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才
(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中小型家族企業對關系治理與契約治理選擇的實證分析
李向才
(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契約治理與關系治理在中小型家族企業治理行為所占的成分有多大,決定了治理模式選擇的問題。我們把治理模式分為弱關系弱契約治理、弱關系強契約治理、強關系弱契約治理、強關系強契約治理模式四種,在設定以上變量的基礎上,我們以中小型家族企業老板作為調研對象進行了調研,利用調研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
中小型家族企業;關系治理;契約治理
企業的契約治理指的是強制執行和第三方監督的一種治理形式。正式契約規則會出現失靈或者滯后的現象,原因在于企業代理人和委托方之間的利益目標不同,監督困難,信息不充分。關系合約正是對契約治理的一種補充,關系合約強調的是一種非成文規則,是在第三方強制監督不足情況下的雙方或多方非正式合同,因而具有獨特的功能如代理成本節約、搜索成本降低、風險規避等,是對正式契約的補充,強調非正式合約的層面。
中小型家族企業關系治理就是由于親緣共同體等“合約者”之間存在著特殊主義的關系,在治理理念和運作方式上,不是依據第三方來監督執行責、權、利的保護,而是依托情感關系、義務關系、信任關系、互惠關系、服從關系等實質性關系來建構委托代理,去分配資源和權益等。這種實質性關系具有一定的本土根植性,不完全等同于人際關系規則。也就是說,關系治理是指由于作為合約者的家族成員存在著特殊主義的關系,密切聯系著社會交往及信任,依托這種關系來治理企業,企業治理模式表現為三種模式:家庭式治理模式、差序式治理模式、權威治理模式。這些模式都是通過關系進行動員與再生產,通過社會信任的建構與家族企業的權威推動關系治理的演進,具有一定的邊界和限度。
中小型家族企業關系治理強調信息與交易的不透明性和治理的隨意性,在交易范圍窄、經濟規模小、關系節點少的企業發展初期具有優勢。隨著交易范圍越來越廣、結構越來越復雜、企業規模越來越大,要求信息與交易的透明性以及治理的規范性,就需要建立一個以制度為基礎的治理體系。
隨著中小型家族企業規模的擴張,管理資源匱乏,家族成員之間會發生由信任到缺乏信任再到不信任的演變,家族成員之間信任的微小變化,就可能打破成員之間的關系平衡,企業內耗、分化瓦解。家族成員之間習慣了信任,非家族成員之間習慣了缺乏信任,這兩種情況發生后的邊際效果就有很大差距,所以,不能夠長久指望利用家族關系治理企業。面對這種情況,制度治理的重要性日益顯現出來。制度治理指的是通過企業運行和發展中的規定、規程和行動準則來規范企業的組織、運營、管理,企業的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管理科學。企業制度治理是企業賴以生存的體制基礎,是企業的活力之源,是機構構成的行為準則,是對企業功能的規定,是有序化運行的體制框架,是經營活動的體制保證。企業制度治理的內容大體包括:明確的實物邊界和價值邊界、明確的出資者責任、明確的盈利目標、剛性的預算約束和合理的財務結構,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管人員分工明確,有效的生產、供銷、財務、研發、質量、人事等管理機制。
中小型家族企業治理行為的差異直接反映于關系治理。與關系治理相對應的模式是契約治理,契約治理與關系治理在中小型家族企業治理行為中所占的成分有多大,決定了治理模式選擇的問題。我們把治理模式分為弱關系弱契約治理、弱關系強契約治理、強關系弱契約治理、強關系強契約治理模式4種,這4種模式在實際中都可能出現。
(1)企業價值觀影響關系治理模式的選擇。有的家族企業講求公私分明,偏好正式治理模式;有的家族企業喜歡講人情,與家族成員搞好關系,不那么嚴格地按照規章管理企業。
我們提出假設H1:家族取向的企業價值觀會傾向于選擇關系治理模式。
(2)企業規模影響契約治理模式的選擇。隨著市場的復雜程度增加以及企業經營風險的增大,家族企業在保持傳統治理軌道的同時,逐漸引入契約式治理,規模越大的企業其關系也越復雜。
我們提出假設H2:規模越大的企業越可能選擇契約式治理模式。
H3:環境的不確定性程度越大,企業會提高兩種治理手段的強度。
(3)由于家族在企業中持股比例越大,家族對企業的控制程度越大,更傾向于推動以企業目標保證家族利益。無論關系治理還是契約治理都對績效產生影響,但關系治理與契約治理同時存在的企業會彼此互為補充,更有利于企業獲得更好的經濟績效。
我們提出假設H4:家族持股的比例越大,企業越傾向于選擇關系治理模式。
假設H5:強關系強契約模式有利于提高企業績效。
我們研究中小型家族企業關系治理的實證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價值觀、企業規模、環境不確定性、家族持股比例四個因素判斷其對關系治理模式的影響程度,其中涉及到企業績效作為控制變量(如圖1)。

