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平
海洋新興產業的區域化發展路徑
何建平
海洋產業包括為開發海洋資源和依賴海洋空間而進行的相關產業,以及直接或間接為開發海洋資源及空間配套的相關服務性產業。作為浙江省四大國家性戰略之一,海洋經濟體現了區域空間與產業領域的雙重轉型,引發了新一輪的經濟增長,蘊含巨大的發展商機。諸暨要借此契機突破原有的思維定勢和路徑依賴,促使發展模式從陸地業態向海洋業態的轉型和延伸,在這一全新而廣闊的產業領域中贏得較大的市場份額,啟動新的發展引擎,搶占新一輪經濟、科技和市場發展的制高點。
突顯的傍海效應激發了陸海聯動的機會。諸暨北接杭州都市經濟圈及長三角的樞紐地帶,東靠浙東城市群和寧波深水港,緊鄰國際航運戰略通道,具備臨近海洋經濟的便利條件,能充分接受長江三角洲、環杭州灣地區以及上海、寧波、杭州“經濟三角帶”的影響和滲透,地域空間的承上啟下促進了陸海間要素的跨區域流動和資源的互補和共享。成為接軌海洋經濟的“橋頭堡”。
現代化的城際設施加速了資源的跨區域互動效應。諸暨的航運可由浦陽江經錢塘江直通海洋,并經三堡船閘向杭嘉湖內河方向延伸。近年來城際間交通、通訊、能源等重大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進一步拉近了諸暨與涉海區域的時空對接。兩座跨海大橋及紹諸高速等將包括諸暨在內的20多個城市納入2小時經濟圈。以城際鐵路、港口后方通道和都市圈軌道交通為重點的跨區域項目正在抓緊推進,加速了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等要素資源的多向互動。
多元化的塊狀集群奠定了對接海洋經濟的產業根基。作為工業強市,諸暨已擁有與海洋經濟相關聯的扎實的產業根基和多元化的產業塊狀特色。產業的規模大、效益高,市場占有率高。已形成襪業、珍珠產業、銅加工及新型材料產業、機械裝備制造業、紡織服裝產業、環保新能源產業等六大現代產業體系。十多只產品產值占全國一半以上份額。2012年以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及新興信息等為代表的六大新興產業產值達518億元。現有的產業格局與海洋產業具有較大的關聯性和趨同性,而且在設備、工藝和技術方面與發展海洋經濟有著許多共性的特點和要求,產業鏈轉型具備較大的靈活性、多宜性和可塑性,轉型機會多,拓展空間大。
完備的創新體系推動了海洋經濟的創新創強。大城市建設推動了以城市經濟為主導的新經濟發展格局的日益成熟,推動了以知識經濟和低碳經濟為主要特征的新興產業的發展,也促進了高端產業的集聚和資源優化配置,與發展海洋經濟是一脈相承的,目前諸暨已擁有80家國家重點扶持高新技術企業,環保裝備國家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省級區域科創中心、省行業重大區域平臺、科技成果轉移中心、國家級研發中心等區域性創新平臺構成了較為完善的區域創新體系,為培植和發展海洋經濟提供了智力支撐。
近年來,諸暨在培植發展海洋新興產業方面已先行一步,并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和條件,釋放出較大的發展潛能和后勁,但總體來說在海洋經濟的培育方面還處于初始階段,存在許多現實的問題:
直接性海洋資源缺乏。與寧波、舟山及紹興沿海縣市相比,諸暨缺乏海島、深水岸線、航線、灘涂、港口、海洋漁業、海景、能源等直接性的海洋資源,海洋經濟發展基礎相對滯后。
規模和水平總體偏小。相對于發達的傳統優勢產業,諸暨海洋經濟發展規模總體偏小。除與船舶制造相關聯的機電裝備制造業等具備較大投資和產出預期外,海水淡化、海島建設方面的投資規模小。諸暨尚未形成具有顯著品牌效應和規模優勢的行業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
產業鏈未能有效拓展。現有的產業格局基本涉及海洋經濟概念但基本以大眾化中低端的一般性產品為主,科研創新水平和產出效益偏低,海洋類高精尖及高附加值的產品較少,向中高端產業鏈延伸的動力不足。
發展海洋經濟,同樣要立足區域的現狀和特點,以資源為基礎,以傳統基礎產業為依托,因勢利導,綜合諸暨產業的多元化以及轉型的多宜性,在充分依據國家宏觀政策導向的基礎上,尋求現有產業與海洋新興產業的最適宜高效的對接點,逐步形成與海洋相關上中下游產業配套、互動發展的新興產業集群。
