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財務管理工作
2013年,中央財政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緊緊圍繞促進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積極履行財政職能,較好地完成全年各項工作任務,為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一)研究提出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新戰略。針對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存在的重大隱患,研究提出農業可持續發展新戰略。圍繞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新一輪退耕還林、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濕地保護與恢復、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等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點任務,組織開展一系列專題研究,不斷細化完善政策措施。
(二)研究改革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機制。深入研究改革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機制問題。聽取地方財政、扶貧部門和社會組織有關人員的意見和建議,深入基層開展調查。會同國務院扶貧辦起草《關于加強扶貧資金監管和使用改革工作方案的報告》,不斷完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機制。
(三)積極開展財政支農重大政策研究。開展中長期財政支農重大政策研究,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原則,提出今后5年財政支農重點工作和預算安排建議。研究創新農田水利設施運行管護機制,提出《關于推進農田水利設施產權移交和加強運行管護工作的政策建議》。積極配合水利部修改完善《全國抗旱規劃實施方案(2014~2016年)》,研究提出中央財政資金籌措建議。研究完善兵團預算管理體制機制,提出相關工作思路。專門成立課題組,對進一步調動農民種糧和主產區地方政府抓糧積極性問題開展深入研究。
(一)全力支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一是著力支持“造良田”,加快農田水利建設步伐。安排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補助資金180.08億元,新增400個小農水重點縣,堅持以重點縣為平臺,分類推進農田水利建設向全面、縱深、復合發展,重點支持高效節水灌溉、高標準農田、“五小水利”、農村河塘清淤整治、1~5萬畝灌區配套改造等建設。安排中央補助資金63億元,穩步推進東北4省區“節水增糧”行動,計劃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900萬畝。安排中央統籌農田水利建設資金63.25億元,重點支持糧食主產區、中西部地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農田水利建設。
二是著力支持“用良種”,加快現代種業發展和創新。安排良種補貼215.85億元,繼續穩定支持小麥、水稻、玉米和棉花良種全覆蓋,青稞良種在四川等西部藏區全覆蓋,在優勢產區支持推廣使用大豆、油菜、馬鈴薯原種、花生和天然橡膠等優良品種。安排撥付畜牧良種補貼資金12億元,繼續實施生豬、奶牛、肉牛等主要畜牧良種補貼,加快品種改良。進一步加強種業基金運作管理,研究促進提高種業創新能力,建立健全促進種業健康發展長效機制。
三是著力支持“施良法”,增強農業科技支撐能力。安排農業技術推廣和服務補助資金109億元,將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示范縣項目覆蓋到所有的農業縣(市、區、場),支持在更大規模、更廣范圍、更高層次上深入推進糧棉油糖高產創建,引導農民科學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支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推廣等,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安排農機購置補貼217.5億元,資金向糧棉油作物種植大縣等優勢產區適當傾斜,補貼機具種類擴大到12大類48小類175個品目,同時提高中央財政補貼限額,增強農民購買能力。擴大全價購機試點范圍,選擇部分地區開展農機報廢更新補貼試點,在東北、華北、黃淮海等適宜地區開展秋季農機深松整地作業補助試點。貫徹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會議精神,安排相關支出80.1億元,用于實施冬小麥“一噴三防”、小麥早稻病蟲害統防統治、南方水稻和東北水稻大棚育秧等技術補助,為夏糧豐收奠定堅實基礎。調整安排農業防災救災資金12億元,支持應對東北地區低溫冷害、南方高溫干旱和防控秋季三代玉米粘蟲、中晚稻病蟲等重大農作物病蟲害,確保秋糧豐收。安排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資金5億元,將試點范圍擴大到河北、新疆等14個省(區),比上年增加2個,重點獎補新建的馬鈴薯貯藏窖、果蔬貯藏庫和果蔬烘干等3類共18種規格的設施,逐步解決我國農產品產后損失嚴重問題。
四是著力支持“建良制”,促進生產經營體制創新。印發《財政部關于支持農民合作組織發展 促進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創新的意見》,重點提出推動支農項目與合作組織對接等政策要求。安排5億元,啟動財政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創新試點,支持試點地區培育新主體、探索新機制、開拓新領域,提高農業經營組織化、規模化水平。安排5億元,選擇部分糧食主產省,啟動新型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試點,采取以獎代補、購買服務、費用補貼等方式,鼓勵和支持社會化服務主體提供相關服務,促進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安排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121.5億元,支持各地集成推進優勢特色主導產業發展。繼續安排資金支持“菜籃子”生產基地建設、動物疫病防控、苜蓿產業發展和轉變草原畜牧業發展方式,政策重點向生豬、肉牛、肉羊等畜牧品種傾斜。安排獎補資金2.1億元,選擇21個縣區開展現代農業示范區改革與建設試點,探索推進農業改革建設新路子。
