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人力資本產權化的經濟哲學思考

2014-02-04 01:24:48馬玉林
中國流通經濟 2014年11期
關鍵詞:制度企業

馬玉林

(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上海市200433)

人力資本產權化的經濟哲學思考

馬玉林

(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上海市200433)

當今世界,人力資本促進經濟增長的意義已經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可,人力資本產權化是促進人力資本價值實現的制度與機制。人力資本產權化是有效配置社會資源和激發人力資本生產率的需要,也是歷史發展的結果。而現實中的人力資本產權化則產生了基于觀念、產權性質和制度的某些困境。人力資本產權制度的進一步完善難以通過權力機構的強制性建構,而是需要通過制度與經濟的共同演化過程來實現。

人力資本;產權化;經濟哲學;思考

在當代西方經濟學看來,資本形態有多種構成,最常見的形式就是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的區分。根據人力資本理論創始人舒爾茨的定義,人力資本是人們花費在保健、教育、培訓等方面開支所形成的資本,這種資本儲存和凝結在特定的人身上,體現為人的智力、知識、技能等。[1]顯然,在傳統人力資本理論看來,人力資本是投資形成的結果,并且與特定的人身不可分離。由于當今世界經濟增長的傳統驅動力總是周期性地遭遇瓶頸限制,于是人們開始求助于制度創新與人力資本增長,而人力資本與產權的結合本身即構成了制度創新。作為與特定人身不可分離的資本形式,人力資本在現代經濟環境中被納入社會產權體系,于是作為一種產權形式的人力資本被賦予了更多內涵,產權的界定、運作與實現過程都對經濟理論提出了許多課題,因此本文基于經濟哲學視角,對人力資本如何才能要求產權、人力資本產權的性質與界定、人力資本產權的實現及困境等問題進行思考。

一、人力資本內涵的反思

談到人力資本,不得不注意西方經濟學與馬克思經濟學理論中資本用語的不同。不言而喻,人力資本是西方經濟學范式中的用語,是從屬于西方經濟學資本概念的一個下位概念。在西方主流經濟學視野中,資本不過是其生產函數中一個具有同質性的生產要素。之所以需要引入一個不同于物質資本的人力資本概念,是因為看到了勞動者素質提高對個人收入與經濟增長的顯著作用,這說明在教育培訓方面進行投資是有利可圖的,從而有必要在原有分析框架中析出這樣一個不同于物質資本投入的獨立驅動要素。人力資本概念的引入滿足了該分析框架的技術需要,且這種技術處理很好地解釋了經濟現象,深化了人們對人力資本及其產權制度的認識。顯然,這兩種分析范式是不能實現很好溝通的。在馬克思的經濟分析框架中,資本的本質規定性在于其增殖性,拿這個標準來判斷,人力資本就不是馬克思經濟學意義上的資本。如果人力和勞動力可以作為等同概念使用的話,那么在馬克思的語境中,勞動力只能商品化,而斷無資本化的可能。因為勞動力成為資本是站在資本家角度來看的一種結果,資本家用可變資本購買勞動力并擁有其使用權的時候才成為資本。正如馬克思所言:“如果說勞動力只有在它的賣者即雇傭工人手中才是商品,那么相反,它只有在它的買者手中,即暫時握有它的使用權的資本家手中,才成為資本”。[2]因此,在馬克思的理論中,資本的歸屬是特定的,勞動者不可能掌握任何形式的資本,因此人力資本的概念不存在可以適用的基本空間。當然,我們的目的不是設法消除兩大范式的沖突,而是試圖從經濟哲學視角反思人力資本概念的基本內涵,為進一步研究人力資本產權化問題奠定基礎。

