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和信息化行業財務會計工作
2013年,工業和信息化行業財務會計工作銳意進取,扎實工作,為工業和信息化行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和保障。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210 689億元,同比增長7.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7%。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29 149.8億元,同比增長11.2%;實現利潤總額62 831億元,同比增長12.2%。工業投資181 864億元,同比增長17.8%。全國電信業務總量13 954億元,同比增長7.5%;電信業務收入實現11 689.1億元,同比增長8.7%。截至2013年底,全國電話用戶達到14.96億戶;3G電話用戶達到4.02億戶,2013年凈增1.69億戶;我國互聯網上網人數達到6.18億人,其中手機網民的規模達到5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5.8%。
(一)提出支持產業發展的稅收政策建議。重點抓好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協調工作,會同財政部共同研究測算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對通信行業的影響,向財政部提出有利于為互聯網行業創造良好的稅收政策環境等具體建議并得到采納。對落實和完善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進行研究,形成政策建議。配合相關部門就部分小微企業暫免征收增值稅和營業稅提出意見建議,相關政策惠及600多萬戶小微企業,為行業健康發展營造有利的稅收政策環境。
(二)做好進出口稅收政策落實工作。提升國內重大裝備的自主化水平,支持行業進口國內不能生產的關鍵零部件及原材料。2013年享受重大技術裝備進口稅收政策的企業232家,免稅額度39.18億美元。新增太陽能電池設備、集成電路關鍵設備、新型平板顯示器件生產設備等領域;積極促進發揮關稅政策對工業轉型升級的引導和扶持作用,推動一批產品增列關稅稅目,調整進出口關稅稅率。
(三)參與自貿區及WTO相關協議談判工作。配合財政部、商務部等部門做好談判預研和應對,參加相關貨物貿易和原產地規則談判。中冰、中瑞自貿區協議已達成,其它自貿區談判穩步推進。參加《信息技術協定》(ITA)擴圍、環境產品清單、《政府采購協議》(GPA)等雙邊、多邊涉及關稅減讓及原產地規則的談判工作。
(四)加強重大問題研究和政策儲備。針對促進信息消費、化解產能過剩、推進企業兼并重組、支持集成電路產業跨越式發展等重點工作研究形成政策建議,配合相關部門就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結構調整,以及10余種產品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等提出意見建議。圍繞促進信息消費、財稅體制改革、結構性減稅、比特幣、產業投資基金、關稅減讓重點產品和細分行業評估等重點難點問題組織開展研究,為協調推動相關財稅政策做好政策儲備。
(一)支持行業發展重點領域。2013年部門預算規模達到207億元,較2012年增加超過10%。工業轉型升級資金進一步增加,按照全面深化改革有關要求,優化支出結構,創新支持方式。2013年,工信部利用相關專項資金支持電子信息、工業強基、寬帶中國戰略、兩化融合、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體系、淘汰落后產能、物聯網、新材料、智能制造裝備、工業清潔生產示范等工業轉型升級重點領域,并探索采用后補助、保險補償或貼息等支持方式。
(二)強化預算約束。從預算編制源頭入手,結合重點工作安排,明確預算執行工作關鍵環節,落實預算執行責任制,建立預算執行月報、通報、督導和重點項目監控制度,確保預算執行進度和均衡性,全年預算執行進度達96%。認真落實中央要求,將2013年一般性支出壓減5%,嚴格控制差旅費、會議費、“三公經費”開支,相關支出做到只減不增。
(三)加強科技重大專項資金管理。督促“核高基”等3個專項辦制定預算執行計劃,全年共撥付資金34.94億元。配合專項辦完成2014年立項項目(課題)評審工作,共評審150個項目(課題),涉及中央財政資金78.42億元。完成2008年至2012年在研課題的全面檢查工作。組織開展3批財務驗收審計委托工作,共委托37家事務所對179個項目(課題)進行財務驗收審計,涉及中央財政資金31.53億元;完成270個項目(課題)財務初審和227個項目(課題)財務驗收。
(四)注重績效評價。按照“試點-擴大-自行開展”的思路繼續擴大績效評價范圍;在完成2012年5個試點項目的績效評價工作的基礎上,將2013年績效評價試點項目與自行開展項目擴大到14個,并試編部門整體財政支出績效報告。選取部分項目績效評價信息進行公開,主動接受監督。結合項目實際,進一步完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加強績效評價過程管理,開展項目實施情況中期檢查與預評價,及時反饋信息并督促整改。推動系統內單位自行開展績效評價工作,調動中央和地方相關單位的積極性。
