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少鳳
經濟升級,提速創新驅動是正解
牛少鳳

2014年,浙江經濟一個重中之重的任務就是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邁上新的臺階。目前,浙江省區域創新能力居省區市第5位,知識獲取能力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分別居省區市第3位和第4位。2012年,浙江省全社會R&D活動經費支出705億元,投入強度(即全社會R&D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為2.04%,均有較大幅度提高,創新驅動作用進一步增強。但也要也清醒認識到,浙江科技創新中存在的科技投入產出不匹配、產學研用結合不緊密、科技評價機制不合理、人才輩出機制不完善等“四不”問題仍然較為突出,已經成為浙江經濟升級難以真正有所突破的根本性和關鍵性的制約因素。必須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從根本上、從長遠上改變過去主要靠拼資源、拼環境、拼勞動力賺取微薄利潤的發展方式,真正實現浙江經濟的轉型升級。
牢牢把握當前世界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孕育發生和浙江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形成歷史性交匯的重大戰略機遇,切實認識浙江傳統增長方式無以為繼的嚴峻現實,堅定不移地走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浙江加快走上經濟轉型升級之路。
當今世界,國際競爭力已經日益集中地體現為創新能力的競爭,大國角逐更是緊緊圍繞爭奪科技的制高點而展開,公司企業的盛衰興亡同樣越來越取決于創新能力與持續創新力。現在的國際競爭大勢完全昭然若揭,既不虛無縹緲、讓人捉摸不定,也不是躲在深閨人未識,而是展露無遺、世所共知,那就是無創新就會被無情淘汰出局,而且一次創新都不夠,必須天天創新、持續不斷創新。
憶往昔,浙江一直是創業創新的先行者和模范生。看如今,浙江體制機制先發優勢已經不斷弱化。歷史地看,浙江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有目共睹、世所稱道。但發展背后付出的成本和代價卻也較為沉重,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惡化、水質污染嚴重、重度霧霾頻發。舊的以投資為主拉動的“三高一低”增長模式已經無以為繼,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支撐的新的發展方式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選擇。發展地看,浙江資源小省的基本省情,發展后勁乏力的現實困境,決定了吃老本必定坐吃山空、守成規注定抱殘守缺。唯有創新驅動是浙江繼續走在前列的唯一正解,舍此別無他途,舍此只會標兵愈遠而追兵趕超。我們必須從充分認識物質資源越用越少、科技和人才越用越多的深刻哲理出發,痛定思痛、切實轉變,堅定不移且心無旁騖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進一步以市場為導向,正確處理好使市場在科技創新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之間的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不斷增強科技創新活力,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創新驅動的意識增強后,體制就是決定因素。當前舊的束縛創新活力的科技體制已經日益成為套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頭上的一道“緊箍咒”,科技創新的積極性一定程度被壓抑、主動性一定程度遭扼制,使得有利于創新發展的社會聰明才智與潛力活力被科技舊體制人為地阻滯,無法轉化為巨大的現實生產力。只有打破行政主導和部門分割,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破除制約科技成果轉移擴散的障礙,才能不斷打通科技和經濟轉移轉化的通道。
必須讓市場真正成為配置創新資源的決定力量,加快形成市場導向、企業主體、產學研協同的技術創新體制機制,加強以產品成果與市場實績為導向的科技創新評價制度建設。完善技術市場信息網絡,大力發展浙江網上技術市場,加快發展一批體現區域經濟特色的網上專業技術市場。積極鼓勵技術產權交易,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同時,充分發揮政府在事關國計民生和產業命脈領域的支持和協調等積極作用,用好科技重大專項和重大工程等抓手,集中力量搶占科技創新制高點。特別是在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方面,健全以激勵創新和產業化業績為評價導向的用人制度、學術職稱授予制度和薪酬分配制度,努力提高科技經費使用績效。
強化企業在創新驅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當務之急是健全激勵機制、完善政策環境,促進企業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使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牢牢建立在雄厚的科技研發實力基礎上。
從關鍵核心技術發展歷史來看,重硬件、輕軟件,重引進、輕消化,重模仿、輕創新的問題相對突出,今天還有所存在。這就使得許多企業的科技創新陷入了“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不良循環,正是因為相對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浙江仍然處于國際產業分工和產品價值鏈的中低端。
只有進一步強化企業在創新驅動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其主體作用,支持和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鼓勵和促進企業大幅提高科技研發能力與水平,不斷增強企業創新動力、創新活力、創新實力,才能真正使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牢牢建立在雄厚的科技研發實力基礎上。畢竟,創新驅動最終還是要靠強大的科技研發實力說話,歸根到底取決于企業科技研發的能力與水平。可以說,科技是硬實力,來不得半點虛假,有一分實力說一分話,有幾分實力說幾分話。
企業必須既具有全球視野,又把握時代脈搏,同時立足市場需求發展技術,在事關全局和未來的重大關鍵技術上的判斷與決策容不得半點失誤。同時,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發展的今天,要積極鼓勵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當今企業間的競爭,從一定意義上講,主要是商業模式的競爭。據有關資料顯示,美國企業60%的創新是商業模式創新,40%的創新是技術創新。浙江民營經濟發達、創業創新踴躍,必須進一步鼓勵支持浙商回歸創辦科技型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積極探索浙江特色的“企業出題、政府立題、協同解題”的產學研合作創新之路。特別是要大力培育發展大企業,大力扶持發展一批主業突出、管理科學、創新能力強、帶動作用大、品牌效應卓著的大企業大集團,一批專精特新的行業龍頭企業,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創新型企業,支撐浙江經濟轉型升級。
以擇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氣魄與胸懷,著力打通人才流動、使用、發揮作用中的體制機制障礙,完善人才發展機制,最大限度支持和幫助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努力優化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發展環境,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強大智力支撐。
創新驅動,人才為本。面對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的復雜嚴峻發展局面,對創新人才特別是創新型領軍人才的呼喚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急迫。大力培養引進浙江急需創新人才,必須從內因外因兩方面雙管齊下。既要創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健全制度環境,大力營造勇于創新、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的良好社會氛圍,又要激發人才潛心積蓄前進能量、板凳愿坐十年冷的自我成長斗志,勉勵人才牢固樹立樂于服務、甘于奉獻的科學探索精神,創新人才才會在外因內因共同作用下不斷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浙江既有人文薈萃的歷史優勢,又有朝氣蓬勃的當代浙商。要從傳統的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中解放出來,把經濟發展從依賴資源、依賴初級產品轉到依靠創新驅動、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效率上來。一方面,既可以充分發揮地處長三角腹地對創新人才強烈吸引力的優長;另一方面,又可專注于打造具有濃郁浙江特色與優勢的創新人才高地,從而開創浙江創新創業大軍勃勃成長的生動局面。
作者為浙江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