要理解作為一種經濟現象的人力資本的內涵,其重點在于理解并建構“人力”與“資本”的溝通方式。盡管馬克思經濟學不認可人力資本概念,但對勞動力本質具有深刻認識,這種認識無疑構成了發展勞動價值論的基礎。馬克思認為,勞動力是“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3]用這個概念來代替人力的定義基本上是可取的,也就是說,作為人力,也即與人身不可分離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這種體力和智力是具有顯著經濟價值的,它體現了人的創造潛能,或者稱為“本質力量”。人力是能動的因素,這決定了人力資本及其產權的動態性。從人力到人力資本的過渡,就是在這樣一個能動的因素上面加上了另外一種固化的因素。換言之,為回答人力何以轉變為資本這個問題,首先需要說明人力本身并不先天具備的一種屬性即資本屬性(當然并非馬克思語境下的資本屬性)是怎樣被賦予的。這個人力獲得資本屬性的過程,在人力資本理論中被概括為以教育、培訓為代表形式的“投資”,從哲學意義上講,這個過程相當于貨幣形式的投入品在特定人身上的“對象化”或“物化”過程,這個過程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投資人遵從理性經濟人行為模式,意在提升被投資對象的人力資本價值,最終在未來該人力資本實現過程中獲得經濟報酬。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人力資本投資形成的人力資本,毋寧說是一種人力資產,其意義恰恰在于它具有經濟價值,極其符合經濟學上資產的定義,也就是說,持有該資產的人有權在未來獲得它產生的收益流。不過,使用人力資本概念并不會造成意義上的含混與不便。

此外,人力資本既然是一種獨立的資本形式,必然就有一些內在特性使之與傳統的物質資本顯著地區別開來。首先,基于人力資本的定義,人力資本要通過其獲得或習得的智力、知識、技能等得以體現,因而具有與其所有者不可分離的特性,這個特征幾乎不存在爭議。有人考慮到可能會存在的缺乏人身自由的情況,試圖加上一個局限于自由社會的約束條件,而巴澤爾經過考證認為,即使在奴隸社會,人力資本只屬于個人的命題仍然成立。[4]其次,人力資本不可脫離人身的特性,決定了人力資本的不可抵押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人們懷疑人力資本產權化的某種依據,因為一旦企業陷入破產或類似境況需要償債時,只能針對物質資產加以執行。實際上,這種觀點是經不起推敲的,企業資本作為一個動態的概念,絕不僅僅局限于其所有者投入的那部分資本,企業經營過程中形成的所有作為債務擔保的資產都體現了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結合在一起的貢獻。至于那些非有限責任的企業,需要所有者對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也不能武斷地認為人力資本所有者就沒有任何財產用來償債。再次,人力資本還具有更高的非同質性、價值難以準確測定、人力資本所有者可以自行操控人力資本的貢獻等特征。這些特征都是人力資本某一方面的規定性,從不同的側面構成了對人力資本產權化的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人力資本產權的特點。

二、人力資本產權化的依據

根據阿爾欽的經典定義,產權是“一個社會所強制實施的選擇一種經濟品的使用的權利……私有產權則是將這種權利分配給一個特定的人,它可以同附著在其他物品上的類似權利相交換”。[5]可見,產權在交換中得到了最顯著的體現,因而它是一個頗具動態性的概念,在產權交換過程中實現了權利所依附的物品的價值。很顯然,人力資本的價值也要通過人力資本產權的運動來得以體現。出于經濟哲學視角,這里需要說明的不是人力資本的價值決定,而是現代市場經濟特別是知識經濟背景下人力資本何以需要產權化的問題。

1.資源有效配置的需要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人力資本是一種有價值的經濟資源,而根據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產權經濟理論,為在全社會進行有效率的資源配置,需要建立產權,因此就自然產生了人力資本與產權相結合的必然需求。根據交易成本理論,國家建立和維護產權是需要花費成本的。然而,從社會成本角度看,只要確立和維護產權所帶來的收益大于確立和維護產權的成本,用產權方法配置社會資源就是有益的。這就給確立人力資本產權提供了經濟學上的依據。諾思提出的國家理論認為,國家在利用暴力提供產權保護等公共服務方面具有壟斷優勢,也就是說國家能以相對較低的成本確立和保護產權,而這種低成本保護產權的基本工具就是通過專門機關制定和執行具有普遍效力的法律規則。廣而言之,一個實現了法治化的國家,在保護產權方面必定是最為經濟的國家,因為它用穩定、普遍適用的法律規則的客觀性,排除了產權保護方面的任性和專斷,從而提高了法律制度本身的運作效率。