(二)積極支持農林生態建設與保護。
一是健全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安排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159.75億元,支持實施禁牧補助、草畜平衡獎勵、牧草良種補貼和牧民生產資料補貼,并對工作突出、成效顯著的地區給予獎勵,有效遏制草原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促進實現“禁牧不禁養、減畜不減肉、減畜不減收”目標。
二是加大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力度。將集體和個人所有的國家級公益林補償標準從每年每畝10元提高到15元,納入補償的國家級公益林面積為13.9億畝。2013年,安排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149億元,比上年增長36.7%。
三是支持啟動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補助試點。中央財政安排3億元,在內蒙古、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7省(區),支持開展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補助試點工作。
四是繼續支持實施林業重點工程。撥付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工程財政資金404億元,繼續推進兩大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從2013年起適當提高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中,必需和急需的基本口糧田建設和補植補造項目補助標準。2013年,退耕還林工程區基本口糧田建設任務共546.35萬畝,補植補造共406.58萬畝。
五是加大林業保護補貼力度。安排濕地保護補助資金、林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補助資金共5.5億元,對增強重要濕地及林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能力,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起到了積極作用。安排林業補貼、林業貸款貼息、林業科技推廣示范資金107.7億元,促進林業產業發展,實現興林致富。
六是支持做好防汛抗旱應急工作。按照國家防總第一次全體會議部署,對長江流域防汛抗旱工作進行檢查。安排防汛抗旱資金55億元,統籌支持防汛搶險、水毀水利設施修復及抗旱救災工作。安排山洪災害防治經費43億元,統籌支持非工程措施補充完善、山洪災害調查評價、重點地區洪水風險圖編制、重點山洪溝治理試點等工作。會同水利部印發《全國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實施方案(2013~2015)》。
七是支持水土流失治理和水資源保護。安排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補助資金13億元,支持20個省(區、市)279個縣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安排中央分成水資源費8.65億元,繼續支持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三)做好財政扶貧工作。
一是強化財政綜合扶貧政策。統計中央財政綜合扶貧投入情況,為進一步完善財政綜合扶貧政策提供數據支撐和參考依據。深入參與《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起草工作,研究創新扶貧開發6項工作機制、實施扶貧開發10項重點工作的具體內容。
二是加強專項扶貧資金管理。安排專項扶貧資金394億元,比上年增長18.7%。進一步完善發展資金使用機制。考慮地方扶貧對象數量、貧困深度、脫貧難度等因素,將新增部分的80%分配給連片特困地區。開展績效考評獎勵,穩步推進互助資金試點,繼續開展“雨露計劃”實施方式改革試點,支持甘肅連片特困地區特色優勢產業貸款貼息,對貧困地區災情給予適當救災補助。此外,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支持力度,安排少數民族發展資金36.9億元,比上年增長30.1%。支持做好專項扶貧其他重點工作,積極推進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基金籌備工作。
三是推進彩票公益金支持扶貧開發試點。安排用于扶貧開發的彩票公益金規模12億元,比上年增長33.3%,重點支持中西部貧困革命老區縣整村推進,探索貧困革命老區扶貧開發新模式。
(四)加大南水北調工程支持力度。及時撥付政府性基金205.29億元,支持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建設,保障工程建設資金需要。會同有關部門認真研究工程增加投資測算及籌資方案、東線一期工程運行初期供水價格、東線運行管理機構組建等重大政策,配合有關部門認真研究和修改南水北調供水條例等法規。對中線水源區水源保護有關工作進行深入研究,向國務院報送有關報告,得到國務院領導肯定。
(五)支持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撥付人工影響天氣補助資金2億元,支持各地開展人工影響天氣防災減災作業。在氣象局部門預算中安排相關資金2.59億元,比上年增加56%,支持范圍從277個縣擴大到481個縣,并進一步突出支持重點。此外,按時完成氣象部門艱苦邊遠地區津貼調整、高海拔地區折算工齡補貼以及津貼補貼調整等新增經費測算、審核工作,配合全國人大開展《氣象法》實施14周年執法檢查工作。
(六)全面支持新疆兵團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支持兵團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在保障兵團支出的基礎上,結合反恐維穩任務重、兵團城鎮化建設加速等形勢,對重點團場維穩防控、城鎮運行維護、人才開發等重要項目支出予以補助。
