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銀行財務會計工作
2013年,中國銀行財務會計工作著力制度和系統建設,夯實數據質量,以經營效益為中心,構建內生動力機制,加強資產負債平衡管理,厲行資源節約,優化財務配置,落實“擔當社會責任,做最好的銀行”戰略,支持全行業務發展和效益提升。
(一)研究會計準則、完善會計制度體系。
1.研究會計準則。配合財政部會計準則修訂工作,及時對《長期股權投資》《合并財務報表》等會計準則征求意見稿提出專業意見。深入研究金融資產分類計量,減值準備和合并報表等會計準則,形成多項會計理論研究報告,提升會計領域理論水平。
2.完善會計制度體系。制定和梳理各項會計專項制度,完成《中國銀行會計制度手冊(2013年版)》;研究業務發展需求,明確上海自貿區業務核算規則,全面修訂金融市場業務賬務處理辦法,梳理各條線各主要業務核算,完成《中國銀行主要業務賬務處理辦法(2013年版)》,夯實會計基礎,完善會計制度體系。
(二)提升信息披露質量,加強會計內部控制。
1.提升信息披露質量。密切關注國際國內會計準則及監管規定的變化,完善、優化信息披露內容,高質量完成2012年年度、2013年季報、半年財務報告的編制、報告和披露工作。平穩完成新舊審計師工作交接,啟動開發自動嵌入式XBRL系統等工作,進一步提高本行信息披露的質量和自動化水平。
2.加強財會內部控制。制定《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會計非現場監控管理辦法(2013年版)》,依托系統優勢,進行會計非現場監控工作。按季進行會計非現場監控情況通報,規范營業外收支核算,加強會計內部控制。配合財政部、銀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人民銀行、國家發改委等監管檢查,完成后續整改工作。以監管檢查為動力,促進財務合規建設,落實收費政策,依法合規收費,將“七不準”和“四公開”落實到經營管理過程中。
(一)推進預算管理,實現信息自動化。以中銀集團戰略為導向,根據內外部經營形勢變化以及全行整體工作方針,編制完成集團年度預算和分解落實方案。通過全面預算管理,傳導經營發展方向和管理工作部署;通過精簡預算指標,全面貫徹內生動力機制和監管工作要求;通過強化預算約束,充分落實積極進取、持續發展的要求。推進預算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全面預算管理及分析系統按期上線,基本實現預算管理自動化。
(二)強化考核,落實戰略。建立與預算相統一和互相促進的多維度績效考核體系,依據“突出戰略導向、統一考核標準、注重差異化、加強激勵約束”的原則,以效益為中心,引導分行加強風險管控,優化業務結構,提升資本使用效率。統一境內外機構考核體系,依據戰略定位和發展重點,設置不同特色業務指標,體現境內外機構差異化管理要求。根據業務管理定位,精簡、優化考核指標,突出長期戰略發展、市場競爭力要求,強化業務管理與服務職能的考評。加強海內外一體化經營體系建設,推動聯動記賬機制及系統進一步完善和優化。
(一)落實資本新規。研究資本監管規則變化對本行的影響,完成資本計量、資本規劃、資本預算等各項工作向新辦法的過渡;制定《加強資本管理的若干措施》,推進新資本管理辦法落地實施,優化資產結構;完成《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資本管理規劃》,制定相應資本管理措施及外部資本補充計劃,大力推進資本補充工作。
(二)應對利率市場化、強化市場風險管控。
1.應對利率市場化。結合內生動力機制建設,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利率授權向業務條線、分行前移。依據利率市場化的定價管理需要,制定《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境內行利率定價管理辦法》,指導全面提升市場化環境下定價及管理的效能。作為首批報價行,積極參與貸款基礎利率集中報價和發布,制定《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貸款基礎利率管理辦法》,拓展貸款基礎利率在我行信貸產品中的應用與推廣。
2.強化市場風險管控。重檢債券投資久期指標,新設流動性儲備組合久期上限指標,實現全集團口徑的銀行賬戶利率風險限額管理,完善銀行賬戶市場風險管理制度。深入分析本行銀行賬戶市場風險變動情況,形成《2013年境內人民幣利率走勢預期及對本行的影響分析》《人民幣匯率市場走勢及對我行的影響》和《跨境人民幣業務銀行賬戶市場風險管理現狀及對策研究》等專題研究報告,加強市場風險研究、預警、管控。
(三)提高管理前瞻性、成功應對錢荒。
1.提高管理前瞻性。綜合宏觀經濟形勢、監管要求、市場環境,平衡各項資產負債業務總量與結構。定期召開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和專家小組會議,全角度研究中銀集團資產負債管理政策,制定《關于進一步加強資產負債管理若干要求的通知》和《關于進一步加強海外機構資產負債綜合平衡管理的通知》等文件,促進各項業務持續、平衡、健康發展。
2.成功應對錢荒。不斷加強流動性管理的主動性和精細化水平,實現流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平衡發展。實施境內外分支機構流動性風險限額管理,落實按月貸存比管理及存款沉淀率的要求,研判市場,有效識別內外風險,合理進行本外幣資金調劑,靈活應對市場流動性變化,成功應對2013年3次“錢荒”危機。
