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正義 蔡海峰 林晶
醫化園區循環化改造路徑探尋
——以椒江醫化園區為例
羅正義 蔡海峰 林晶
園區是產業發展的集聚區,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載體。當前,在國家大力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發展循環經濟的宏觀背景下,加快園區循環化改造既是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的需要,也是園區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浙江省化學原料藥基地椒江區塊是浙江省化學原料藥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浙江省化學原料藥基地是2001年經原國家計委、經貿委批準建設的國內唯一的國家級化學原料藥和醫藥中間體產業園區,由椒江和臨海區塊組成),也是2010年省政府確定的14個省級產業集聚區中唯一以“循環經濟”命名的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的核心區塊,于2013年末被列為省級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園區面積43平方公里,由椒北、椒南兩個區塊組成。2013年,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54.27億元,為全區的31%;完成工業性投入23.84億元,占全區的59.75%。園區共有規上企業93家,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1家,已形成以醫藥化工和裝備制造為核心,裝飾建材、金屬資源再生、服裝紡織、電子電器齊頭并進的產業發展體系。
目前園區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環境形勢日趨嚴峻。醫化企業、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等惡臭源頭存在,加之部分企業環保措施不到位,在特定氣象條件下,大氣污染對城區的影響較大。二是主導產業亟待轉型。受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要求提高的限制,醫化產業面臨嚴重的發展空間瓶頸,醫化企業整體外遷現象加劇,急需延伸優化醫化產業鏈。三是要素資源供應緊張。近幾年園區建設用地指標嚴重不足,影響園區土地功能集成和基礎設施共享效益。
按照“產業集群、空間集聚、用地集約”的原則,結合“科技平臺共創、服務設施共享、生態保障共建”的理念,通過分析現有土地利用現狀及相關入園企業性質,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加快推進產業園和配套功能區建設布局,集約高效利用土地,促進循環化改造順利實施。
聯動發展醫化功能區。在椒江以南沿海地區,集中布局醫藥化工企業。該片區開發較早,也是園區內發展最為成熟的功能區,擁有海正藥業、九洲藥業、海翔藥業、新東港藥業等大型骨干企業。未來發展重點應放在片區內部的整合、改造、提升方面。一是加大傳統化學原料藥與化工產品的技術改造力度,鼓勵產品創新和節能減排力度。二是積極落實醫藥產業發展新空間,鼓勵現有企業加強制劑產品研發與生產,推進化學原料藥向制劑發展,努力打造國家級醫藥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三是進一步延伸醫化產業鏈,積極發展臨床需求大、應用面廣的特色醫療器械和制藥裝備企業。
著力提升裝備制造功能區。布局北一南二共3個裝備制造產業園。未來重點打造裝備制造類龍頭品牌,形成以汽摩制造、電機制造、農林設備制造、廚衛設備制造為主體的優勢產業集群。汽摩制造:未來應以小排量汽車和踏板式摩托車為重點,做精做強各類龍頭汽摩配產品,延伸發展電動汽車、電動摩托車和電動自行車。電機制造:目前擁有信質電機等幾家較大的電機企業,未來應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大力發展高效節能產品。農林設備制造:目前擁有歐森機械、文信機電等幾家較大的電機企業,應做精噴霧機、園林機械等傳統產品。廚衛設備制造:未來應以發展健康、安全、節能、環保的綠色廚衛為理念,引進培育一批掌握高端技術的大型企業。
高標準建設電子信息功能區。在椒江以南核心地區,集中布局電子信息產業。目前已有水晶光電科技、星星瑞金科技兩家較大的光電企業入駐該區塊,未來應繼續發揮光電的主導作用,并協同發展其它技術含量高、配套性強的電子信息企業。一方面,加快太陽光電、太陽能集熱器、能源技術服務等再生能源及節約能源的光電技術發展,努力建設成國家級光電產業基地;另一方面,以綠色、節能、低碳為導向,研發、生產和銷售的知名電子元器件制造,推動電子信息產品及延伸產品的發展。
有序拓展其它綜合性產業功能區。在椒江以南核心地區,布局綜合產業園。未來重點放在清潔化和循環化方向發展。一是園區全面開展清潔生產,積極構建園區內部循環產業鏈。依托原有的產業基礎,結合產業轉移和企業搬遷,推進綜合產業園建設布局,主要包括塑料、涂料、木材、石材、鋼材、玻璃、小五金等建材企業,汽摩配、農林機械、縫紉機械、船舶機械等機械裝備企業。二是規劃布局配套金融商貿企業,按條帶狀集中布局,貫穿綜合性產業園,為整個園區各產業發展提供相應的配套支撐。三是注重園區北側騰云山區域的保護,一方面,發揮工業區和生活區之間的生態隔離功能,另一方面,為園區內居民和工作者提供游憩休閑功能。
