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劉道勤

老編有曰:醞釀良久的EMS在IPO大門重啟之時卻臨陣退卻,令業界頗感意外。而此舉或將對國內快遞業的未來上市步伐平添些許拖怠。
日前,經中國證監會批準,中國郵政速遞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出于進行戰略調整的考慮,撤回了IPO上市申請材料。
中國郵政速遞物流表示,公司為上市準備了五年,但近年快遞物流市場和資本市場及監管辦法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為此中國郵政速遞物流決定實施戰略調整,將組織架構由原來的母子公司制調整為總分公司制。考慮到該調整將影響到上市進程,因此主動撤回IPO申報材料。
此前,中國郵政速遞物流于2011年8月向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提交了發行上市申請,并于2012年5月4日,通過了證監會發審委的審核,擬發行不超過40億股,募集資金99.7億元,希望成為國內“快遞第一股”。“中郵速遞并不缺錢,對它而言,推遲IPO不一定是壞事。”多位業內人士如是評價其主動撤出IPO這一動作。
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表示:“中郵速遞現在退出IPO是對的。”徐勇評價,現在市場環境并不適合快遞公司上市,因為今年下半年快遞企業的價格戰愈演愈烈,快遞企業利潤更薄,不利于快遞企業上市估值。此外,目前中國快遞行業的法律、消費環境也并不成熟。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快運分會副秘書長劉建新認為,中郵速遞上市是遲早的事,現在只是暫時擱置,目前資本市場的環境不適合快遞企業上市。
有曰一:事實上,EMS醞釀IPO之路走得頗為曲折。成立于2010年6月的中郵速遞是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旗下EMS業務與中郵物流業務合并而來,早在2011年8月就曾向證監會提交了上市申請,由于當時EMS沒能達到“持續經營時間3年以上”未能過會。2012年5月,EMS首次過會,但隨后由于審計漏洞等方面的原因,被證監會中止審查。隨著A股IPO的暫停,EMS上市未見下文。2013年7月,EMS再次通過審批,只待IPO開閘。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中郵速遞退出IPO是迫不得已。
“對這個時候的快遞公司而言,市場份額與利潤,就好比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申通一位管理層比喻道。
如果上市,迫于對上市公司利潤的要求,要么公司在價格戰等諸多市場策略方面受到制約,要么存在業績變臉的風險。如果不能充分融入市場、適應市場,即便上市,未來的公司競爭力也會大打折扣。
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蔓延整個快遞行業多年,并持續加劇的“價格戰”是促使EMS主動退出IPO最直接的導火索。
一方面,“通達系”民營快遞的市場爭奪進一步加劇了價格戰,導致整個行業競爭升級。為業內共識的是,近兩年尤其2013年資本對行業的青睞和攻勢格外兇猛,“資本換市場”的概念被認為在未來至少兩年內仍將持續。
業態環境逼迫下,EMS在2012年、2013年也早已主動放下身段,在廣東、江浙、上海一帶通過降價、服務和改變產品等策略,屢番嘗試市場轉型,以前所未有的姿態積極參戰“雙十一”爭搶電商客戶。不過,在記者采訪的多家民營快遞公司看來,即便EMS市場轉型較為明顯,也不對自己構成威脅。相反,正是民營快遞的快速擴張,對EMS的市場份額造成了沖擊。
據了解,快遞業“通達系”一級梯隊已經占據了整個中國快遞市場80%以上的份額,EMS的快遞市場份額可能不及10%。
EMS招股說明書顯示,在2009年~2011年三年內,EMS國內速遞收入分別增長了14.51%、12.88%和16.36%。據國家郵政局統計,2009年~2011年,全國規模以上快遞企業分別實現業務收入479.0億元、574.6億元、758.0億元,同比增幅分別達17.3%、20.0%和31.9%。從這一數字看,EMS營收增長連續三年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中郵速遞官網稱:“EMS經過慎重地決策選擇了戰略調整策略。考慮到實施重大調整將影響到上市進程,主動撤回IPO申報材料。”
EMS方面強調,公司在準備上市過程中經歷了五年多的時間,而近幾年快遞物流市場、資本市場和監管辦法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為提高自身應對市場競爭的能力,公司決定實施戰略調整,將組織架構由原來的母子公司制調整為管控更加有效、更適合網絡型企業特點的總分公司制。同時根據經營需要,對直營區域范圍、管理層級進行市場化的調整。等待調整到位后,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再擇機進入資本市場。
一位業內人士直言,業績下滑是導致上市中斷最直接的原因。在整體毛利較低、成本較高的行業背景下,如果選擇這個時間節點上市,對EMS來說,顯然后續盈利的壓力較大。
有曰二:面對國內市場上民營快遞的攻勢,EMS已被迫放下身段,自2012年開始,在廣東、江浙、上海一帶通過降價、改變產品的策略嘗試市場轉型,甚至以“5元同城快遞”的低姿態爭搶電商用戶。而募集資金用于集散轉運中心建設和購置飛機、車輛等項目,也被業界視為切入國內電商市場的發力動作。
但就目前國內市場的競爭情況來看,眷戀政策依賴的EMS,即便是后續的加大投入亦難以贏得行業領先之勢。
對于EMS上市擱置的消息,中國電子商務協會物流專家、漢森世紀供應鏈總經理黃剛認為,EMS的IPO暫停后有可能從逐步開放回歸不開放的體系,這對行業公平競爭是個不利因素。此前,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就曾發布消息稱,郵政企業代辦金融和速遞物流業務,將繼續享受三年免征營業稅等優惠。
據長期關注快遞物流投融資的鐘鼎創投董事總經理、合伙人湯濤表示,EMS主動退出IPO對行業不是好事情,整個行業未來上市步伐的不確定因素也會因此增加。在湯濤看來,行業本身正亟需一家標桿企業來樹立標準,尤其“奪命快遞”事件已暴露出行業系列難題。
從投融資的角度看,證監會對未來快遞公司在上市各方面的衡量尺度是什么?比如人員社保、租用場地的合規性要求、成本等系列細節問題,都需要“第一個吃螃蟹的”來嘗試和傳導。EMS無論從自身規范程度,還是上市成熟條件,無疑都曾被寄予厚望。但如今EMS主動退出,則將這一期待蒙上一層陰霾。
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位研究員表示,未來要想迎來快遞公司的上市潮,從整個行業來講,應該有一個相對更加開放的環境,而且從管理上更加規范。“現在整個快遞行業都面臨轉型升級的難題,比如管理粗獷、發展不平衡、不均衡、不可持續都只能通過轉型升級。”
目前,除了圓通總裁喻渭蛟曾明確表示,圓通的上市計劃預計將在2015年~2016年間完成之外,其他快遞公司尚無確切時間表。
有曰三:當下,國內快遞業已經迎來商業模式創新和品牌競爭時代。新的一年,快遞企業會表現出更多的差異性競爭,尤其是在爭奪市場“最后一公里”的角逐中,經營模式會出現分化。已具雛形的社區自提點或會廣泛落地,借以形成新的商業模式,快遞企業或可借此打造和強化自身的品牌形象。
于A股市場而言,行業第一股具頭羊效應。如果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獲得較高的市場估值,一般情況下,今后整個行業板塊估值亦會走高。EMS的上市中止為過去一年的快遞行業關鍵詞添上了重要的收尾之作,而快遞行業也勢必迎來更為復雜的融資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