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耀
產業結構高度化是指通過科技創新等方式,推動產業結構的整體質量效益向更高層次不斷演進,實現產業的高集約化、高技術化、高信息化和高附加值化的趨勢和過程。近年來,隨著資源要素、生態環保等壓力的不斷增加,傳統增長模式日漸式微,柯橋區產業轉型升級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俺房h設區”后,如何構建適應城市經濟發展的更有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鞏固走在前列的經濟強區地位,成為擺在柯橋區面前的重要課題和迫切任務。
柯橋區產業結構歷經改革開放30多年的優化調整,完成了從農業為主向工業為主(改革開放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初級制造業為主向中高級制造業為主(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本世紀初)、單一服務業為主向多元服務業為主(上世紀90年代初到本世紀初)的三個階段性轉變,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質量逐步提升,產業實力持續增強,為進一步推進產業結構合理化、高度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工業占比高門類多。工業是柯橋區的傳統支柱產業,增加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在50%-60%之間。近年來,工業發展增速雖有所減緩,但2013年工業增加值占比仍有52.4%,是全區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目前,全區工業已擁有規上企業1200余家,上市公司12家,實現規上銷售3508.86億元,行業覆蓋30個大類,形成了紡織為主體,新型建材、石油化工、汽車配件、電子電器、紡織機械、金銀飾品、皮塑橡膠、金屬加工、化工醫藥、釀酒食品為支柱,“一主十大”、門類眾多、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
——紡織業體系全特色顯。紡織業是柯橋區的特色優勢產業。依托“產業+市場”的獨特優勢,全區擁有從上游的PTA、聚酯、化纖原料,中游的織造、染整,到下游的服裝、家紡和輕紡市場等完整的紡織品產銷體系,并向紡機裝備制造、紡織創意、共性技術研發服務等紡織產業外延領域進一步擴張,形成了紡織產業鏈最完整、產能最大、市場最大等三個“全國之最”。2013年,全區實現規上大紡織業產值2041.47億元,占全區規上工業產值的58.2%,其中化纖、織造、印染等紡織主導產業占比分別為15.6%、23.9%、16.9%。
——服務業發展快支撐強。服務業是近兩年柯橋區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和今后城市經濟轉型的主要方向?!笆濉币詠?,隨著“服務業興區”戰略的大力推進,全區服務業規模不斷壯大,門類逐漸豐富,特色日趨鮮明,初步形成了以中國輕紡城為龍頭,以商貿、物流、金融、旅游、創意等特色行業為支柱,以公共服務業為保障的現代服務業體系。2013年,全區實現服務業增加值436.18億元,增長10.2%,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39.5%,成為工業經濟增速回落情況下,支撐全區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重要力量。
但是,柯橋區在發展中也存在產業依賴重、質量效益低、發展制約多等一些問題。
從發達國家和地區城市產業轉型案例分析,多數城市都是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高端服務型產業體系為目標逐步調整演進。結合柯橋區產業實際和發展導向,提出如下總體思路和路徑原則:
總體思路。牢牢把握信息技術變革機遇,以改革創新為統領、提質增效為目標、“四化融合”為核心、“五化同步”為重點,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和發展方式轉變,著力構建以高端紡織業為基礎,先進裝備制造、新型建筑工業化、高分子新材料、新能源等多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導,商貿物流、創意設計、信息技術等生產性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有力推動“工業強區”、“服務業興區”戰略實施,努力打造柯橋經濟升級版。
路徑原則。一是雙輪驅動,多元發展。堅持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協調推進高端紡織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發展,重點培育高端裝備制造、高分子新材料、新型建筑工業化等新興主導產業,逐步降低對傳統紡織業的過度依賴,著力構建以高端紡織業為基礎、多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導的多元化產業體系。
二是產業聯動,融合發展。堅持產業聯動,緊抓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機遇,從戰略高度推進信息經濟發展,推動傳統產業的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加快產業鏈上下游互動合作,促進二三產業高效深度融合;堅持市場帶動,深化輕紡城“二次創業”,協調推進國內國際、線上線下四個市場,走工貿結合道路;堅持產城融合,著力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和功能分區,繁榮發展城市經濟。
三是提質增效,創新發展。堅持質量和效益優先,以改革創新為統領,加強技術創新,加快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創新型企業培育和創新型人才引育;加強管理創新,加快新產品新技術研發應用,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探索商業模式創新;加強制度創新,推進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著力完善推進轉型升級的各項體制機制。