(一)啟動黑龍江省“兩大平原”涉農資金整合試點。根據國務院決策和部黨組部署,積極有序推進“兩大平原”涉農資金整合試點相關工作。一是摸清底數。會同財政部內有關司局、黑龍江省財政廳統計近年來中央財政支持黑龍江省以及“兩大平原”51個縣的投入情況,為開展整合摸清底數。二是加強溝通。與財政部內相關司、國務院有關部門、黑龍江省政府進行溝通協商,進一步明確支持“兩大平原”涉農資金整合的工作目標、原則、范圍和方式等。三是印發意見。8月,經國務院批準,印發《關于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涉農資金整合的意見》。四是加強督導。協調有關單位加快撥付中央財政相關資金,指導黑龍江省制定印發具體實施方案和整合管理辦法。及時跟蹤、整理試點進展情況報部領導。“兩大平原”整合試點打破涉農項目審批格局,從制度上賦予地方更大的自主權,對推動全國整合以及中央源頭整合具有重要意義。
(二)積極盤活農業沉淀資金。貫徹落實國務院部署,對盤活農業沉淀資金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為進一步加強農業財政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印發《財政部關于積極盤活農業財政資金的通知》,要求對于未作具體規定的結余資金和按規定收回總預算的結轉資金,由同級財政限時統籌用于農田水利建設。
(三)支持推動國有林場改革試點。根據國務院關于壓縮財政支出的精神,2013年國有林場改革試點補助資金暫緩撥付。為積極推動這項改革試點工作,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林業局做好對試點省改革方案的批復工作,并積極配合有關部門研究起草國有林場改革方案。
(四)支持深化水利重點領域改革。一是推進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會同水利部印發《關于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改革范圍和內容、保障措施等,完成2013年經濟體制改革任務。二是擴大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示范。安排補助資金3億元,支持擴大在全國27個省55個縣,分類建設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示范區,充分發揮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推廣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示范成功經驗,建立長效運行機制。三是支持深化水管體制改革。安排中央水利建設基金維修養護經費12.45億元,對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縣級國有公益性水利工程維修養護給予補助。安排補助經費32.29億元,推動地方水管單位體制改革,保障水利工程安全運行和效益發揮。
(五)支持農口部門管理體制改革。一是探索開展政府購買服務試點。選擇農業部、中國氣象局、扶貧辦部門預算部分項目,開展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試點。積極厘清部門預算項目支出中政府購買服務內容,提高支出規范性、合理性。二是支持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試點。支持強化土地承包經營權物權保護,健全中國特色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制度,提升農村土地承包管理科學化水平。2013年,在農業部部門預算中安排3 000萬元,用于支持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試點。三是推動農口部門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積極配合做好農口部門事業單位分類工作。派人參加事業單位改革分類工作組,負責聯系全國供銷總社等7家單位并提出初步意見。四是會同農口部門做好項目清理、離退休經費統計、津補貼審核、行政審批事項下放等工作。
(一)加強預算管理。一是嚴格審核批復中央農口部門預決算。指導督促中央農口部門做好部門預決算編制、結余結轉資金管理,認真按照有關規定審核并及時予以批復,預決算編制質量持續保持較高水平。二是繼續抓好預算執行管理。召開中央農口部門預算管理工作布置會,對全年預算執行工作進行動員部署。繼續強化預算執行定期通報、考核掛鉤、約談督導等有效機制,督促部門提高用款計劃科學性。三是平穩有序推進預決算公開。按照大穩定、小調整的總基調,完成2013年農口部門預算公開工作,輿情監測相對平穩,公開工作取得預期效果。四是提升預算績效管理水平。會同中央農口部門積極推進部門預算績效管理。選擇廣東墾區人畜飲水工程建設項目開展績效再評價。支持國家林業局成立全國林業預算資金績效研究考評中心。組織對現代農業生產發展、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財政專項扶貧、林業科技推廣、草原生態保護等地方專款開展績效評價。五是做好預算管理基礎工作。及時辦理預算追加、調整,認真做好辦文、記賬、指標登錄等工作。
(二)加強資金監管。一是不斷加強制度建設。制定或修訂印發《中央財政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資金管理辦法》《中央財政天然橡膠良種補貼資金管理辦法》《中央財政農業生產防災救災資金管理辦法》《氣象衛星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中央財政統籌從土地出讓收益中計提的農田水利建設資金管理辦法》《中央財政山洪災害防治資金管理辦法》。二是著力加強監督檢查。以完善制度、創新機制、強化監管、提高效益為主題,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水利資金管理提高年”活動,著力提高水利資金使用效益。配合財政部監督檢查局做好中央政府公共投資預算執行檢查工作,督促有關省份逐項落實整改措施。三是積極配合開展審計。配合國家審計署陸續開展預算執行、政府債務、存量資金以及“213農林水事務”科目等審計。針對19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審計情況,提出進一步加強管理的意見和建議,并在績效評價中對違規違紀問題予以處理和通報。
(財政部農業司供稿王振窮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