益,也要避免家庭農場規模過大而不精、不活。
健全家庭農場的風險防范機制。經營家庭農場也有風險,需制訂能進能退的規定,以使家庭農場之間可以自由轉包租賃,又不讓土地流出方農戶吃虧受損。同時,鑒于被租賃農戶對承包出去的土地盈益不大(年收益大約800-1000元/畝)的實際,可建立土地流出戶入股分紅和養老保障、社會保險等辦法,擴大農業保險范圍,以確保家庭農場和農民的利益,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使鄉村居民最大程度享受集體土地增值和發展家庭農場的“紅利”。
做好示范創建、典型引路。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把培育發展家庭農場作為推進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抓手,加強行業指導,注重做精做強和輻射帶動。當前尤要注意從實際出發,大膽地培育發展,也當防止急于求成、一哄而起和貪大求全;堅持成熟一個發展一個,而不求數量、不講速度、不搞攀比,不應將家庭農場的發展作為政績和績效進行年度考核。
為培育發展家庭農場保駕護航。要在信息服務、氣象預報、技術輔導、農資供應、商標注冊、執照登記和項目安排(最好設計適宜的小項目)等方面給予一定政策傾斜和優惠方便,尤其是對家庭農場的申報和注冊,要簡化手續、減少流程、提高效率。鑒于目前國家農機補助目錄,浙江的一些小型農機和適用農機不在目錄的情況,有關部門要適時制定讓家庭農場等農業經營主體可以享受的農機補助目錄。
鼓勵建立家庭農場自治組織。隨著家庭農場數量的不斷增多和作用的日益增大,以及農業產業鏈的不斷延伸,要解放思想、拓展舉措,支持在縣級層面成立“家庭農場聯合會”或“家庭農場協會”,以促使自我管理、信息共享、抱團出擊、互助共贏,并成為聯系政府的橋梁和紐帶。
政治上關心愛護家庭農場經營者。要抓好家庭農場的典型創建和示范工作,關心呵護家庭農場先進模范人物,著力培養現代家庭農場主,對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家庭農場主適當開展評選表彰,亦可選為“兩會”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或勞動模范,以鼓勵他們為國家為社會不斷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