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躍 聞海燕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即與集約化水平低、政府主導和準城市化的傳統城鎮化模式相比,新型城鎮化必須突出以人為核心,實現從土地城鎮化到人口城鎮化。與傳統城鎮化強調以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作為衡量尺度不同,新型城鎮化更注重發展質量。應緊緊圍繞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穩步提高人口市民化水平。新型城鎮化強調以人為本并不是簡單地將農民戶籍城鎮化,而是讓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實現市民化,獲得與市民均等的就業、住房、子女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同時通過提供更為完善的職業教育,提高他們融入城鎮的素質和能力,完善就業和創業服務體系,拓寬融入城鎮就業體系的渠道,為他們全面發展提供更多機會和可能。
針對“就地城鎮化”的居民,通過實行城鄉一體化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通過美麗鄉村建設,改善農民社會福利,使他們在當地能夠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關鍵是要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優化中心村的布局。加快中心村的交通、供水、供電、廣電、通信、消防、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中心村基礎教育、文化體育、衛生醫療、養老服務、公共交通、商業連鎖等公共服務設施。
以產業為支撐,促進產城融合。產業是城鎮發展的基礎,城鎮是產業發展的載體,二者相伴而生,共同發展。有產業支撐的城鎮化才能提升轉化農民、吸納就業的能力,才能避免造成“空心化”,避免出現“空城”、“鬼城”。要以新型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作為城鎮化的重點,互為支撐。同時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包括為居民生活服務的生活類服務業,也包括為現代農業和城鎮產業服務的生產性服務業,使工業化、城鎮化與服務業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應在產城融合理念指導下,促進產業集聚,以產業集聚發展拉動城鎮發展。城鎮應搞好產業規劃、政策導向、資金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工作,為產業培育和發展提供相匹配的承載力。
提高城鎮建設用地利用效率,實現集約、綠色、可持續發展。以土地擴張為導向的粗放型發展的傳統城市化以“攤大餅”式平面擴張,大城市產生嚴重的“城市病”,造成資源環境的過度開發及不可持續性。新型城鎮化應走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集約、綠色生態型發展,通過大中小城市和城鎮協調發展,形成城市群、城市帶。要著力提升城鎮可持續發展能力,積極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適宜人居的綠色、低碳城鎮。加強城鎮資源循環利用,政府可通過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以吸引投資商對廢棄地的開發投資再利用。鼓勵發展緊湊型城鎮,倡導城市的“精明”增長和集約增長,形成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發展城鎮的倒逼機制。
建立多元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傳統城鎮化主要以政府投資為主,依靠土地財政的投融資體制造成城鎮建設資金短缺,也迫使地方政府依靠大量出賣土地來獲得資金支撐城鎮化。這種做法不僅不可持續還蘊含巨大風險,因此要建立多元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針對目前城鎮化建設的融資工具還比較單一,融資機制的市場化程度難以滿足新型城鎮化建設多樣化融資服務需求的現狀,要加快融資機制的改革與創新。一方面應加快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改革,如限定地方政府投融資業務范圍、加強對投融資平臺的管理,健全“借、管、用、還”運行機制;另一方面,加快推出包括基礎設施證券化、基礎設施投資基金、市政債券、民間金融等形式的多元的融資模式,使多元化投資與不同項目對接,形成更為高效合理的城鎮化建設融資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