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寧
公立醫院改革對藥品銷售的影響
呂寧
2014年4月1日,浙江省省級公立醫院及杭州市所屬醫院啟動以藥品零差率為核心的綜合改革,這是繼2011年底在5個縣(市)公立醫院率先開展改革試點以來的最后一批改革醫院。至此,浙江全省所有公立醫院均執行藥品零差率,成為全國唯一一個所有公立醫院賣藥不賺錢的省份。
根據《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啟動實施省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意見》(浙政辦發[2014]40號)精神,這次省級公立醫院改革的核心是破除“以藥養醫”機制;目標是降低藥品銷售收入在業務總收入中的比例,減少藥品支出,減輕群眾就醫負擔。主要舉措是:醫院所有藥品(中藥飲片除外)按實際進價實行零差率銷售,由此減少的收入通過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徑進行補償;醫保支付、財政投入和醫療服務行為監管等政策同步調整完善。
醫療服務價格按照2012年省級醫院藥品差價的約90%(理論補償率)調整,按比例提高手術費、治療費、護理費、診查費等。調整的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由于取消藥品加成造成的政策性虧損,由省財政給予適當補助。同時,建立“陽光醫保監管”平臺,規范醫療尤其是醫生處方行為,控制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
從改革以來的幾個月運營情況看,總體上醫院藥品收入增長幅度低于業務總收入。根據統計數據,今年二季度(實施改革后)與一季度(未實施改革)相比,省級醫院業務總收入增長15.9%,其中藥品收入增長4.74%。藥品收入占業務收入的比例,今年二季度為39.98%,一季度為44.42%,2012年為47.8%。可以看出,改革后,醫院藥品收入增長低于業務收入增長,藥品收入占業務總收入的比重逐步下降。
從16家省級醫院來看,門診藥品收入增長高于門診人次增長的有4家,低于門診人次增長的有11家(未比較省口腔醫院),其中6家醫院的藥品收入負增長;住院藥品收入增長高于住院人次增長的有3家,低于住院人次增長的有8家,其中4家負增長。這進一步說明,改革后多數醫院用藥沒有出現高速增長。從杭州市醫保支付零售藥店醫保藥品金額數據看,今年二季度同比和環比的增長率都上升2個百分點左右。
隨著公立醫院改革的深入,對醫院及流通企業藥品業務帶來的影響不可忽視。醫院藥品收入占業務總收入的比例雖然有所下降,但下降尚不明顯。中藥飲片銷量快速上升,利潤率高,成為中醫院的主要收入來源。醫保總額預付、以臨床路徑為依據的單病種付費等制度的推行,必將促使醫院控制成本,減少用藥量,把更多價格資源集中到營利更大更快的醫療服務及檢查項目上。藥品零差率后,藥劑科由醫院的利潤中心轉變為成本中心。
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對醫院藥品使用的影響,必然會傳導到藥品銷售環節。但隨著社會發展及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一定時期內,醫療服務及藥品消耗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對醫藥流通企業來說,這既是挑戰,更是機遇,需要調整完善發展戰略,進一步優化經營策略。
一是合理布局業務板塊,挖掘新的增長點,穩步擴大業務總量。基于對今后社會藥品總需求仍然高速增長的判斷,藥品流通環節總體快速增長可期,藥品流通企業的發展空間依然較大。隨著醫院藥品銷售增長趨緩,其他途徑如零售、網購藥品必將出現較大機會。藥品流通企業必須重視新業態新業務的挖掘發展。
二是做大做強零售藥店,發展連鎖經營,提高門店效益。從美國、日本等國家的藥品消費模式可以看到,零售藥店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全國藥品流通行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提出要加快發展藥品連鎖經營,鼓勵批零一體化經營。針對當前零售藥店規模小、數量多這種小而散的現狀,有實力的流通企業應該在零售布局上下更大功夫,通過收購兼并,做大做強連鎖零售藥店。
三是加強與醫療機構合作,在改革轉型期尋找深度合作的機會。前文中已提到,實施藥品零差率后,醫院藥房從利潤中心變為成本中心,尋求合作是必然趨勢。醫藥企業要抓住機遇,通過托管、參股或收購等形式,開展與醫院藥房的深度合作。
四是適當擴大中藥飲片業務,提高高毛利產品占比和企業的整體效益。藥品流通企業要順應國家扶持中醫中藥及發展健康服務業的相關政策,結合自身實際,適度開發中藥業務,提高中藥產品的競爭力,進而促進企業業務結構的優化和整體效益的提升。
作者為浙江英特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