前面是從社會資源實現有效率配置的角度來看待人力資本與產權的聯結關系的,這可以說是從社會整體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的邏輯結論。然而,人力資本要求確立產權,還有另外一個方面的因素,那就是從社會個體視角出發,無論是人力資本的投資者還是人力資本的所有者,都對人力資本價值實現有一種預期,而這種預期能否實現,不僅取決于與人力資本實現有關的風險因素,更決定于社會的制度環境因素。人們總是根據社會的制度(規則)環境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根據哈耶克的自發社會秩序理論,社會秩序的形成就是人們的行動與規則互動的過程。如果社會的制度與規則不能對這種預期提供保護,就沒有人會投資于人力資本,也就沒有人能夠取得人力資本的收益。在這種情況下,一旦獲取利潤的機會對潛在投資人進行投資提供了足夠的激勵,從而產生了對保護人力資本的產權制度的需求,這時制度結構就處于不均衡狀態,進而就會有一些個人或團體作為制度變遷的推動者采取行動促成產權制度的建立,這就是所謂的誘致性制度變遷,即“現行制度安排的變更或替代,或者新制度安排的創造,它由個人或一群人,在響應獲利機會時自發倡導、組織和實行”。[6]

2.激發人力資本生產率的需要

周其仁將企業視為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的特別合約,[7]并鑒于人力資本不可壓榨只能激勵的性質認為,這樣的企業合約對人力資本無法采取事前全部講清楚的模式,因而激勵問題極為重要。當然,不同類型的人力資本其激勵方式差異很大,這里討論的重點僅限于企業產權激勵,也即通過一定的機制安排賦予一部分人力資本企業剩余索取權的激勵方式,這是人力資本產權化的最高形式,通過這種制度安排,人力資本所有者與物質資本所有者一樣取得了對企業的“所有權”。實際上,企業作為一種合約安排,指出誰對企業擁有“所有權”已經不必要甚至沒有意義了,根據新制度經濟學理論,企業不過是為了節約交易成本而對市場進行替代的一種安排。從契約觀出發,企業就應當被看作是由一系列復雜契約構成的,賦予其實體形式不過是為了節約識別和判斷的成本,股東被視為企業所有者不過是一種傳統的觀點。如果從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之間合約的角度來看待企業,那么這里最重要的問題在于人力資本產權如何予以安排并得到保障。

基于人力資本的人身屬性,人力資本所有者實際上有能力控制人力資本產出的供給,這是周其仁所稱的人力資本不可壓榨只可激勵的關鍵原因,也是人力資本產權殘缺時具有自貶性的根本原因,[8]這表明產權安排本身才是最有效的激勵措施。以激發人力資本生產效率為目的的各種契約安排無非都是對以下兩個關鍵問題的安排:一是人力資本如何運用;二是人力資本所有者如何從這種運用中獲取所得。后者很明顯是產權安排,即人力資本所有者從企業分享所得的方式,重點是人力資本所有者能否通過這種安排取得企業剩余索取權;前者則歷來是一個難題,所有的代理問題都由此產生,即無法通過契約條款詳盡地約定其內容,且這些約定無法確保能夠自我實施,因此離不開監督和激勵,而如果結合后者,通過賦予人力資本所有者以產權,則符合激勵相容原則。阿爾欽和德姆塞茨基于監督監督者難題提出的通過賦予監督者剩余索取權的解決方式,[9]實際上為人力資本產權構造提供了重要啟示,人力資本所有者監督問題和廣義的監督監督者問題是同等性質的,因此賦予部分人力資本所有者剩余索取權往往是有效的契約安排,這可在現實中的股票期權等激勵方式上得到確證。

3.人力資本產權需求的歷史演進

盡管人力資本作為一種經濟資源,需要采取產權方式有其內在的邏輯必然性,但人力資本與產權之間顯然并不存在天然的聯系,也就是說,人力資本產權與其他財產權利一樣,都是歷史的產物。因此,考察人力資本與產權之間的歷史聯結同樣能夠給我帶來重要啟示。在人類商品經濟產生以來的漫長歷史中,大致經歷了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以及今天的知識經濟三個階段,三個階段居于代表性地位的生產組織分別是家庭手工業作坊、大機器生產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由此決定了不同經濟階段人力資本對產權需求程度的不同。