(一)強化制度建設。修訂《工業和信息化部本級項目經費管理辦法》,制定印發《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資金管理實施細則(試行)》《工業和信息化部本級項目經費全過程管理工作方案》。研究起草《內部控制實施范例》和《工信部民口科技重大專項財務評審專家管理辦法》。改進內部預算管理機制,成立由不同領域負責同志組成的預算審查小組,提高預算分配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增強預算透明度。
(二)加大財務培訓力度。2013年組織培訓2 000多人次,培訓對象包括單位負責人、財務負責人、業務經辦人和中介機構專業人員等不同層次。圍繞重點業務領域舉辦財務制度、基本建設財務管理、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科技重大專項資金管理等專題培訓;梳理歷次審計、檢查中出現的問題形成審計案例,通過案例教學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做好基本建設項目竣工財務驗收工作。初步建立基建項目財務專家庫與動態管理機制,完成項目驗收40余項,批復竣工財務決算40余項。爭取到限額內基建項目和特殊性質基建項目的竣工財務決算審批權,增強主動性,提高工作效率。
(四)做好國有資產管理工作。對22家事業單位的對外投資情況進行調研,清理對外投資關系,規范企業經營行為。落實機構調整單位的資產劃轉工作,協調部分單位合并事項。做好國有資產出租、投資、處置等日常工作,按照程序和授權,分類處置各類資產38萬余件,核銷賬面價值6億元。組織做好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編報工作和收益上繳工作,提出預算分配建議,落實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對相關企業的支持。
(五)開展內部審計和專項檢查。組織開展67家單位財務決算審計,提高決算編制水平。開展住房改革資金專項審計,進一步規范資金的使用和申報。對13家單位進行抽查審計,清理核實財務資產狀況。完成14家單位的負責人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制定《科研經費使用情況監督檢查工作方案》,通過預算審核、執行情況檢查、延伸檢查等方式加強對資金使用的監督檢查。對所屬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科研經費專項檢查,自查項目2.18萬個,重點抽查項目3 120個。開展2013年度科技重大專項項目重點檢查工作,涉及14家單位的61個項目。對部分所屬高校開展教育收費抽查審計,重點對體育和藝術專業招生考試、成人教育和自學考試、中外合作辦學等進行核查。
(一)做好各項預算決算編報工作。完成2012年度部門決算、住房改革支出決算、基建決算、企業決算、外匯決算、結余結轉資金和2014年度預算等編報工作,并按要求公開部門預算、決算和“三公經費”數據,多項工作得到財政部等部委的表彰。
(二)完成政府采購和非稅收入收繳工作。按照季報、批量集中采購、年報等類別及時報送政府采購信息;辦理相關單位政府采購方式變更和進口審批申請,2013年政府采購金額超過10億元。督促相關單位將各項非稅收入及時收繳入庫,2013年上繳非稅收入超過66億元,并按時辦理部分收入的返還手續,保障相關單位正常運轉。
(三)建設完善財務工作數據庫。建設軟課題研究數據庫,促進成果共享和軟課題信息內部公開,避免重復立項,提高工作效率和資金使用效益。初步建立科技重大專項財務初審和已驗收項目(課題)數據庫,分類統計項目實施進展,及時更新數據庫。進一步完善財務專家數據庫,在庫專家133位、備選專家50位。
(四)加強財務基礎能力建設。為相關單位安排專項資金,用于財務軟硬件購置和核算系統升級改造,提升財務信息化水平。組織課題組,對財務審計相關工作開展專題研究,提高財務人員的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完成《工業和信息化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調研報告》。
(五)做好國庫集中支付工作。完善工作流程,嚴格支付審批,加強對國庫集中支付使用情況的監督管理。深入推進公務卡改革,在離退休人員管理機構率先實現公用經費全員全額公務卡結算。完成系統內單位銀行賬戶年檢工作,做好部管社團賬戶備案與重大專項特設賬戶變更管理工作。
(六)其他有關工作。推進部屬高校總會計師崗位試點工作;組織開展高級會計師職稱評審委員會換屆及評審工作,完成對高級會計師職稱申報人員的審核和綜合評定工作。制定財務工作《保密管理規定》《信息發布暫行規定》等,發布11期財務工作動態。
(工業和信息化部財務司供稿于飛飛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