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之泰
對于物流業的發展,我國實際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選擇,在以“物流”這種活動為名稱的“物流產業”地位確定之后,物流業的地位大大提升,這就必然影響了物流業態的發展,對于物流業的定位,業內業外也有許多不同認識,其中不免產生獨立產業、主體地位的某些偏頗。實際上,我國《國民經濟“十一五”規劃》和五年前發布的《物流業調整振興規劃》都特別明確了物流業的定位,那就是物流產業的服務性定位。《物流業調整振興規劃》之中對這個問題有多次的表述:“復合型服務產業”、“現代物流服務體系”、“物流服務促進其他產業發展”、“推進物流服務社會化和專業化”、“培育一批服務水平高、國際競爭力強的大型現代物流企業”等。可以說物流業“服務”的定位是上述文件的一個重要的核心思想。
為什么這些重要文件反復地、多次強調服務的問題?我認為原因有二:一是正面的,這是物流業發展的正確之路;一是反面的,不反復強調難以改變我國經濟界尤其是物流領域自己對于物流業在定位上的一些偏頗。
物流產業和其他九個產業之間的關系,是物流服務的供給與物流服務需求的關系。從計劃經濟走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我國,由于在相當長的時期經歷了資源供給的短缺,其中也包括物流資源的短缺,這樣一來也當然形成了很長時期的“重供給、輕需求”的局面,這個局面派生和造就了供給方的主導意識強勁和服務意識的缺乏。物流領域的情況就是這樣。現代物流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才引進到我國,這個領域真正的發展是在二十一世紀,距現在也就是十年多的時間。于是,一個問題出現了:這個領域沒有真正接受經濟體制改革的洗禮,需求方的主導作用和供給方的服務作用沒有經過經濟體制改革而深深地確立。其結果必然是,供給方的主導意識還非常強,物流的供給方定位于“服務”的問題,在觀念上、體制上、管理上似乎并沒有真正解決。
所以,物流業牢牢把握“服務業”的定位,不但應該是我們在貫徹《物流業調整振興規劃》期間特別注重要做的事情,即使在三年的規劃期之后也是如此,是我們進行現代物流系統構筑和發展的一個長時期需要認真解決的問題。
“服務”定位所體現的雙邊關系從總體上來講是服務與接受和使用服務的關系,這個關系本質上是主從關系,這方面發達國家和我國有很多的說法,例如,“用戶第一”、“最后一道工序是用戶”、“用戶永遠是正確的”,極端的說法可以把它描述成像對待上帝一樣的主從關系,這種關系必定有一方是主體,這個主體是服務的需求方。當然,經濟領域是非常復雜的,也有“供給推動需求”說法和現實,但是,這不是普遍適用的規律。供給方的能動作用當然是能夠推動需求方的發展,但是,這也是因為本來就存在有潛在的需求,所以,本質上仍然是需求決定供給的規律在起作用。這種關系當然會直接影響到產業的發展,在發展方面,也必然是根據做為主體的需求方發展情況以及需要,來影響、拉動和確定服務提供方的發展,這種雙邊關系絕不能顛倒。
我國曾經經歷過多年的計劃經濟體制,造成了物質資源長期短缺的客觀存在,同時也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官僚式的行政管理機構,再加上計劃體制實際和理論共同培育出的習慣思維,這樣就共同鑄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供給主導需求。這在我國曾經風光無限的“物資流通”系統表現得特別突出。我國一個時期經濟領域就存在“集中、統一、全面管理”和“供給第一”,在那個時期的這種管理思想之下,管理幾乎成為一種擁有非常大權力的、對其他產業的管制行為。這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例如戰爭時期、困難時期)出現嚴重資源短缺的情況下也許有一定的道理,但在那種狀況下,怎么可能談得上“服務”?我國在計劃經濟的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雖然口號上也非常明確地提出:“從生產出發,為生產服務”,當然也只有口號的意義而沒有實際意義。
筆者認為,物流業的這個定位問題是重大的原則問題,我們必須站在是不是堅定地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的高度看問題。物流業定位于“服務”,來找正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確定位,來解決和其他產業的雙邊關系,因為這樣才有利于國民經濟,才能夠真正促進中國物流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