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計監督檢查工作
2013年,會計監督檢查工作緊緊圍繞宏觀調控重點、社會關注熱點開展會計監督檢查。通過創新監督方法和手段,加強法制和信息化建設,提高工作質量和檢查成效,提升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和企事業單位會計信息質量,為推動經濟更加有效、更加公平、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一)組織專員辦對通信、航空、能源等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開展聯合檢查。組織專員辦以總部總所檢查為突破口,充分發揮集團作戰優勢,加大關系國計民生的中央企業、上市公司和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的檢查力度,共檢查95戶企業和44家事務所,在服務宏觀調控、推動財政改革、規范企業管理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一是圍繞財稅體制改革和宏觀調控重點,對部分通信、航空、能源領域的大型央企開展聯合檢查,重點檢查了5家中央企業,并對3家央企的部分下屬企業開展了檢查,發現收入成本核算不實、超標準發放福利獎金、重復申報財政資金等問題,個別單位還存在私設“小金庫”等問題。二是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對5個大型城市出租車行業開展檢查和調研,揭示出租車行業利益分配不公、燃油補貼政策效用不明顯等問題。三是圍繞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對37戶上市公司開展檢查,發現部分上市公司虛增收入、欠繳稅費、違規分配股利等典型問題。
(二)組織地方財政部門對交通建設、教育和公用事業等行業開展聯動檢查。15個財政廳(局)開展了對交通建設行業的檢查,21個財政廳(局)開展了對教育行業的檢查,16個財政廳(局)開展了對公用事業單位的檢查。各級財政部門充分發揮就地監管優勢,上下聯動、全面推開,共投入檢查力量24 899人,檢查企事業單位22 912戶、會計師事務所1 484家。檢查發現違規使用專項資金、超額發放津補貼、未執行“收支兩條線”規定、虛報冒領財政資金等問題,發現部分事務所存在低價承攬業務、掛名執業、財務管理混亂等問題。各地共檢查發現違規問題金額932億元、查補稅款3.8億元,共處理處罰企事業單位6 237戶,處理處罰責任人69人。
(三)促進行業發展,組織開展對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在組織專員辦對證券資格事務所完成“三年輪查一遍”的基礎上,對德勤等44家證券資格事務所進行檢查,并延伸檢查了一批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上市公司。檢查情況表明,證券資格事務所執業質量明顯提升,內部治理進一步優化,但也有部分事務所存在審計程序嚴重缺失、風險評估流于形式、專業判斷出現重大錯誤等問題。同時,在檢查內容上不僅關注事務所執業質量,還對事務所財務會計核算、財務管理、內部控制、人員資質等方面進行全面檢查,發現內部控制流于形式、對分所管理松散、未實現統一管理,財務核算不規范、個別事務所存在偷漏稅等違規問題。
各省級財政部門按照“五年輪查一遍”的要求,采取全面自查和重點抽查相結合的方式,加大了對非證券資格事務所的檢查力度。檢查發現,相當部分中小會計師事務所存在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質量控制流于形式、業務報備不及時、審計收費明顯偏低等問題,個別會計師事務所還存在故意出具虛假審計報告等嚴重問題。針對檢查發現的問題,各地財政部門切實加大處理處罰力度,對30家會計師事務所予以暫停執業、警告、沒收違法所得和罰款等行政處罰,對29名注冊會計師予以吊銷注冊會計師證書、暫停執業和警告的行政處罰。
(一)穩步推進跨境監管合作談判。為維護國家利益和經濟信息安全,按照平等互利原則與有關國家和地區開展跨境監管合作,積極推動會計審計監管等效。一是繼續積極穩妥推進同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管委員會(PCAOB)的審計監管合作。在日常檢查方面,堅持在互相尊重主權和法律的基礎上開展監管合作,推動建立相互依賴的監管合作機制;在執法調查方面,與PCAOB簽署執法合作備忘錄,通過執法合作渠道向美方提供審計工作底稿。二是在2011年中歐實現審計監管等效的基礎上,推動與歐盟主要成員國的磋商并取得積極進展。2013年11月第八次中歐財金對話就審計監管合作達成共識,并啟動與歐盟的適當性評估。三是與加拿大監管機構進行積極溝通,就建立相互依賴的監管合作機制達成共識,就審計監管合作協議的具體條款進行磋商。四是積極參與多次雙邊和多邊外事會談,包括中英財經對話、中歐經貿高層互訪、中歐財金對話、中德高層互訪、中歐領導人會晤、中法高級別經濟財金對話等,利用多種外事渠道推動跨境審計監管合作。
(二)首次開展內地與香港監管合作檢查。根據監管合作協議和香港方面的核查請求,組織10個專員辦,對包括國際“四大”在內的5家內地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在港上市公司的執業質量進行檢查,并延伸檢查了5家H股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各參檢單位高度重視,抽調精干力量,探索按照國際標準開展檢查,為跨境審計監管積累了寶貴經驗。這是內地首次與香港開展審計監管合作,也是國際上第一個在互相依賴的機制框架下開展的監管合作案例,對于深化內地香港交流合作、推進跨境監管談判具有重要意義和示范作用。