(一)優化存貸款管理。全面落實貸存比管理、強化存款日均余額管理,通過差異化的管理機制,鼓勵大力發展存款業務、向存款要貸款、向存款穩定增長要效益,促進存貸款業務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健全費用管理機制。建立費用與核心效益指標掛鉤機制,支持本行特色和重點業務發展。增強一級分行費用管理的作用,實施人事費用、業務費用和折舊攤銷費用全面統籌管理。建立網點業績排序機制,按照“投入與產出掛鉤,費用分配與效益掛鉤”的原則,推行網點費用配置內生動力機制。全力支持海外業務發展,鞏固跨境人民幣業務優勢。設立專項費用資金,應對突發和特殊事項,支持恢復生產經營和保障人員安全。
(三)完善準備金管理機制。全面落實監管工作要求,豐富準備金管理維度,優化資產質量,制定并落實《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境內行貸款準備金計提管理辦法(試行)(2013年版)》等準備金管理制度。
(一)完善采購評審制度,加強固定資產管理。
1.完善采購評審制度。修訂《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采購評審委員會章程(2013年版)》和《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采購評審管理辦法(2013年版)》,完善采購評審規章制度及組織建設工作,完成采購評審委員會委員增補工作。加強總行與分行溝通與交流,實施差異化管理,對評審業務進行現場檢查,加強重點項目調研及后評價工作,提高評審成效。
2.加強固定資產管理。建立固定資產投資與效益、效率指標掛鉤的管控機制,嚴控辦公樓投資,嚴禁豪華裝修、超標配車;優先支持戰略發展重點智慧銀行、海外系統整合轉型等項目;嚴格網點基建項目立項審批程序及標準,推動加強項目過程管理,強化投資后評價;加大閑置固定資產清理力度,提高使用效率。
(二)健全費用管控機制,優化費用審批流程。
1.健全費用管控機制。貫徹落實八項規定及《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境外代表處費用管理辦法(2013年版)》《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領導人員職務消費管理實施細則(2013年版》等制度,嚴格規范費用管理。
2.優化費用審批流程。落實財務監督職能,規范發票管理,嚴格費用支出流程;加大應收及應付款項清理力度,減少無效資金占用,加強行政費用的管控力度,防范合規、財務風險;優化財務費用系統功能,提高財務費用審批等流程的自動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全面控制。
(三)力促中間業務發展。運用財務預算、考核評價、戰略費用支持等綜合政策,發展資本占用少、資產依賴程度低的中間業務,實現中間業務的健康、可持續增長。建立總分行間、同業數據共享機制,加強同業比較分析,及時調整中間業務發展策略,提高中間業務市場占有率。
(四)加強集團稅務籌劃。完成2012年度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完成稅收優惠材料備案、稅前扣除認定、預提稅稅票追索等工作,依法獲得中銀集團稅收優惠和減免;制定《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境內機構稅務信息報告管理辦法(2013年版)》,建立健全稅務規章制度;定期發布《稅務分析月刊》,按季收集國際稅收信息,推進稅收實務和理論研究,實現集團內的信息共享。
(一)健全管理制度,完善信息標準。整章建制,制定《中國銀行數據管理框架政策(2013年修訂版)》,完善數據管理框架政策;制定《中國銀行客戶內部分層管理標準集(2013年版)》,確定8項企業級數據標準;制定《數據下傳平臺數據字典》,完成并多次更新系統級數據標準。建立健全管理數據指標標準管理體系,按照客戶、賬戶、產品、交易、渠道、機構、員工、合約、營銷、公共標準類等10個主要維度對本行的管理數據信息類指標進行歸類管理,完善信息標準,支持業務管理水平和效益的提升。
(二)深化數據治理,提升數據質量。組織全行進行數據清理工作,及時修正錯誤數據,提升數據質量;推動落實多項產品自動計息功能升級,提升系統功能,減少手工計息業務處理,降低操作風險,保證數據質量;落實群眾路線精神,服務基層,專項治理手工報表,推進報表自動化處理,切實為基層減負;加強對業務源系統數據的監控,調整報表加工邏輯,夯實基礎數據質量。
加大干部交流力度,鼓勵、選拔優秀員工外派海外機構工作;積極舉辦小課堂、內部座談和外部培訓等,促進員工業務知識更新,加強實踐鍛煉;組織員工參加會計從業資格和繼續教育培訓,增強和提高員工的財會專業水平、綜合素質和管理能力;積極發揮財會部門黨支部的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推動財會條線黨建工作邁上新臺階。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會計信息部供稿潘娟平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