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博雋
“破冰”之后待“攻堅”
柳博雋
馬年第一個工作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決定,在已基本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的基礎上,依法將這兩項制度合并實施,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且老齡化速度快于總人口的增長速度,能夠讓全國2億左右的老齡人口“老有所養”,善莫大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由此釋放出來“城鄉一體化”的改革信號,更是令人振奮!如果從這一層面看,此舉還具有更為深遠的“破冰”意義!
眾所周知,建立于2009年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們習慣于稱之為“新農保”,主要針對農村居民而設立,旨在保障農村居民年老時的基本生活。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簡稱為“城居保”,建立于2011年,保障的對象主要是沒有工作的城鎮居民。同是養老保險制度,卻分為鄉城各別,一前一后地出臺,顯然是城鄉二元體制的慣性使然。在實際執行中,自然脫不了城鄉各自為政、各行其是的窠臼,不僅造成了運行管理上的額外破費,而且還加大了城鄉居民流動的困難,甚至還進一步固化了傳統的城鄉二元體制。
將“新農保”和“城居保”合二為一,建立城鄉一體的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并大力推行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卡,顯然有利于“以人為本”的城市化推進。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也是城市化中最核心的因素。在漫長的城市化進程中,人的流動是一種常態——從總體上看,農村人口流向城市是大勢所趨,但是不可否認,一些農業轉移人口因為市場、家庭、個人等原因最終不得不回流農村,或者因為經濟、文化、環境等原因而自愿回歸農村。當然,也不排除一些城鎮人口,因為創業、宜居、尋根等原因而遷徙農村。推進城鄉基本養老保險的“制度并軌”和“管理整合”,不僅能降低不少運行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而且能確保個人權益不會因為流動而受損,消除廣大居民的后顧之憂,還能維護社會公平公正,有利于增進全社會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城市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一個面臨多重風險的社會變遷。在這場變遷中,由于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變革,以往作為家庭或個人風險的疾病、工傷、失業等特定事件,已逐漸演變為一種社會風險。可以說,社會保障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世界各國適應社會變遷、防范社會風險的通行做法。所以,除基本養老保險之外,其他諸如醫療保險之類的社會保障制度,作為影響勞動力資源市場化配置的一種重要機制,也必須適應城鄉人口的這種自由流動,從“城鄉統籌”走向“城鄉一體”,這也是改革的一種必然取向和趨勢。
除此之外,戶籍、教育、就業、生育、土地等城鄉二元制度,也要循序漸進地走向“城鄉一體”。這里的“城鄉一體”,是指謀求一種城鄉基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體”的發展體制,探索一種權益平等的組織方式,在遵循城鄉發展差別性和互補性的基礎上,促進城鄉人口的自由流動、城鄉資源的市場配置。很顯然,這是一個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既要有全局性的頂層設計,又要有中間目標和具體步驟,更要有符合實際的制度創新。我國城鄉二元體制根深蒂固,已滲透到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且盤根錯節、繁復龐雜,在很大層面上還涉及制度安排,包括諸多法律障礙在內,都需我們要去一一“攻堅”,任重而道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城鄉基礎養老保險制度的“一體”,已然開啟了城鄉二元體制改革的“破冰”之旅——為確保全國范圍內的城鄉居民都能享有基本養老保險,中央財政按基礎養老金標準,對中西部地區給予全額補助,對東部地區給予50%的補助。我們有理由相信,有了中央財政的“兜底”,城鄉二元體制改革的“攻堅”,也就有了“底氣”!
供稿: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