(三)加強調研,提高合作水平。為提高會計審計監管合作水平,財政部組織國內大型會計師事務所、高等院校、專家學者等機構和相關人員開展調研,吸取國外先進經驗,總結近幾年工作實踐,組織完成《國際會計監管合作研究》;啟動“中國、香港、國際會計準則以及審計準則運用差異研究”項目;啟動“跨境監管合作機制研究”項目;就各國會計審計監管體制、學界研究成果及審計監管實踐等進行研究,為監管合作奠定堅實基礎。
按照政務公開的要求,為進一步提升會計監督工作的規范化和透明度,財政部繼續對外發布了第二十六、第二十七和第二十八號檢查公告,對專員辦和地方財政部門2012年會計監督檢查發現的問題、處理處罰結果以及整改情況進行公告,其中第二十六號和第二十八號公告分別對金融類企業、非金融企業和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的檢查結果進行逐戶公告。
各地財政廳(局)進一步完善查前公示和查后公告制度。34個省級財政部門、2 000多個市(縣、區)財政部門將檢查名單、檢查內容等向社會公開,查前公示被查單位數量達2萬余戶,占檢查總量的90%以上。截至2013年底,18個省級財政部門、1 000多市縣財政部門已將2013年度檢查結果向社會公開,查后公告被檢查單位數量近萬戶,占檢查總量的40%以上。通過加強公示公告力度,及時將違法案件向社會公開曝光,形成全社會關注和支持會計監督的良好氛圍,有效地提高了會計信息造假的成本。
(一)進一步完善“三位一體”的會計監督體系。一方面重點研究如何充分發揮注冊會計師社會監督的輻射作用,堅持會計監督檢查與促進注冊會計師行業健康發展相結合,通過加強對事務所全方位、多角度的監督,提高事務所核心競爭力和社會公信力,充分發揮事務所的審計輻射作用。另一方面通過向被查單位下達管理建議書,提高單位內部監督管理水平。通過強化注冊會計師行業監管和推動被查單位內部管理,充分發揮社會審計監督和內部會計監督在“三位一體”會計監督體系中的職能作用。
(二)進一步完善監管方式方法。一是完善聯合聯動檢查機制。對查前調研選戶、方案制定、過程控制等方面進行創新和規范,做到總行總部檢查與分支機構檢查相結合,會計信息質量檢查與內控評價、專項資金檢查、財政金融政策執行情況檢查相結合,檢查效率和質量明顯提升。二是完善審理處理機制。組織成立會計監督檢查審理委員會,對處理處罰工作進行統一指導、集中把關,防范行政風險和廉政風險。經集中審理,共對2012年會計監督檢查涉及的146戶企業、57家會計師事務所下發處理決定,首次對被檢查的中央企業和金融機構出具管理建議書,有效提升了檢查工作成效。三是繼續堅持和完善專員辦對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監管制度,探索對事務所總分所的聯動監管,實現對事務所執業質量、內部治理、財務管理等全方位的監督,根據事務所的規模、業務性質、質量控制進行有針對性的監管。四是探索擴大日常監管范圍。專員辦重點建立對中央企業、金融機構和上市公司的日常監管機制,根據國際會計監管的需要逐步將境外上市公司納入日常監管范圍。地方財政部門也結合各地財政管理改革的需要,將會計師事務所監管與當地大型國有企業、地方金融機構、重點稅源企業日常監管結合起來,積極推進綜合評價、分類監管等監管方式創新,不斷夯實會計金融監督工作基礎。
(三)進一步提高監管技術水平。一是注重在檢查中全面應用檢查軟件。在專員辦會計監督檢查中普遍推廣小組作業版會計信息檢查軟件,依托小型服務器構建局域網,應用疑點庫、異常報警、數據分析等高級功能,提高系統穩定性和數據處理能力。聘用技術人員提供現場技術服務和遠程技術支持,特別是在對大型企業集團總部總行的聯合檢查中,專業人員先期進入,成功嘗試了“總部集中采集數據,參檢單位異地備份還原”的數據采集交換模式,為檢查高度信息化的大型企業集團積累了寶貴經驗。二是堅持推廣注冊會計師行業監管信息平臺,提高應用水平。對信息平臺進行功能提升,增加業務報備日常分析功能,為日常監管提供有力技術支撐,增強監管的及時性、針對性。推進財政、工商、稅務、證監、銀監、保監、人民銀行等監管部門的信息共享,選擇試點地區,積累經驗,研究建立會計報表單一來源制度,從源頭上解決企業出于不同目的編制多套會計報表的問題,綜合治理會計信息失真。
(四)加強監管隊伍建設。2013年4月23~25日,在河北涿州舉辦財政金融監管與會計監管培訓班,就會計審計準則的變化和會計監督實務等內容,對全國專員辦和地方財政系統負責會計監督的業務骨干220余人進行系統培訓。各級財政部門配備了一批具有專業資格和檢查經驗的干部充實到會計監督崗位上來,并對相關人員定期進行培訓。各級財政部門還通過借助外力,逐步建立外部專家庫,聘用社會力量參與監督檢查工作,形成政府購買服務的良好機制,提升監督檢查專業水平。
(五)提升會計監督綜合成效。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專項檢查與政策調研相結合,處理問題與完善制度相結合,更好地為財政管理改革和中央宏觀決策服務。各地財政部門以會計監督檢查為平臺,圍繞宏觀調控和重大財稅政策開展調研,結合檢查發現的系統性、行業性、制度性問題,提出大量政策建議,共上報各類信息236篇。首次組織專員辦對大型企業的內部控制情況開展全面檢查和評價,共發現1 087項內控問題,并向被查單位出具管理建議書,督促企業切實提高風險意識和內控水平,充分發揮會計監督的管理效應和規范效應。同時,對被查單位會計核算、財務管理、內部控制等進行全面評價,提出管理建議書,促進被查單位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財政部監督檢查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