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合作財務管理工作
2013年,國際合作財務管理工作以推進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全過程管理為主線,不斷完善規章制度,加強貸款管理基礎工作,推進項目績效評價,努力提高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全過程管理水平,各項工作取得成效。
(一)及時準確做好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對外還款和對內回收工作,維護國家主權信譽。2013年,在回收債務方面,嚴格按照轉貸協議回收各省(市、區)及項目單位的貸款債務,共向各地財政部門和項目單位開具付款通知1 829份,涉及金額約合26億美元。在償還債務方面,共完成向世行、亞行、國際農發基金和歐洲投資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以及聯合融資銀行還款154筆,合計金額約29.64億美元。每筆付款都嚴格按規定程序進行審核、復核和申請,確保償債工作時效性和安全性,切實維護了我國政府的對外償債信譽和經濟利益。鑒于按時償還貸款債務,全年累計獲得世亞行貸款利費減免3 730萬美元。
(二)按時完成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還貸墊付資金的回補。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債務管理采取利用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還貸準備金對國際金融組織統一償還到期債務的方式,國際金融組織貸款統還列支及債務減免項目的還款資金每季度由國庫向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還貸準備金回補。根據工作規程,2013年共計向國庫司申請回補資金約2.12億美元,減輕了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還貸準備金的墊付壓力,保證了還貸準備金的正常運轉。
(三)做好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項目債務統計及報表編制工作。2013年,累計處理原始憑證5 000多張,及時完成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項目債務數據收集、錄入和統計分析工作。同時,按照2009年下發的關于定期核對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債務的通知要求,3月份在廣西召開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債務數據對賬會,與各省級財政部門核對貸款債務數據,及時對有差異的數據進行更新,保證貸款基礎數據的準確。同時,每月編制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債務情況統計報表(包括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歐投行及聯合融資),并及時提供給北京市外匯管理局。
(四)認真管理國際金融組織貸贈款項目提款報賬。截至2013年底,由財政部國際司直接管理資金支付的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和贈款項目共計19個,日常工作主要包括處理提款報賬、向國際金融組織申請資金回補、債務分割、會計核算、債務回收、對項目單位進行財務和支付培訓、協調項目單位、項目辦與相關財政部門之間的財務關系等。2013年,共向各項目單位付款330筆,金額1 500多萬美元,向世行、亞行申請回補17次,金額1 600萬美元。
(五)推進政府外債統計監測預警管理信息系統應用。2013年,針對信息系統運行一年來發現的相關問題,繼續對系統進行優化和更新,同時,不斷完善國際金融組織貸款信息數據庫,實現中央和省級財政部門之間貸款信息的共享和及時更新與核對,以及常規性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本息費債務的自動計算和預測等功能,日常債務管理工作效率顯著提升,數據準確性大為提高。為做好系統推廣應用工作,4月在鎮江舉辦培訓班,組織各地財政部門相關人員進一步熟悉和掌握該信息系統的運行和使用,并多次與世亞行相關部門溝通爭取其支持,完善歷史數據庫的建設。
(六)加大國際金融組織財務與支付管理政策培訓力度。2013年,聯合世行貸款局、亞行主計局分別舉辦3期貸款項目財務管理和支付政策培訓班,共計培訓地方財政部門和項目單位300余人,系統講授國際金融組織貸款產品特點、財務管理要求、支付政策變化以及實務要領,增強了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項目管理一線工作人員的技能。