在農業經濟也即自然經濟階段,不存在獨立的人力資本產權。生產組織規模依賴于作坊主的技術,盡管以技術為表征的人力資本具有很大的重要性,但一般情況下作坊主集人力資本所有者與物質資本所有者于一身,從而不存在人力資本單獨提出產權要求的必要性。在工業經濟階段,人力資本仍然沒有實現與產權的結合。此時大機器生產企業是主流的企業組織,業主即資本家擁有物質資本,物質資本處于主導地位,企業擴張是以大量物力和財力的投入為基礎的,物質資本的稀缺性顯得更加突出,對生產的貢獻也比較大。人力資本主要表現為以體力勞動和簡單操作為主的普通人力資本(即勞動力),人力資本在企業中不占主要地位,人力資本所有者不存在提出產權要求的可能性。到了知識經濟時代,高新技術企業更能代表生產組織的主流方向,此時物質資本的稀缺性降低,人力資本的價值凸顯,從而在一定范圍內占據了優勢地位。在高新技術企業中,經營者轉變為擁有現代科技和管理知識的腦力勞動者,人力資本在資本總額中所占的份額迅速提高。由于人力資本在企業經營活動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其主體的談判地位得到了提高,因此人力資本所有者獲得企業產權的現象日益增多。只有到了這個階段,才產生了人力資本產權,實現了企業產權在人力資本與物力資本之間的分配,形成了人力資本與物力資本共享企業產權的治理結構。

三、人力資本產權化面臨的困境

人力資本產權化的實現就是人力資本所有者在現實經濟組織中所享有的產權能夠切實實現持續運作,而對人力資本產權化運作構成重大影響的事件主要有三個:觀念、制度、博弈。正是以上幾個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困擾著人力資本產權化的運作。

1.基于人之價值觀念內在悖論的困境

文明社會產生以來社會共同的信念和價值觀越來越不允許把人看做物品,人力資本的概念似乎與人類追求自由的理想相沖突,特別是把人類看作可以通過投資而實現增值的財富,更是對某種根深蒂固價值觀的根本違背。自20世紀60年代人力資本理論在西方經濟學中確立了其理論地位以來,在主流經濟學觀念中已經不再存在人力資本及其產權化的認知障礙。實際上,研究和運用人力資本的經濟價值,不僅不是對人價值的貶損,反而是對人內在價值的正確體認。然而,人力資本產權化又遭遇了另外一重障礙。盡管人力資本可以看作與物質資本相對的另外一種要素形式,但它們成為資本的依據顯然不同,且兩類資本的代表者一直處于博弈之中,在企業這樣一個多種資本交錯運作的空間中,兩類資本演繹著對權力的爭奪。因而,一方面,人力資本不存在物質資本那樣完善的市場,其評價顯然缺乏客觀標準,人力資本的評估和確認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主觀模型,這使人們對人力資本產權的價值存有一定疑慮。這也反映了人類本身的無知,即從部落社會演化而來的人類心智的發展跟不上市場經濟特別是知識經濟的需要,從而無法將物質資源與非物質技能納入統一的價值體系。人類心智更傾向于接受物質的、有形的、可計量的、容易規定的東西,而拒絕非物質的、無形的、難以計量的東西。另一方面,人力資本所有者在實現其產權的過程中遭受到了雙重妒忌,這也阻礙了良性人力資本產權實現機制的形成。一個顯著的事實是,并非所有的企業參與人都能提出人力資本產權主張,從而人力資本產權是在承認人力資本價值存在重大人際差異的前提下實現的,它內在地承認并擴大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而且不可避免地引發同一人群中的妒忌效應,即非持有人力資本人群對人力資本所有者所獲產權的妒忌,人力資本產權的合法性在非持有人力資本人群那里被否定。同時,物質資本所有者總是極力排斥人力資本所有者的產權主張,因為在他們看來,人力資本所有者沒有直接付出貨幣代價卻與其共享企業產權是不公平的。這實際上是現代市場經濟社會下物質資本邏輯主導的一種不可避免的結果,即盡管從社會基本文化價值觀方面看,應當認可人的價值和尊嚴以及人的自由和權利,但從物質資本主導的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邏輯層面看,人的價值在強大的物質力量支配下又顯得微不足道,人的自由和權利也必須被納入到資本增值和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強力資本意志的邏輯之中。這種不同層面不同觀念邏輯的分裂形成了明顯的悖論,導致在企業組織內部實現人力資本產權困難重重。