四是集聚提升,集群發展。堅持集群集聚發展,合理規劃城市產業集聚區和功能區的空間布局,穩步有序推進產業、企業、資源要素定向集聚;高標準高效率推進集聚區規劃建設,全面提升集聚區綜合配套能力和保障能力;強化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積極促進集聚企業專業化分工協作,增強協同發展能力,推動產業集群做強做大。
五是低碳節約,生態發展。堅持綠色集約發展,建立健全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的統籌協調機制,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大力推進“騰籠換鳥”,強化用能“雙控”、污染物排放控制、落后產能淘汰、閑置土地處置,推進園區低碳集約循環化改造,加強生態環境治理,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動經濟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
柯橋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應立足區劃調整后城市經濟發展的現實基礎、特色優勢和發展需要,遵循“多元化、融合化、創新化、集群化、生態化”的演進思路,以規劃為導向、以平臺為支撐、以創新為動力、以項目為載體、以服務為保障,積極穩妥推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重點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著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一是構筑多元主導工業體系。狠抓印染產業集聚升級工程,同步推進纖維差別化、面料功能化、服裝家紡品牌化建設,重點扶持高端裝備制造、高分子新材料、新型建筑工業化、新能源等產業加快成長為新的主導產業,逐步降低工業經濟對紡織業的過度依賴。二是加快“兩化”深度融合。搶抓新一輪信息革命、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充分發揮信息化的支撐和牽引作用,大力實施“兩化融合”五大工程和十項計劃,全面提高工業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三是大力發展城市經濟。深化輕紡城“二次創業”,產城融合發展商貿、物流、創意設計、信息技術等行業,健全完善支撐產業轉型升級的生產性服務業體系,繁榮城市經濟。四是繼續推進“建筑強縣”和農業現代化建設。
著力加快集聚平臺規劃建設。一是完善空間布局規劃。結合區劃調整和“十三五”發展需要,抓緊啟動全區產業空間布局、功能分區和重點產業園區規劃研究,健全完善重點平臺、重點產業、重點項目的資源要素傾斜保障機制。二是加快集聚區建設。重點抓好濱海、柯開兩大開發區建設,明確產業發展重點,嚴格項目準入門檻,積極推進項目落戶與建設,著力提升集聚配套能力,不斷增強集聚區的吸引力、輻射力、帶動力。三是推動產業集群發展。注重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鼓勵開展本地化配套協作,推進產業間的延伸合作、產業內的并購重組,努力構建優勢互補、分工協作、聯動推進的集群式發展格局。
著力推動重大項目謀劃建設。一是加強項目謀劃招商。緊盯重點產業、關鍵環節、前沿領域,強化重大項目謀劃儲備和招商選資,積極吸引越商回歸投資,有效激發民間投資熱情,著力引進一批有利于提升產業高度的大項目好項目。二是加強項目推進建設。完善重大項目領導聯系機制,嚴格落實項目建設責任制,強化項目動態管理、難題協調、督查通報,切實解決項目的建設困難和問題,全力推動重大項目落地開工、加快建設、竣工投產。三是加強資源要素保障。深化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多措并舉盤活存量土地,有保有壓用好增量土地,全力保障重大項目用地需求;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領域的信貸支持,全力拓寬融資渠道,探索金融創新,嚴格規范金融市場秩序。
著力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一是加快創新平臺建設。大力推進科技“三大園區”建設招商,抓好紡織創意產業基地、科技企業孵化、檢驗檢測、共性技術、網上技術市場等平臺建設,不斷增強對區內及周邊區域的技術輻射,打造區域性專業性創新和科技中心。二是加快創新型企業培育。鼓勵企業建設和申報省級以上高新技術研發中心,注重積累自主知識產權和關鍵核心技術,推動政產學研深度合作,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探索企業管理和商業模式創新。三是加快人才梯隊建設。積極構建適合產業轉型升級的多層次人才體系,著力破解高端人才引好用好留好難題,注重提振企業家發展實體的信心,激發創業創新的熱情。
著力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一是大力實施“騰籠換鳥”。健全“畝產論英雄”考核評價機制,強化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的正向激勵和逆向倒逼機制,健全完善存量土地市場化退出機制,努力為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業和企業騰出發展空間。二是強化節能減排。健全節能減排工作問責制,嚴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加快淘汰印染、化纖、織造等高能耗、高排放行業的落后產能,加快推動設備工藝的提檔改造,擴大使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三是發展低碳經濟。扎實推進濱海工業區園區循環化改造國家級試點,培育低碳產業,推廣清潔生產,強化生態治理,構建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