立足“建筑大市”的傳統優勢,拓展海洋建筑業。作為全省首批“建筑強縣(市、區)”,諸暨的建筑業已形成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北京為中心的華北、成都為中心的西南、西安為中心的西北、武漢為中心的中南五大板塊,產值已突破千億元,上交地方稅收占全市地稅入庫總額的17%。要充分發揮建筑強市的先發優勢和國內外市場占有優勢,把握全國海洋開發提速的機遇,加強與寧波、舟山、紹興等臨海區域建筑業的合作交流,積極承接海上建筑業務,引導建材業向大型橋梁鋼構件、海上平臺鋼構件、防潮建材、防腐建材、防風化建材等海洋建材領域拓展,提升海洋工程建筑的承包、設計能力,增強海上連島工程、海島整體開發、港口碼頭等建筑項目的設計、采購、施工管理一體化能力。謀劃設立海洋工程技術中心、服務中心,走出一條集海洋工程設計、承包、建安、評估、維護服務于一體的海洋建筑新路,構筑體系完備、業態多元,立足全國、面向大海的海洋工程服務基地。
立足“珍珠之鄉”的品牌優勢,培育海水珍珠業。淡水珍珠與海水珍珠在養殖、管理以及產品設計創意等環節具備許多共性的特征。與淡水珍珠相比,海水珍珠養殖地域更為廣闊,養殖周期相對較短,產品外觀更加圓潤光亮,具有較大的市場開發潛力。但由于受地域性限制以及傳統養殖模式的束縛,海水的養殖開發未能得到有效拓展。要充分彰顯諸暨作為“中國珍珠之鄉”的品牌優勢和產業集聚優勢,努力克服海珠養殖技術缺乏、海體富氧化污染以及海洋性氣候災害等方面的瓶頸制約,以獨資或參股等形式參與海水珍珠的養殖和精深加工,擴大珍珠養殖區域和范圍。同時,充分汲取海水珍珠養殖方面的經驗和模式,實現傳統淡水養殖技術的創新提升。
立足“旅游強市”的輻射優勢,接軌海洋旅游業。作為省旅游經濟強市、全國知名國內旅游目的地和華東地區有影響力的次級國際旅游目的地,諸暨年接待旅游人次達800萬人,旅游收入居紹興各縣市前列,而且海洋旅游業相比在自然風貌和地域文化等方面存在明顯的互補性。要依托上海、南京、杭州、寧波等大中城市客源市場以及便捷的交通優勢,主動對接長三角游客群,加強旅游項目的合作開發,通過跨區域的游程設計包裝,將諸暨的文化旅游、生態旅游、購物旅游與海洋觀光、捕撈、游樂等旅游產品充分嫁接,逐步打造充分融入諸暨旅游特色的海陸聯動旅游黃金線。共享游客資源,實現旅游效應的最大化延伸。
立足水陸聯動的交通優勢,延伸港航物流業。以現有的物流平臺為核心,充分發揮浙贛鐵路、杭金衢高速公路、諸永高速公路、紹諸高速公路等陸路交通優勢,并借航道等級及水運能力整體提升這一契機,將內河航道作為海運的重要支撐和延伸,配套建設基于海洋經濟的水上運輸、裝卸作業、商貿物流、貨物配載、倉儲中心等關聯產業,著力打造集鐵路、公路、水路于一體,輻射上海、寧波深水港的區域性物流集散中心,提升港航物流服務業陸海聯動、協同發展能力。
立足“工業強市”的先發優勢,夯實臨港制造業。諸暨工業制造業已具備50年的發展史,產業根基實,與臨港制造業相比,制造業具備明顯的協同性和關聯性。對接的路徑主要有兩條:一是直接提供臨港產品的配套和服務。現有的大氣除塵設備、水處理設備等環保類產品以及風電裝備、光伏材料等新能源產品、渦輪增壓器、LED芯片及封裝等節能產品以及制冷配件、PE管件、包裝材料等可直接為海洋環保設備、海水淡化處理、海上風電場工程以及船舶制造、海底工程、海洋包裝運輸等提供完善的配套和服務。二是從現有產品的轉型升級中尋求對接。從技術層面上分析,諸暨現代制造業現有的技術成熟度和產品精密度甚至比裝備膨大、運行和操作簡易的臨港制造業更精密更高端。某些技術難點也只要經自主研發或二次創新就可破解。現有的許多產業通過并不復雜的工藝改造、技術改良和產品規格型號的變更,就能實現與臨港制造業的無縫對接。重點要強化汽車及零部件與船舶制造業、環保機械與海洋環保裝備、軸承軸瓦與大型船舶艦艇、工程機械與填海圍島及航道疏浚工程裝備、數控機床與臨港機械和海洋儀器設備、彈簧鏈條與海洋物鏈輸送、精密鑄造與跨海橋梁及海底隧道工程裝備、銅加工與海水利用工程裝備等臨港制造業的轉型和對接,形成富含諸暨工業板塊特征的臨港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
作者單位:諸暨市發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