2.基于權利博弈的困境

人力資本產權是社會交換結構的產物。人力資本本身具有通過投資而形成的價值,而這樣的人力資本的形成過程反映了人們在過去某個時間所作出的抉擇,這無疑是人們的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籌劃,同時意味著這樣做的人并沒有將自己的經濟活動局限于那些能夠從市場中得到的各種商品,同時他們還在直接消費與滿足未來金錢或非金錢方面的愿望之間進行了一系列抉擇。這種抉擇實際上是在進行一種跨期交換:人力資本投資意味著抑制了當前的生活消費,這部分被抑制了的消費通過社會網絡轉換為社會化的未來預期,將來包括消費在內的行動能力的擴展是這種預期所要實現的基本內容。人力資本得以產權化,便是這種預期實現的標志,從而人力資本產權無非是人力資本投資的對價,這充分反映了市場經濟交換的實質,正如亨利·勒帕日所言:“在一切社會抉擇結構中,‘交換’乃是最有效的結構”,[10]作為最有效社會結構的交換,無疑必須以產權的發生為最終結果。人力資本產權基于交換而產生,且必須在交換中得以實現,而人力資本產權實現過程中所需要的交換形式更加復雜,企業組織中人力資本產權的具體邊界是在人力資本所有者與物質資本所有者之間動態博弈過程中得以確定的,這意味著對人力資本產權的確認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在正式制度規定的運作范圍內,人力資本產權能否得到具體實現取決于博弈過程,而人力資本產權性質本身對這個過程的結果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毋庸置疑,控制權是一切權力的核心要素和特征,它能夠確保產權中其他要素的實現,其中對產權人來說最具經濟意義的顯然就是剩余索取權,剩余索取權是經濟產權的最終體現,也是最容易產生耗散的產權要素,而保護產權需要解決的往往就是產權耗散問題。任何產權都是一定社會制度結構約束下有關當事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人力資本產權所要解決的就是人力資本所有者與物質資本所有者如何在企業中協調生產經營活動并共享生產經營收益的問題。這就意味著,人力資本產權有兩個層面上的控制權問題:一是在企業產權層面,由于人力資本所有者和物質資本所有者有可能共享對企業的控制權,那么人力資本產權與物質資本產權的性質并無本質區別,有可能在法律形式上同時表現為對企業擁有股東權,其內容可分為身份性質的控制決策權和財產性質的剩余索取權。此外,還存在另外一種情況,即人力資本所有者并不是從法律形式上享有公司股東權,而是在物質資本所有者名義上享有公司全部股東權的情況下,通過與物質資本所有者之間的契約安排,享有一定的決策權和剩余索取權,然而這種安排并未改變企業的基本治理結構,人力資本控制權在保障機制方面仍然存在疑問。二是在人力資本投資與收益安排層面,即人力資本投資者并非人力資本所有人及其家庭的情況下,投資人通過契約方式投資于人力資本所有者,最終形成的人力資本由于其與人身的不可分割性只能歸屬于人力資本所有者。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一種產權形式,這種人力資本產權的本質就是人力資本所有者對其自身擁有的經他人投資而形成的人力資本所享有的產權。然而,此時人力資本投資者也有權從人力資本增值中分享一部分收益,人力資本所有者盡管對其人力資本享有完全的控制權,但必須把人力資本投資者可以分享的那部分視為對人力資本投資者的補償。這個方面可能存在兩個相關的問題:一是對人力資本所有者而言,在未能作出補償之前是否可以流動的問題,這關系到社會資源有效配置與個人人力資本產權保護問題;二是對人力資本投資者而言,如何補償才算充分。在現實的經濟關系中,僅僅擁有人力資本的人通常被看做勞動者,他們在勞動關系中顯然處于弱勢地位,人力資本投資具有不可逆性和很大程度的專用性,往往通過人力資本投資被鎖定到某種行業或用途上,如果企業通過合約安排限制了人力資本所有者的流動權,那么就在事實上限制或否定了人力資本產權本身,這就是促使人力資本產權化陷入困境的現實情況。

