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英
日本“立法規、控總量、定標準、籌經費、強技術”的“治水五步曲”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其水環境保護理念也值得我們深思
水污染問題一直以來便被視作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帶來的“陣痛”。隨著工農業的發展,浙江眾多水系污染問題也日漸突出,“邀請環保局長下河游泳”的呼聲備受關注。對于如何從技術和理念上防治水污染,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正在積極行動。
環境“陣痛”當然并不僅僅出現在浙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經歷了快速經濟增長期,全日本各地出現了嚴重的環境污染事件,環境公害問題逐步跨區域化,并呈現出復雜化、長期化的特性。至上世紀80年代后期,日本開始大力治理水環境污染,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其“立法規、控總量、定標準、籌經費、強技術”的“治水五步曲”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通過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夯實環境保護基礎。日本的水環境保護法律體系較為完備,大致可分為5個層次:第一層次主要包括《環境基本法》;第二層次主要包括《水污染防治法》等綜合性法律;第三層次包括建設計劃、規劃類法律,如《城市規劃法》等;第四層次主要針對工業污染治理,如《關于在特定工廠建立公害防治組織的法律》;第五層次是經濟責任等其他相關法律,如《企業負擔公害防治事業費法》等。尤其是根據污水處理的不同模式,日本還為城市和鄉村分別制訂了不同的適用法規,城市適用《下水道法》,鄉村適用《凈化槽法》。
通過科學合理的總量消減計劃確定總量控制目標。日本對人口和產業集中的區域,以及大范圍向封閉性水域(湖泊、內灣、內海)排放大量生活污水或產業污水的地區,引入排水總量控制制度。環境廳可以制定有關水域地區的污染負荷量“總量削減基本方針”,明確規定削減的目標、年度目標及其他基本事項。都道府縣據此再向各污染源分解削減目標量、提出減排目標的完成方法并告知其他必要事項。
通過嚴格的環保標準實現總量控制目標。日本將環境質量達標狀況作為評定政府政績的指標,成為“政務目標”。目前,日本保護人體健康的環境標準有27項,適用于所有公共水域,并且要求所有水域實現達標,最近又增加了關于二惡英的水環境標準。保護生活環境的相關標準有16項,適用于特定不同用水目的水域,規定了水域的氫離子濃度、生物化學需氧量標準,要求達標時間原則上以5年為期限。在環境標準基本達標后,國家會不斷發布更嚴格的新標準,各地頒布嚴于國家標準的要求。
通過多樣的投資方式來籌集水污染治理經費。日本污水處理費用的基礎設施部分主要由政府出資,運行費用則向工廠和居民收取。具體操作是處理廠根據實際的運營成本,與居民協商具體的價格,然后報議會通過。比如,下水道處理系統的基礎設施投資形式為國庫補助50%-55%、地方負擔40%-45%,一般以發行債券的形式募集,受益者負擔5%;污水處理分管網的投資形式為地方負擔95%,受益者負擔5%。
通過先進的技術來發展污水處理產業。為了應對廢水處理技術的迫切需要,日本政府聯合許多大公司共同投資進行了為期6年的“水復興90年規劃”科研項目。這項計劃不僅幫助許多企業建立了廢水處理技術系統,而且開發了一種膜技術與生物反應器相結合處理工業和城市污水的技術,直接推動了膜生物反應器在污水處理中的應用。目前,膜法水處理技術仍是污水處理最經濟的方法之一,而日本企業牢牢控制了全球“水處理膜”領域的半壁江山,以旭化成、東麗、三菱麗陽為龍頭的日本企業擁有全球43%的份額。
除了立法、規劃、技術等層面以外,日本人的水環境保護理念尤其值得我們深思。從水環境問題集中爆發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日本政府力圖用文化理念去促進國人自覺的環保意識,從小學到高中,環保都是學生的必修課。現在,日本人對于水生態保護有一種接近神經質的狀態,每一滴水都不允許被污染。他們很清楚,如果你污染了一條河,那么這條河就將會影響到其他人,同時你所飲用的水也可能來自這條河。在面對水污染的時候,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