合理布局相關產業配套區。應加強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設施配套,同時注重生態功能,合理布局相關配套現代服務業功能區以及發展預留區。科教文化區:目前該區塊集中布局著若干院校以及園區科技創業服務中心,未來應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業服務中心的孵化器作用,為園區有關產業和企業開展循環化改造提供智力支持。生產型服務區:目前該區塊主要有若干家造船企業和在建的物流服務企業,未來應將重點放在產業的“退二進三”,一方面,淘汰造船企業落后產能,尋求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鞏固發展鋼材、集裝箱等大宗商品物流,積極培育醫化、糧食等專業性物流企業,大力發展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推進物流集散基地建設,完善海港、公路為主體的貨物配送體系,提升信息化水平,形成支撐產業發展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生活型服務區:包括住宅安置及相關生活配套區。目前僅有核心片區西部小塊地區生活配套基本成形,未來重點布局居住、商貿、休閑、醫院、文化等生活配套設施,為園區吸引、服務、留住人才做好配套供給服務。發展預留區:椒江以北和椒江以南各一片。目前大部分為現狀村留地,為未來的產業轉移、產業的轉型升級發展預留潛力。
根據園區產業特點,以化學溶劑、污染物、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著重提升產業層次,促進“三廢”循環利用,加強園區企業和行業的分工協作,提高園區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效率,形成企業內部、行業企業之間以及園區內外三大循環體系。
構建醫化企業內部“小循環”。園區醫化企業生產中間體、原料藥的過程中,產生較多的廢氣、廢水和廢渣,其中大部分可以通過綜合利用“變廢為寶”,實現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重點對廢氣的有機溶劑、壓縮氣體、蒸汽、鹽酸和氨水等回收利用,對廢水的有機溶劑、副產物等回收利用,并進行沼氣發電,對廢渣的有機溶劑、蒸汽、副產物、催化劑等進行回收利用,形成多條廢物綜合利用產業鏈。通過廢物綜合產業鏈構建,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效益,增加企業的產品附加值,將在園區循環化改造中發揮基礎性作用。
打造園區產業間“中循環”。根據園區的產業結構和特點,在強化企業內部“小循環”同時,努力構建產業間的“中循環”,提高產業間的關聯性,鼓勵不同行業的企業分工協作進行資源的循環利用,提高廢棄物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通過污水處理廠將醫化行業、建材行業產生的廢水處理后循環再利用,同時構建園區再生金屬回收體系建設,鼓勵園區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建立回收站點和物聯網,為機械裝備企業提供點對點的服務和支持,從而大大減少行業間的污水、污泥、廢舊資源等污染物排放,提高園區行業企業的中水和再生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
形成園區內外“大循環”。要加強與化學原料藥基地臨海區塊的分工協作,目前有多家醫化企業在兩個區塊都有廠區,園區要鼓勵企業充分利用臨海區塊的原材料供應,在椒江醫化園區大力發展市場需求較大、環境影響較小的原料藥和產業鏈后端的制劑以及生物醫藥,降低椒江醫化企業生產成本的同時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形成區域間醫化產業的大循環。
園區是能源消耗的集中區域,也是節約潛力較大的區域。著眼于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推進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不斷提高非化石能源的利用比例,提升園區綜合競爭力。
鼓勵節能技術研發推廣。鼓勵企業應用節能技術和設備,對空壓機、制冷機等高能耗設備進行節能改造。對園區內醫化企業采用新型催化劑、高純度原料、DCS控制技術等先進工藝技術促進工藝節能,推進熱能的梯級循環利用。合理電氣設計,優化總圖布置等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對裝備制造和電子電器企業,制訂節電規劃、確定節能方案,進行電網和用電設備的優化,大量應用變頻技術,大量推廣高效節能電機,淘汰高能耗、低效率的電機、風機、水泵,大量采用綠色照明。
著力優化能源結構。加快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積極推廣太陽能發電工程,重點在有條件的企業推廣應用太陽能屋頂發電技術,利用企業廠房平頂屋建太陽能光伏電站,逐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利用量占園區總能源消耗的比例。研究建立直供系統,以解決非常規能源并入電網困難的問題,充分利用非化石能源。并按照節能高效的要求,引導園區內所有企業進行電力設施改造。
加快推進熱電聯產。目前園區內已建成投產的椒江熱電廠日供氣量約2500噸,在醫化企業集中區域實施了集中供熱、供氣,解決了企業因設立小鍋爐產生的環境和安全問題。以椒江熱電廠為依托,深化園區集中供熱體系建設,積極推進整個園區進行熱電聯產。加強供熱管網和余熱回收管網建設,形成熱電廠蒸汽→企業利用→發電廠余熱回用的余熱利用循環鏈。將熱電廠燃煤形成的粉煤灰,經脫硫、脫硝處理后,供給建材企業用于生產加氣磚等新型建材,形成粉煤灰→新型建材的粉煤灰利用循環鏈。
作者單位:臺州市椒江區發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