3.基于承諾機制缺失的制度困境

現代社會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后,傳統的以人力資本投資與技術內生化經濟增長模型為內核的人力資本理論已經無法支撐對現實的解釋了,于是新的資本理論開始重視對人力資本與結構性資本之間互動關系的研究。[11]這意味著,使用人力資本的經濟組織必須重視制度安排和組織安排,以建構人力資本產權正常運作機制,因為人力資本產權的破壞或貶損不符合該經濟組織的利益。舒爾茨也曾指出,人力資本價值增長過程會給制度變遷造成壓力,隨之促進立法和法律的發展以調節和適應這種制度滯后的現象。而是否會因此產生確認并保護人力資本產權的制度,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制度是系統、動態作用于經濟生活的,單單一個或一類形式上正規的法律制度的出現,并不意味著某種合意的產權結構的實現。合意的人力資本產權化顯然需要相關承諾機制的保障,這種承諾可能來自國家,但更多來自企業組織中其他的博弈各方。關于承諾問題,謝普瑟(Shepsle)認為,一項承諾要構成可信承諾,要么是動機可信的,要么是強制可信的。[12]在此基礎上,一定的制度安排是可信承諾實現的基礎和前提,而僅僅依賴合約各方口頭保證的承諾是不可信的。至于人力資本產權化,涉及的主要是人力資本所有者與企業組織中其他博弈各方之間的關系,國家一般并不直接參與這種博弈關系。然而,安全的產權是確保一個國家經濟績效的關鍵,國家負有從整體上確保產權安全的責任,況且擁有強制性權力的國家本身就容易構成對產權的威脅,因此國家需要通過在整體上確立法治,從具體層面上擴充確保市場經濟主體權利的制度安排,以此構成對產權保護的可信承諾。不過,在現有的企業組織法律框架下,國家對人力資本產權實現機制的建設只能通過許可方式而無法通過強制方式推進,因為對于何種人力資本建構何種形式與程度的產權安排本質上是一個私法領域的問題,國家權力不宜過分干預。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應該加強的是適應市場經濟條件的契約實施機制與私人爭端解決機制的建設。然而,由于在這種多邊博弈框架下,人力資本所有者往往處于弱勢地位,缺乏可動用的權力、組織及經濟資源,很容易受到不公正對待。在這種情況下,當法律制度難以提供有效幫助時,人力資本所有者是否可以寄希望于自我實施機制來提供可信承諾呢?自我實施需要某種輔助性機制的支持,比如多邊聲譽機制與第三方私人治理結構。格雷夫研究了對11~12世紀活躍于地中海地區的馬格里布商人之間代理關系進行治理的制度,[13]這是一種以集體主義懲罰機制與集體內部信息充分流動為基礎的自我實施制度,然而這種機制依賴于較小群體的共同交易網絡,開放社會背景下顯然無法建立類似的機制。第三方私人治理結構在我國這種市場經濟發育時間較短、國家權力主導經濟社會的環境下,暫時也很難有較大的作用空間。綜上所述,缺乏有效的可信承諾機制是當前人力資本產權運作面臨的主要障礙。

四、結語

人力資本的價值及其在促進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已經得到了普遍認可。美國經濟學家羅默甚至認為,只有人力資本才能促進經濟增長。[14]在這樣明確認知的基礎之上,為發揮人力資本潛力而創造合理的制度結構就成為每個經濟體的基本任務,其中人力資本產權化就是一個常規的方案。這是因為,只有建立起相應的產權,才能使人力資本擁有者及其他主體產生投資的激勵。正如我們所見,建立人力資本產權具有充分的現實和理論依據,人力資本產權本身也存在諸多固有和必要的限度,進而使人力資本產權實現面臨觀念和制度的困境。于是,主要問題轉變為如何走出這些困境并提高人力資本產權制度的效率。然而,必須指出,如果沒有哲學世界觀的提升,只是出于經濟需要的動因,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人力資本產權實現困境的。關于人力資本產權化問題,這里提出如下一些思考:

第一,對人力資本及其產權性質的理解有利于更新傳統上誰是企業所有者的觀念,對于順應知識經濟時代重視人力資本作用、擴張人力資本權利的趨勢具有重要意義。無論是基于邏輯還是歷史,人力資本產權都在一個逐步擴張的路徑上向前發展。人力資本產權化是客觀需要,無論是從宏觀的節約社會成本還是從微觀的個人利益實現來說均無二致。

