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強
作者為中共浙江省委黨校教授

自從2010年5月國務院明確提出“建立浙江嘉善縣域科學發展示范點”以來,嘉善縣牢牢把握戰略機遇,以“三區一園”建設(即建設縣域經濟轉型升級引領區、城鄉統籌先行區、開放合作先導區和民生幸福新家園)為重點,通過“先行先試、科學發展”,在產業轉型升級、城鄉統籌發展、對外開放合作、保障改善民生、創新社會管理等方面走出了新路子,在縣域科學發展上為全省乃至長三角地區提供了示范。2013年,嘉善實現人均地區生產總值9.67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82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0382元,統籌城鄉發展綜合水平列全省第七、全嘉興市第一,實現省平安縣創建“八連冠”,成功入選首屆浙江全面小康十大示范縣,連續第十二年躋身全省利用外資十強縣(市、區)。
縣域科學發展示范點建設開局之年,嘉善以先行先試為動力,以交好“經濟發展、民生事業、平安建設、亮點經驗、群眾滿意”五張報表為檢驗標準,全力推進“三區一園”建設,取得了基礎性、階段性成效。主要表現在:
嘉善針對我國縣域經濟產業結構層次不高、創新能力不強、品牌影響力不足等共性問題,致力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產業集聚發展平臺、培育現代產業集群、提高資源集約使用效率、增強創新發展能力,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戰略,不斷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引領區建設。
充分吸引區域外的創新要素,形成特色創新體系。嘉善本身的創新要素比較貧乏,但作為鄰近上海的縣域科學發展實驗區,其創新鏈與上海等外部創新網絡存在一定的合作優勢。因此,其在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過程中,非常重視開放式發展,充分吸引區域外的創新要素。
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嘉善確立支撐縣域科學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戰略目標,建設產業轉型升級引領區。一是抓住新興產業起步發展的機遇,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二是加快傳統產業的轉型,改造提升木業家具、電子、電聲器件、五金機械、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加快培育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集群,建設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三是優勢產業延伸產業鏈,加快產業鏈升級,重點是交通運輸配套裝備、精密機械制造等產業,引導光伏產業鏈向研發、應用兩端延伸。四是發揮毗鄰上海市的優勢,加快信息科技、商貿物流、旅游商務和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
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和精品農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近年來,嘉善精品農業取得快速發展,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業功能趨于多樣化,農產品銷售平臺建設獲得突破,產業化組織形式逐漸形成,效益穩步提升。全縣形成了設施栽培綠色產業帶、食用菌栽培白色產業帶、水產品養殖藍色產業帶、鮮切花種植彩色產業帶等“四色產業帶”,建成了瓜菜、食用菌、水產、水果、花卉和富硒農產品六大精品產業區,呈現出“菜園、果園、花園”內涵不斷拓展的發展態勢。
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嘉善圍繞“為全國縣域統籌城鄉發展提供示范”目標,全面推進空間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三個一體化”,努力消除城鄉二元結構,構建統籌城鄉新格局。
通過全方位一體化減少城鄉差距,促進轉移農民市民化。農民市民化問題的本質是提高農民的社會福利水平,減少城鄉差距。在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方面的工作著力點是放在推進“三個一體化”上,即推進城鄉規劃布局一體化、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在城鄉一體化規劃布局上主要抓的是“兩新工程”,即現代新市鎮和城鄉一體新社區;通過加強城鄉交通、防洪、供水、供氣、排水、污水和垃圾處理、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城鄉基礎設施的一體化和共享性;致力于加強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從而提高公共服務保障能力,縮小城鄉公共服務水平差距。
推進集體資產股份化改革,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集體資產股份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村莊合并后農民集中安置、或農民入城過程中對集體資產的擔憂問題,減少了農民集中居住過程中對于“錢”的牽掛問題。伴隨集體資產經營效率的提高,農民通過分紅等形式提高了收入,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城鄉收入差距。
推進存量土地的集約化利用,化解土地供需矛盾。宅基地的集約利用。由于農村原有的住宅所占面積過大,將農民住房集中、高層安置,可以節約宅基地的占地面積。節約出來的用地指標可以轉為其他用途,實現更高的經濟價值。承包地的集約利用。農業的集中規模經營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舉措,嘉善的農業產業發展正從原來的小散亂經營向集約化、規模化發展轉變。精品農業工程的發展,優化整合了農業產業,農村土地的規模化經營得到很大的提高。
嘉善憑借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圍繞“為大都市毗鄰縣依托大都市加快發展提供示范”目標,著力推進以上海為重點的區域合作和以上海為窗口的國際合作,著力探索深化與滬臺之間的開放合作新路徑,努力放大“大樹底下好乘涼”的“輻射紅利”,逐漸形成了內外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打造開放合作平臺,全面深化融入大上海。嘉善發揮經濟技術開發區擴大開放的橋頭堡角色,規劃建設浙江臨滬產業合作園區對接上海產業轉移,為上海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虹橋商務區提供綜合配套服務,集中開展“以上海為窗口”的國際經貿合作和“以上海為重點”的區域產業合作。同時,嘉善積極搭建海峽兩岸經貿合作平臺建設拓寬對臺經貿合作的廣度,支持設立綜合保稅區增進臺資企業在嘉善的投資深度。
