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課題組
課題組組長:周華富;成員:王寧江 應瑛 杜偉杰 李運濤;執筆:應瑛 杜偉杰
黨的十八大報告充分肯定了“信息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確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強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隨著浙江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入融合的全面推進,信息網絡技術的日益普及和應用的加快,全省正在向信息社會加速轉型。開展浙江信息社會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對引導各級政府積極踐行信息化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信息社會也叫信息化社會,是以信息活動為基礎的新型社會形態和新的社會發展階段。信息活動包括與信息的生產、加工、處理、傳輸、服務有關的所有活動,這些活動滲透進人類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文化等各種領域,并逐步成為人類活動的主要方式。信息社會本質上而言是“以信息活動為基礎”的社會。
國外關于信息社會評價最為典型的方法是國際數據通信公司的信息社會指標法,它基于信息基礎、計算機基礎及社會基礎三大類指標,對各國信息社會發展水平進行了評價。在國內,國家信息中心在2010年提出了基于知識型經濟、網絡化社會、數字化生活和服務型政府等四方面的信息社會測評指標體系架構和測評方法,并利用相關數據對中國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信息社會發展水平進行了定量測評。
上述兩種評價方法在對信息社會進行整體測度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參考和借鑒。但由于前者的研究開展得比較早,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革新,部分信息通信基礎性指標已明顯滯后;后者由于注重指標體系在全國范圍的普適性,必然存在對地區特色考察不足的缺陷,如信息社會的交易模式、企業組織模式等一些重要特征尚未在指標體系中得到充分反映。因此,針對浙江信息社會評價的研究亟待開展。
構建具有浙江特色的信息社會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科學性原則。選取指標既要符合統計指標的一般規范要求,又要符合信息社會相關理論和浙江實際,能夠反映浙江信息社會的主要特征。
二是完整性原則。選取指標要按照系統論的觀點,確保體系相對完整,又要保持一定的可拓展性,可以根據信息社會的動態演變對指標體系進行調整和完善。
三是可操作原則。數據要有較強的可獲得性,最大限度地采用政府部門發布的數據,對于采集難度較大的指標,可結合問卷調查、實地調研、專家評議等方法。
四是可比性原則。選用指標要注意指標口徑的一致性,保證指標體系不僅能進行地區性橫向比較,且可以進行某一時間序列上的縱向比較。
信息社會發展水平由社會主體信息化水平及其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環境構成,兩者是個彼此依存、相互影響、共同發展的動態平衡系統。一方面基礎環境構成社會主體的活動空間,決定信息化主體活動的基礎條件、基本方式和發展方向;另一方面社會主體通過其自身行為對基礎環境的發展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因此,可將基礎環境發展指數及社會主體信息化指數設為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側重于從邏輯方面對一級指標進行拓展。基礎環境主要包括經濟、社會①“社會”概念有大社會和小社會之分,大社會是指人類社會的概念,包括人類生產、生活各領域和各方面內容,而小社會是指與經濟領域相對應的社會概念。在本報告中,“信息社會”概念中的社會是大社會的概念,而社會環境中包括的社會是小社會的概念。、文化、基礎設施等內容,社會主體主要有居民、企業和政府三大類。將經濟發展指數、社會發展指數、文化發展指數、基礎設施指數、居民信息化指數、企業信息化指數和政府信息化指數設置為指標體系的二級指標。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分解如下圖所示:

圖1 信息社會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分解圖
三級指標側重于從特征角度對二級指標進行分析和闡述。在選取四級指標時,對指標的代表性和數據的可獲取性、數據質量給予了更多的關注,確保四級指標都能夠從各級政府部門的公開統計數據中獲取。同時,通過相關分析與鑒別力分析,消除重復指標及鑒別力較差的指標,對四級指標進行細化與篩選。三級指標、四級指標的分解具體闡述如下:
經濟發展指數構建。在信息社會中,經濟發展具有三大顯著特征:一是經濟水平發達,信息社會建立在工業經濟的基礎上,是比工業經濟更高級的經濟形態,經濟發達是推動社會發展向信息社會邁進的必要條件。二是信息產業②信息產業是指從事信息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信息設備與器件的制造以及為經濟發展和公共社會需求提供信息服務的綜合性生產活動和基礎機構。信息產業結構包括信息技術、設備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日益壯大,從事信息生產、傳輸、加工、應用等與信息生產和服務相關活動的企業越來越多,信息產業逐步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三是發展方式可持續,信息、知識成為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和經濟資源,基于信息和知識的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驅動力,物質消耗大大降低,經濟發展可持續程度較高。因此,在指標構建上,選取最能直接反映經濟發展水平的人均GDP指標衡量經濟發展水平;選取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占第三產業生產總值比重,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從業人員占社會從業人員總數的比重三個指標,從產業規模和就業比重兩個維度,衡量信息產業主導程度;選取研發投入占GDP比重、每萬人專利授權數兩個指標,從創新發展的維度,衡量可持續發展水平。