(一)國際金融組織項目績效評價管理制度逐步完善。2013年正式頒布《國際金融組織貸款贈款項目績效評價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同時形成《操作指南》修訂版。已形成以《管理辦法》為基礎、《操作指南》為核心的制度框架體系。
為更好地借鑒國際金融組織績效評價體系的理論與實踐經驗,發揮績效評價在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等方面的作用, 2013年,國際司基于多年來開展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項目績效評價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委托亞太財經與發展中心開展完成了《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項目績效評價與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對比研究》課題研究,針對完善我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提出政策建議。
(二)國際金融組織項目績效管理實踐水平不斷提高。從2013年起,評價實踐進一步深入開展,在中央和地方兩個層面上同步推進,即由各省級財政部門和中央項目單位按照《管理辦法》的規定,自主獨立組織開展評價工作,同時國際司選取部分已評價項目開展再評價工作,以全面提升績效評價管理水平。截至2013年底,共對147個國際金融組織貸贈款項目開展了績效評價,其中,貸款項目130個,贈款項目17個;在建項目74個,完工項目72個,前期評估項目1個,涉及環保、城建、能源、交通、農業、教育、衛生和扶貧等多個行業,先后編輯并出版6本典型案例集。通過對國際金融組織項目開展績效評價,了解在建項目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通過督促整改和加強項目管理,促進在建項目的順利實施;提出了一系列推進項目管理、保證項目順利實施的建議,為提升項目全過程管理水平、確保項目績效目標實現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
(三)逐步建立起績效評價結果應用與項目管理的有機銜接。一是注重將評價結果與項目管理相結合,通過項目評價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查找不足,督促整改,以此提升項目管理質量和效果,促進項目順利實施和項目績效的實現;二是注重將評價結果與信息共享相結合,通過《情況反映》《工作通訊》、編輯典型案例集等方式,與項目執行、管理以及監督等部門共享項目評價方法與結果,供其了解項目績效、加強相關管理作參考;三是注重將評價結果與理論研究相結合,通過分析匯總項目評價結果,提煉并逐步完善國際金融組織農業、城建環保領域項目以及全球環境基金贈款項目績效指標體系,進一步修訂國際金融組織貸贈款項目績效評價框架。
(四)著力提升包括我國財政系統在內的亞太地區整體績效評價能力建設。2007年,國際司聯合世亞行及亞太財經與發展中心聯合創辦了上海國際發展評價培訓項目(SHIPDET),旨在通過加強績效評價理論和方法方面的系統培訓,增強亞太區域發展中國家績效評價能力,提高公共資金使用效益。截至2013年底,SHIPDET共為包括中國在內的4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機構的2 000余名政府官員和評價專業人員開展了培訓,內容涵蓋評價理論、預算績效管理、影響評價等。同時,SHIPDET進一步提升了專業機構在績效評價領域的研究與實踐能力。參與相關工作的核心專家已超過20人,各地專家超過100人。7年來,SHIPDET已發展成為在亞太地區有一定影響力的績效評價能力建設平臺,一方面推動了亞太地區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績效評價能力建設,另一方面也推動了發展中國家在績效評價領域的經驗交流,SHIPDET正在發展為一個南南知識合作的新平臺。
(五)推動績效評價領域國際交流合作不斷深入。大力推進與世行、亞行、國際農發基金以及全球環境基金等國際金融組織的交流合作機制,通過互訪、聯合培訓、信息共享等,促進各方在績效評價領域的合作和交流。基于SHIPDET取得的巨大成功,世行獨立評價局2008年提出倡議擬在全球建立績效評價能力建設區域中心,并于2010年將東亞區域中心正式落戶在亞太財經與發展中心。在世亞行支持下,2012年“CLEAR-SHIPDET”這一新平臺已正式開展培訓和研討等活動,涉及績效預算、影響評價、面向發展結果的管理等主題,受到參加培訓學員的好評。此外,2013年,農發基金獨立評價辦公室與國際司共同簽署了《2013~2015年推進績效評價能力建設的合作意向書》,計劃在能力建設、知識分享、評價實踐、人力培訓以及區域合作等五大領域加強合作。2013年11月初,雙方聯合主辦了“農業與農村項目績效評價培訓會”,為我國提高農業農村發展領域項目的績效評價能力發揮了積極作用。
(財政部國際司供稿牟婷婷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