圖1 中小型家族企業關系治理的理論假設
(1)關系治理。我們對中小型家族企業關系治理的測度主要根據信任、社會交往、家族參與、依賴性、集權程度、特異性知識6個指標來判定。根據這6個指標,我們設計了15個問題,其中信任、社會交往、家族參與3個指標是客觀性提問;依賴性、集權程度、特異性知識3個指標是主觀性提問,并采用Likert7點尺度對題目選擇分點值,根據6個指標的分值進行加和就是關系治理的值。關系治理的Cronbach α系數是0.58,具有中等信度,基本可以使用。
(2)契約治理。我們對中小型家族企業契約治理的測度主要根據董事會的監督和咨詢功能作為契約治理的主要指標,設計了9個問題,采用Likert7點尺度對題目選擇分點值,對分值的加和得到契約治理變量。契約治理的Cronbach α系數是0.92,通過信度檢驗。
(3)企業價值觀。家族利益與企業利益誰處于優先考慮的位置,設計了四個問題,Cronbach α系數是0.78,通過信度檢驗。
(4)企業規模。企業規模用資產規模來表示,設計的問題是在5個等級中選擇本企業資產所在的等級。Cronbach α系數是0.91,通過信度檢驗。
(5)環境不確定性程度。主要指的是產品銷售波動情況和產品競爭壓力兩個指標,Cronbach α系數是0.79,通過信度檢驗。
(6)家族持股比例。我們用家族成員持有的股份占總股份的比例來表示,是回答者的估計值。Cronbach α系數是0.84,通過信度檢驗。
(7)經營績效。問題的設計主要是銷售增長率,是回答者的估計值。Cronbach α系數是0.91,通過信度檢驗。
(8)治理模式。設置兩個維度,締約人與代理人工作性質,締約人是家族成員締約還是非家族成員締約,代理人工作性質可程序化、可測量的程度如何,得到樣本在這4種模式中的分布。
在設定以上變量的基礎上,我們以中小型家族企業老板作為調研對象,在浙江、江蘇、廣東、山東、湖北、河南、四川和陜西8個省市自治區的550家中小型家族企業中進行了調研,選擇其中有代表性的200份有效問卷。結果顯示,契約治理的平均值為10.5,關系治理的平均值為20.5(見表1)。

表1 契約治理與關系治理的描述性統計
我們根據平均值將治理契約治理和關系分為強和弱兩種情況:企業弱契約治理或弱關系治理的值是小于等于平均值的情況,企業強契約治理或強關系治理是大于平均值的情況。這樣一來,200個樣本分成弱關系弱契約治理、弱關系強契約治理、強關系弱契約治理、強關系強契約治理4類情況。在200個樣本中,屬于強關系強契約治理模式的企業占總數的34%;屬于強關系弱契約治理模式的占總數的20%;弱關系弱契約治理的企業占總數的24%,弱關系強契約治理的企業占總數的22%。統計結果顯示,中小型家族企業采用的治理模式是多樣的,多數企業采用了兩種治理手段相結合的模式。下面我們判斷是什么原因使得企業選擇關系治理模式。
我們對弱關系弱契約治理、弱關系強契約治理、強關系弱契約治理、強關系強契約治理4種治理模式在企業價值觀、企業規模、環境不確定性、銷售增長率、家族持股比例5個方面進行比較。(見表2)
統計結果顯示,強關系強契約治理模式下的銷售增長率最大,說明兩種治理手段相結合后的績效較為理想。在該模式下的環境不確定性程度也是最大值,表明了環境越不確定、競爭壓力越大,越需要結合兩種治理手段管理企業。強關系弱契約治理模式下的企業價值觀是最大值,說明了家族利益至上的中小型家族企業傾向于選擇關系治理模式。弱關系強契約治理模式下的企業規模具有最大值,說明了中小型家族企業規模越大,越傾向于選擇契約治理模式。