社會發展指數構建。在信息社會中,社會發展具有三大顯著特征:一是社會發展的協調性,信息社會更加注重社會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協調發展。二是社會發展的包容性,所謂社會包容,就是讓所有人都能最大限度、盡量公平地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三是社會生活更注重質量,當人們的基本物質需求得到滿足時,會更加注重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生活品質的提升。因此,在指標構建上,選取城鎮化率這一指標,從城鄉融合維度反映社會發展協調性;選取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最低差異倍數、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高低收入戶差異倍數這三個指標反映社會包容性;按照國際做法,選取恩格爾系數反映社會生活質量水平。
文化發展指數構建。在信息社會中,文化發展具有兩大顯著特征:一是社會整體知識素養較高,較高的素養是居民獲取、應用信息的先決條件,是信息社會發展的前提和支撐。二是人才資源豐富,信息社會擁有豐富的人才資源,同時,人才資源也是信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要保障。這兩大特征均建立在充足的教育投入保障之上。因此,在指標構建上,選取人均受教育年限這一指標反映知識素養水平;選取每萬人大專及以上在校生人數這一指標反映人才資源水平。選取人均財政性教育支出這一指標反映教育保障水平。
基礎設施指數構建。在信息社會中,基礎設施具有兩大顯著特征:一是基礎設施的完備性,信息網絡基礎設施是信息社會的基礎技術支撐,完備的信息網絡基礎設施是保證信息社會中隨時隨地、通過多種途徑快速便捷的獲取和應用信息的重要保障。二是基礎設施的先進性,信息技術革新是滿足不斷發展和提升的社會需求的根本條件,基礎設施的先進性是信息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體現。因此,在指標構建上,選取有線電視入戶率、互聯網普及率兩大指標,從有線電視網、電信網③移動電話普及率指標最能反映電信網絡水平,該指標也是反映居民信息化終端普及程度的重要指標,為避免指標重復,本課題將該指標作為反映居民信息化程度的指標,這里不作考察。及互聯網三大網絡的角度,衡量基礎設施的完備性和先進性。
居民信息化指數構建。在信息社會中,居民信息化具有兩大顯著特征:一是信息終端應用高度普及,居民生活將更多的依賴現代信息技術和產品,信息產品的高度普及也是信息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體現。二是信息消費生活成為主流生活方式,居民信息產品和服務的支出和投入在居民生活消費中的比重將不斷攀升,信息消費成為引領居民消費生活的重要熱點。因此,在指標構建上,選取彩電、移動電話、計算機普及率,從當前居民生活最重要的三大信息終端產品應用情況的維度,衡量信息終端普及程度;選取人均通信消費支出、人均報刊訂銷數這兩大指標,衡量居民信息消費水平。
企業信息化指數構建。在信息社會中,企業信息化具有兩大顯著特征:一是信息化手段和方式全面深度融入企業生產,隨著信息技術不斷融入滲透到傳統產業生產活動中,企業生產過程中對信息技術、信息服務等要素依賴性增強,企業生產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二是企業普遍采用信息技術催生的新型商務模式,企業在采購、銷售等過程中廣泛應用電子商務等新型交易模式,電子商務發展迅速。因此,在指標構建上,選取企業ERP、MES、PLM及SCM①ERP是一種主要面向制造行業進行物質資源、資金資源和信息資源集成一體化管理的企業信息管理系統;MES系統是一套面向制造企業車間執行層的生產信息化管理系統;PLM是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統,是一種應用于在單一地點的企業內部、分散在多個地點的企業內部,以及在產品研發領域具有協作關系的企業之間的,支持產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的創建、管理、分發和應用的一系列應用解決方案;SCM是企業供應鏈管理信息管理系統。普及率、企業裝備數控率、大中型企業數字化設計工具普及率等六個指標,從企業內部兩化深度融合的維度,衡量企業生產信息化普及程度;選取企業采購環節電子商務應用率、企業銷售環節電子商務應用率兩個指標,衡量企業電子商務發展情況。
政府信息化指數構建。在信息社會中,政府信息化具有兩大顯著特征:一是政務公開,隨著信息技術手段在政府工作中實現廣泛應用,政府機構日常辦公、信息收集與發布、公共管理等事務均在數字化、網絡化的環境下進行,電子政務高度普及,政務服務平臺逐步健全。二是政府向服務型轉變,越來越多的人參與政府決策,對政府進行監督,政務服務日益均等化、規范化、高效化。因此,在指標構建上,選取能直接反映電子政務水平的政府網站得分指標衡量信息公開水平;選取在線服務得分指標衡量政務服務水平。

浙江省信息社會評價指標體系(ZI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