第二,社會觀念和制度往往落后于經濟現實,在人力資本產權方面亦是如此,這給人力資本產權的實現制造了諸多困境。觀念上的困境需要寄希望于觀念的提升,而制度上的困境則必須依靠各種利益主體的動態博弈以生成更有效率的制度。

第三,人力資本產權制度正處在一個與經濟社會共同演化的通道中,人力資本所有者對其產權需求的程度有著各自不同的期望,這一點對權力博弈過程有著重要的影響,正是不同質的人力資本及其需求使制度演化成為可能。因此,很難指望國家利用強制性權力對其進行強制性變遷,當然在確保最低限度人力資本產權保護水平以及創造有利于產權博弈的條件等方面,國家權力必須發揮重要作用。

*本文系上海財經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企業人力資本產權制度及其變遷研究”(項目編號:CXJJ-2013-424)的部分研究成果。

[1]西奧多·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M].吳珠華,等譯.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4.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5.

[3]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90.

[4]Barzel,Yoram.An Economic Analysis of Slavery[J]. Journalof Law and Economics,1977,20(1):87-110.

[5]A·阿爾欽.產權:一個經典注釋[M]//R·科斯,A·阿爾欽,D·諾思.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166.

[6]林毅夫.關于制度變遷的經濟學理論:誘致性變遷與強制性變遷[M]//R·科斯,A·阿爾欽,D·諾思.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384.

[7]周其仁.市場里的企業:一個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的特別合約[J].經濟研究,1996(6):71-80.

[8]劉燕.會計師事務所人力資本問題研究[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07(3):75-78.

[9]Alchian,A.and Harold Demset.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2,62:777-795.

[10]亨利·勒帕日.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M].李燕生,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317.

[11]左聰穎,楊建仁.西方人力資本理論的演變與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10(6):196-199.

[12]Shepsle,Kenneth.Discretion,Institutions and the Problem of Government Commitment[M]//in Bourdieu,Pierre and Coleman,James(eds).Social Theory for a Changing Soci?ety.Boulder:Westview Press,1991:245-260.

[13]Greif,Avner.Contract Enforceability and Economic Institutions in Early Trade:The Maghribi Traders’Coali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83(3):524-548.

[14]Romer,Paul 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5):1002-1037.

Econom ic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Human Capital Propertification

MA Yulin
(ShanghaiUniversity of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200433,China)

Human capital has been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ameaningful factor to promote today'sworld econom ic grow th,while human capital propertification is the institutionalmechanisms to promote value realization of human capital.Human capital propertification is the product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which meets the needs of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and stimulating the productivity of human capital.Some difficulties about human capital propertificaition in reality is generated because of the ideas,the nature of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relevant institutions.And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further improve the human capital property system by a mandatory authority.However,this purpose should be achieved in the process of co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and economy.

human capital;propertification;econom ic philosophy;reflections

F240

A

1007-8266(2014)11-0108-07

馬玉林(1975-),男,山東省臨沂市人,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經濟學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經濟哲學。

責任編輯:陳詩靜

猜你喜歡
制度企業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8期)2022-09-20 06:44:30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6期)2022-06-29 01:11:44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敢為人先的企業——超惠投不動產
云南畫報(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中國衛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
中國衛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中國衛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97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午夜免费小视频| 毛片基地视频|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亚洲区一区| 亚洲看片网|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不卡永久免费|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亚洲天堂777| 99在线视频网站| 美臀人妻中出中文字幕在线| 99久久精彩视频| 高清国产va日韩亚洲免费午夜电影|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 欧美成人区|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精品福利国产| 成人午夜久久|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精品国产91爱|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在线观看|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大香伊人久久|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区app|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一| 青青草91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18|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毛片在线播放a| 国产男女XX00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对白优播|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日韩毛片免费| 精品福利网| 成人综合网址| 国产www网站|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日本欧美一二三区色视频| 播五月综合| a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线在线| 99在线小视频|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欧美|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国产精品视频系列专区|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 成人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黄网站欧美内射| 国内99精品激情视频精品|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制服丝袜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欧美精品xx| 久久人妻系列无码一区|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狠狠色综合久久狠狠色综合| 国产主播喷水| 国产毛片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