表2 四種治理模式的均值比較(N=200)
我們進一步用多元方差分析中小型家族企業選擇關系治理模式的影響因素來驗證。統計結果發現,不同治理模式中,企業價值觀、環境不確定性和家族持股比例三個指標在存在顯著差異,而企業規模指標在不同治理模式中并不明顯表示出差異,可能的原因是,樣本大多是中小型家族企業,企業規模相差不大,與治理模式之間的聯系不能很好地表現出來(見表3)。

表3 影響因素的多元方差分析(N=200)
將樣本企業的銷售增長率劃分為6個等級,對弱關系弱契約治理、弱關系強契約治理、強關系弱契約治理、強關系強契約治理4種治理模式與績效的相互關系進行進一步分析(見表4)。在強關系強契約治理模式下,有9.1%的企業產品銷售增長率大于50%(6.5%+2.6%),是最多的。在弱關系弱契約治理治理模式下,有3.2%的企業產品銷售增長率小于5%,是最多的。

表4 不同企業治理模式不同銷售增長率的樣本企業數量比較(N=200,%)
總之,從調研樣本企業看,中小型家族企業關系治理水平高于契約治理水平。企業環境越不確定、產品競爭壓力越大,越需要兩種治理手段的結合使用;企業價值觀更多關注家族利益,則傾向于選擇關系治理模式;企業規模越大,越傾向于選擇強契約治理弱關系治理的模式;家族持股比例越大,企業越可能采用強關系治理。中小型家族企業治理模式與企業績效水平具有相關性,強關系強契約治理模式更有利于提高績效?!?/p>
[1]謝宏.家族治理與家族企業治理模式發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2]楊光飛.關系治理:華人家族企業內部治理的新假設[J].經濟問題探索,2009,(9).
[3]湯小華.家族企業治理模式與公司績效關系的實證分析[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4]李慧,李家軍.關系網絡與家族企業發展[J].青海社會科學,2007,(3).
[5]皮建才.關系、道德風險與經理人有效激勵[J].南開經濟研究,2011,(1).
[6]皮建才.轉型時期家族企業治理模式選擇的政治經濟學[J].財經研究,2009,(7).
[7]李新春.家族企業的成長困境與持續創業[J].學術研究,2010,(12).
[8]Lee Khai Sheang;Lim Guan Hua;Lim Wei Shi Family business succession:appropriation riskandchoiceofsuccessor,2003,(04).
[9]10.MustakallioMikko;AutioEckko;ZahraShakerARelational and contractual governance in family firms:effects on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2002,(03).
Empirical Analysis about Choice of Relationship Governance or Contract Governance in Medium and Small-sized Family-owned Firm
LI Xiang-cai
(Management School,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China)
Governance model was determined by scale of the contractual governance and relational governance in the medium and small-sized family-owned firm.We put the governance mod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weak contractual governance weak relational governance,weak contractual governance strong relational governance,strong contractual governance weak relational governance,and strong contractual governance strong relational governance.Based on setting variables,we investigated owners of the medium and small-sized family-owned firm,by using the survey data,empirical analysis is conducted.
medium and small-sized family-owned firm;relationship governance;contract governance
F061.5
A
1009-6566(2014)03-0112-04
2014-03-21
李向才(1959—),男,河南沁陽人,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研究方向為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