拓展開放合作領域,優化開放合作環境。加強與上海及周邊地區的通道建設,推動區域交通從銜接性到一體化,努力實現與上海無縫對接。整合科創中心與歸谷園區,形成合力培育企業生產鏈條,打破原有體制機制束縛,拓展與滬臺科技人才合作。
加大開放合作力度,構建制度對接的新機制。嘉善探尋為上海自貿區提供產業配套和貿易服務的政策舉措,探索深化嘉善融入上海、連線臺灣的新途徑和新機制。圍繞企業轉型、產業發展、品牌建設、市場營銷等方面進行交流與合作,積極發展總部型經濟,營造有利于引進上海與臺灣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的政策環境。
“民生幸福新家園”是縣域經濟轉型升級引領區、城鄉統籌先行區、開放合作先導區的最終著力點與落腳點,是“以人為本”發展理念的真正體現。民生幸福新家園的內涵很豐富,主要是生活更加富裕、文化更加繁榮、生態更加優美、社會更加和諧。嘉善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推動城鄉居民物質上共同富裕、精神上共同富有,努力建設成為最具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地區之一。
發展民營經濟,促進富民增收。嘉善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實現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大力發展民營特色塊狀經濟,提高農民就業創收能力;創建創業型城市,以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鼓勵發展民營經濟,活躍經濟的內生活力;大力扶持自主創業,解決不同群體的實際困難。
弘揚“善文化”,打造文化強縣。嘉善圍繞獨特的“善”文化傳統,在繼承的基礎上提升并普及這一優秀的文化心理在民眾層面、政府層面的價值內涵,推動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為核心的價值體系建設,用善文化凝聚人、鼓舞人、激勵人,踐行“善政理念親民惠民、善商群體創業創新、善德育人快樂成長、善居之地心美人和、善行天下溫暖人心、善氣迎人幸福嘉善”。
提高保障水平,實現民有所依。嘉善不斷擴大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五大基本保險”覆蓋面,加快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救助體系。積極發展慈善事業,穩步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大力推進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加大保障房建設力度,真正實現“困有所濟”、“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民有所依”的新家園。
嘉善通過“先行先試、科學發展”,把體制機制創新作為示范點建設的關鍵,突破阻礙科學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重點環節,著力破解縣域發展普遍面臨的共性難題,積極探索縣域科學發展新思路、新途徑、新機制,許多新鮮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
啟示一:“三區一園”建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集約發展、集聚發展、集群發展、創新發展,努力打造嘉善經濟升級版。(1)以畝均論英雄,將提高畝均產出作為推進經濟轉型的主要路徑。(2)以人均論英雄,推動機器換人,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把推進“機器換人”作為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優化外來勞動力結構的重要途徑,以“機器紅利”逐步取代“人口紅利”,2013年外來外來人員已減少6萬余人。(3)建設好工業園區、商務服務區、物流園區和旅游度假區等各種產業平臺,促進產業集聚發展。(4)扶持培育主導產業,打造現代產業集群。(5)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創新型縣建設,打通“孵化—轉化—產業化”創新鏈條。
啟示二:“三區一園”建設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在先行先試改革創新方面大膽探索,爭當“深化改革排頭兵”,激發社會發展動力和創新活力。在轉型升級改革方面,建立高新項目引進和自主創新激勵機制、畝均產出倒逼機制和365機器換人提質提效機制。在要素保障改革方面,開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期評估修改試點,積極探索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適時修改動態管理機制,積極探索耕地占補平衡有效形式。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方面,探索建立權力陽光運行機制,構建權力配置制約和權力運行公開、監督、預警、評價等“五位一體”常態化權力運行體系。在統籌城鄉體制改革方面,實施“兩分兩換”,實行土地增減掛鉤,推進農房改造集聚,開展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開展全國農村綜合改革探索村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示范試點,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機制。
啟示三:“三區一園”建設是中國夢在嘉善的具體實踐,圍繞建設“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的幸福嘉善目標,以經濟發展促進社會事業的全面提升,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嘉善全面貫徹落實習總書記提出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講話精神,把中國夢與嘉善夢·我的夢(民生幸福新家園)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具體化為勞有所得、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居有所宜(住有所居)、困有所濟、行有所暢、心有所怡、民有所依、安有所保“十有”目標。這個“夢”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在嘉善的具體體現,是引領全縣人民在科學發展道路上奮勇前行的動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